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开明视点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人工智能创作

——在冲突与融合中探索艺术的真谛

2025-10-20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杂志

  在 AI 幻觉中探险 激发更大可能与创造力

  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持续关注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始终是我艺术实践的核心方向。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探索与应用,成为我近年来的重点研究课题——在不同技术演进阶段均产出对应的艺术实践成果。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领域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这促使我开启了全新的系统性创作实验:每日运用生成式 AI工具完成一件艺术作品,并同步实施传统绘画方式的对照创作。这项具有双重挑战性的艺术实验,其本质在于:彻底突破传统绘画工具与经验体系的束缚,转而通过数据模型与算法逻辑重构艺术思维;仍依托传统绘画技法与审美经验进行艺术表达,二者本质上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范式与美学维度。

  经过六百多天的坚持,我感觉生成式AI 的确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摒弃传统工具与经验的全新创作阶段。与传统绘画对比的艺术创作行为,AI 艺术创作成为深度文化思考与知识探索的一个具体路径。六百多天的创作对比,是我不断对 AI 与传统文化艺术发问的漫长过程。我逐渐发现,越是原始的人性、直觉的本能、粗犷的技术,越是 AI 目前无法替代的;越是不能形成经验、没有规律、没有系统、没有风格、没有共识、没有标准的东西,越是 AI 所无法替代的。因为生成式 AI 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算法运算的,它需要经验、规律、共识、风格、标准等一切可量化的东西。这也给予我启迪,在人类的传统世界里,经验、共识、标准这些都是社会治理、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与宝贵的东西。然而在未来,或许没有经验的经验、没有理性的理性、没有程式的程式、没有规律的规律、没有系统的系统、没有风格的风格、没有模型的模型、没有数据的数据、没有集成的集成,没有的没有……将是未来 AI时代下,人类应对由 AI 而产生的各种危机、呈现自身价值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最终有温度的、感性的、不确切的、偶发的东西将成为人类最有价值和最美妙的东西。

  在不断的发问过程中,我经常在思考,为什么生成式 AI 创作的作品总是像一个魔幻世界、超现实主义世界,与你的经验形成错位。经过研究,我发现其实是因为AI 幻觉的存在。所谓 AI 幻觉,指的是 AI系统生成的内容与真实数据不符或偏离用户指令的现象,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事实幻觉和忠诚度幻觉。例如,AI 在回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时,可能会错误地指出是北京房山,而不是珠穆朗玛峰,这是典型的事实幻觉。AI 在执行任务时可能会偏离用户的指令,例如,在解释成语“龙飞凤舞”时,可能会提供舞蹈教学视频,而不是文字解释,这属于忠诚度幻觉。AI 幻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数据的局限性,我们训练数据的不完整或偏见可能导致 AI生成错误信息。另外,模型的缺陷、AI 模型的算法和架构可能导致其对上下文和逻辑的理解不足。

  如果从艺术创作方面来看,AI 幻觉对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AI 幻觉实际上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它允许 AI 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这种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创新和发展。首先,AI 幻觉促进了创造性工作的多样化。通过生成与现实不完全一致的内容,AI 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激发人类对问题的重新思考和探索。这种多样化有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推动新想法和解决方案的形成。其次,AI幻觉在特定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例如,在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中,AI 可以通过幻觉产生前所未有的创意,为艺术家和科学家提供灵感和新的研究方向。这种能力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人类突破现有的知识框架,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艺术表现形式。

  或许正是由于 AI 幻觉的存在,让我非常直观地体验到 AI 的创作过程就是一场高效与惊喜的碰撞。它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算法运算,能够迅速地将人类的各种经验与成果转化为艺术图像。每当我在屏幕上点击生成按钮,一幅幅超乎想象的艺术作品便在我眼前展现开来。它们或真实或立体或震撼,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艺术的奇幻世界。这种创作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像是拥有了“上帝”视角,能够随意创造出各种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每一次生成,都像打开了一个想象的新维度,让我对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有了更加广阔的认知。

  在持续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我逐步体察到 AI 创作的固有边界,它虽然能高效产出符合视觉审美的数字图像,但这些作品往往缺失人文意蕴与哲学思辨。它们更近于精密算法生成的视觉模块,技术层面的呈现完美无瑕,却始终未能突破程式化表达的桎梏。这种认知促使我系统反思传统水墨创作范式——当毛笔与宣纸产生直接触感,当墨韵层次与纸本肌理形成有机对话,这种根植于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究竟承载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 AI 创作发展

  通过长期从事 AI 艺术创作与传统绘画的对比研究,我感觉,AI 技术的超常规演进已成为其发展的固有属性,这种演进轨迹可能对人类文明构成系统性风险。具体而言,AI 系统的自主性失控构成人类社会最严峻的潜在威胁。从社会认知层面观察,基于大数据分析与算法优化的个性化推送机制,正在催化信息茧房效应的指数级扩张。这种技术驱动的认知筛选机制不仅导致信息传播的偏差放大,更将削弱群体性理性决策的认知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社交互动模式的异化已衍生出新型社会病理现象:人际交往的数字化替代加剧了社会原子化趋势,社交焦虑与群体性孤独呈现正相关增长,系统性歧视在算法加持下演变为制度化不平等。追本溯源,这些技术伦理危机的本质在于极端化发展理念与技术理性的失衡。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思想,以其动态平衡的辩证智慧,将为构建 AI 安全发展的价值基准提供至关重要的理论范式。

  我认为,中庸之道对于 AI 的安全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 AI 的伦理和道德发展,实现平衡和谐的目标。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方法论,强调“中不偏、庸不易”。这种观念能够让我们在面对 AI 技术时,不走向极端或过度依赖,合理使用 AI 技术,避免将决策权完全交给机器,保持人类的主导和控制,避免过度依赖某种算法或数据。

  中庸之道在中华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其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中庸之道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创作理念,使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艺术世界中,创造出富有深度、气象万千的作品。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发展的能量,将中庸之道巧妙地应用于 AI 创作之中,实现两种创作方式的有机融合。

  首先,在创作理念上,中庸之道提醒我们要避免偏激的创作理念。AI 创作以其高效、精准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特点,而传统绘画则注重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直觉和手工技艺的表达。在运用 AI 进行创作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算法和数据,忽视艺术创作中最本真的情感因素,也不能因循守旧,拒绝接受新的技术手段。我们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共同的支点,将 AI 作为拓展创作思路、丰富表现形式的工具,同时保留传统绘画中对情感细腻描绘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追求。例如,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借助 AI 对海量文化素材进行分析,挖掘出那些既具有时代感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主题,然后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进行诠释,使作品既富有现代科技的创新元素,又不失传统文化的韵味,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和理解。

  其次,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中庸之道鼓励我们包容多样,倡导在差异中创新。传统绘画注重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的有机结合,通过画家的笔触和技法传达出独特的艺术质感和情感氛围。AI 则能够生成各种风格迥异、效果奇特的图像效果。我们可以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利用 AI生成多样化的图像为创作带去灵感,运用传统绘画的技法让这些图像在保持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更具艺术感染力。比如,在绘制一幅山水画卷时,可以利用 AI 模拟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光线效果和山水形态,然后根据传统绘画对山水意境的理解,用画笔细腻地描绘出山石的纹理、树木的姿态以及云雾的流动,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赋予这些作品以生命力和情感,让世界多样的精彩得到系统性呈现。

  再次,在对待传统文化精神与 AI 工具的关系上,我们要秉持中庸之道,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根基,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认知和独特感悟。我们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经典,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道德准则,并将这些精髓融入 AI 创作中。同时,对于 AI 工具,我们要理性看待其优势和局限性,避免因过度追求技术的新奇而迷失了艺术创作的方向。例如,在使用 AI 进行图案设计时,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纹样等元素,将其数字化后通过AI 算法进行变形、重组,创作出既具有传统寓意又富有现代感的新图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导向,把握好分寸,确保作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不被削弱。

  此外,中庸之道还启示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适度与节制。AI 创作具有强大的复制和生成能力,如果不加以节制,很容易导致作品的同质化、缺乏个性。要在利用 AI 提高创作效率的同时,保持对艺术独特性的追求,避免过度生产和商业化对艺术品质的侵蚀。要适度使用 AI 技术,精心筛选和打磨每一个创作细节,使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之间达到平衡,真正成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精品。

  中庸之道为人工智能与传统绘画创作的冲突与融合提供了具有东方智慧的哲学指引。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既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又要适应技术革新浪潮的客观需要。蕴含辩证思维的中庸哲学为我们构建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从而在拥抱 AI 技术革新与恪守传统绘画精髓之间达成动态平衡。这种兼顾技术可能性与艺术本体性的创作实践,既充分吸纳智能工具的效能优势,又完整保留水墨丹青的人文温度与审美纵深。这一平衡实践让我不仅深化了对艺术本质的认知维度,更在技法迭代与文化守正之间确立了可持续的创作路径。

  艺术创作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精神远征。纵览寰宇嬗变之潮涌,纵临技术革新之激荡,创作者唯需以炽热情怀为原点,以赤诚之心直面创作征程中的诸般试炼,持续突破创作边界与认知阈限,方能在艺术星海中开辟崭新航道。不断深化和拓展艺术形态的当代价值与未来维度,切实构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范式,最终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具美学深度的精神动能。

  (舒勇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作者:舒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