2023年4月,为庆祝西安民进成立40周年,民进西安市委会决定编纂一部记录西安民进40年风雨历程与辉煌成就的文史资料《西安民进四十年》,向40周年献礼。负责此书编纂工作的是来自市委会机关的王卫东老师,他以其执着的精神、专业的素养和无私的奉献,为编纂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卫东老师23年前由部队转业到西安民进工作,是一名即将退休的机关干部,他不仅对西安民进的发展了如指掌,还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23年的工作历程,使他对民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当得知市委会决定将牵头组织编撰会史的任务交给他时,他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退休的日子近在眼前,原以为工作生涯即将画上平静的句号,却在此时接到了这样一份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工作。作为一名市委会机关的老同志,他深知会史不仅是过往岁月的见证,更是未来发展的指引。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既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市委会对他的信任和认可;焦虑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圆满完成这项重大使命。然而,一份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渐渐充斥心头。能够在退休前参与到如此重要的工作中,为市委会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该是莫大的荣耀。想到这里,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暗暗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全力以赴,不辜负市委会的殷切期望。他迅速理清编纂思路,草拟了《西安民进四十年编纂方案》,成立了17个编纂小组,全身心投入浩如烟海的会史资料编纂工作中,开始了为期一年多呕心沥血的奋斗之旅。
每天一上班,王卫东老师就坐在桌前,思考着当天的工作,仔细翻阅、甄别、整理多方收集的文献资料,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细节,仿佛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常常为了一个时间节点、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向市委会老领导、老会员以及有关部门反复核实,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将西安民进的发展历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一张张老旧的照片,一本本油印的会刊,在他眼中都成了无比珍贵的宝藏。他常说:“编纂工作如同准备一桌盛宴,能不能按时摆上桌,不能等米下锅,要主动找米下锅。”除了查阅资料,他还不辞辛劳地走访相关单位,主动联系市地方志办公室、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排人员到市档案馆查询借阅相关档案资料。他每天都坚持按计划进度完成工作,每周都要梳理一次编纂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汇报和通报,让领导和机关同志随时掌握了解编纂进度和存在困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然而,在编纂过程中,往往是这个难题刚解决,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由于市委会40年来办公地址几经搬迁,部分档案资料缺失断档,能找到的资料十分有限,搜集到的早期资料多是油印资料,纸质差,字迹清晰度低,标点符号更是难以辨认,电子档案资料几乎为零,给编纂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于是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对这些资料进行补全和辨认,用手机一张张进行翻拍转换。为确认查询资料记载信息的准确性,王卫东老师不厌其烦地多方查找资料,与机关退休老同志和相关单位老同志联系,寻找佐证材料,反复进行比对和考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为了便于编纂和保存相关文史资料,他将大量电子文档、图片资料,逐一进行转换,并分类建档,从原始资料到每次修改以至于形成初稿,每个环节都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形成了《西安民进四十年》完整的资料库。为了确保会史资料的安全和完整,他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每一份资料逐字逐句地核对和整理,有时候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眼睛干涩,就滴几滴眼药水;腰背酸痛,就起身活动片刻,又立刻投入工作。近60岁的人,在大半年时间里除了吃饭,中午从来没有休息过,一直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在岗尽责,雷厉风行、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是市委会机关领导和同志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今年5月中旬,在王卫东老师退休前夕,45万字的《西安民进四十年》初稿终于落成。在经过各编纂小组再次审核校对修订后,7月初交付印刷并拿出了电子样稿,等待正式印刷出版。王卫东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将永远铭刻在西安民进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民进后辈前行的灯塔和动力。
前段时间,在市委会组织的一次调研活动中,我遇见了王卫东老师,他比之前消瘦了很多。我关切地问道:“听闻前段时间为了会史编撰,您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都累出病了,您这是何苦呢?”他微笑着回答:“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是我一贯的工作作风,市委会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期望与信任,我要尽最大努力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王卫东老师说,自他进入民进市委会机关以来,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有几件平凡的小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西安民进企联会经典节目“红色记忆”,由30多名企业家自编自导自演,他们不顾企业的日常经营,放弃休息时间,精心排练数月。副会长米莹更是亲自编排节目,提供场地,自费安排饮食。他们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从未有一句怨言,甚至在彩排时,大家蹲在剧场门外的小路边,吃着简简单单的盒饭,那场景至今让人五味杂陈。“红色记忆”代表西安民进先后参加过中共西安市委统战部举办的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已经成为西安市统一战线系统的明星节目,受到广泛好评,为西安民进赢得了荣誉。
2021年的一天,王卫东老师走访会员单位时发现一本载着民进碑林工委及企联会各支部、各小组和有关会员的详细情况,以及工作计划、活动安排等民进工作记录的笔记本,其主人是时任西安民进企联会会长、民进碑林工委主委李东霖。他是陕西宇民教育集团的副董事长,西安烹饪职业技工学校的校长,管理着3万余名学生,却热心会务,认真履职。这个笔记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记事本,而是一本厚厚的责任书,真切地反映出一位普通民进会员对民进组织由衷热爱和担当。
在接到会史编撰任务后,各区县都非常重视,他们四方征询、八方求证,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日夜奋战。尤其是负责民进莲湖工委编纂工作的工委原主委王珞琳,已年过七旬,却多次奔波于市委会、区委统战部、区政协、区人大和区档案馆。在区档案馆查阅资料时,按照管理要求,对所查询的资料不得拍照、不得复印,他就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用手抄,前后跑了十多趟,密密麻麻地抄了一大本,回来后又分类整理,逐一核对。他提交的会史资料达几万字,是所有区县编纂内容最全、最详细、质量最高的。
听到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千。因为爱,所以坚守;因为责任,所以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进人“服务基层、联系群众、促进和谐、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展现了民进人的忠诚、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继续秉承“民进同心,在正道行”的理念,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自觉践行西安民进铸魂工程,像王卫东老师他们那样,在岗尽责,在民进组织的引领下,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不断提升西安民进高素质参政党地方组织的精神品质,一路高歌,大道同行。
(作者系民进西安开明书院副院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组宣部主任,三秦女子诗社常务副社长,本文刊发时略有修改,副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