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炬,方能照亮前行之路。近日,民进2025年会史工作主题年工作中期推进会暨现场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民进组织以创新之姿,将会史工作转化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重要抓手,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时代答卷。
钩沉辑佚
在时光深处打捞民进记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面对岁月流逝带来的史料散佚风险,各地民进组织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史料保卫战”。
“民进与浙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民进初创时期的44名会员中,16人为浙江籍。”民进浙江省委会主委蔡秀军表示,沿着创始人马叙伦先生在杭州的足迹,浙江民进启动“三大会史工程”,完成《马叙伦研究文集》《严景耀传》等20余部传记,更以9年光阴打磨150万字的“开明”系列丛书,字里行间皆是民进先贤的赤子之心。
在江苏,一场覆盖全省的会史编撰工程如火如荼。“《中国民主促进会八十年·江苏卷》编撰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对民进精神密码的破译。”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马余强带领课题组三易其稿,将雷洁琼与章臣桓的往来书信、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思想悉数收录。民进连云港市委会的会史志书中,一张张20世纪80年代支部活动的旧照片,让老会员们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啊!”
安庆民进持续开展口述会史工作,记录了盛顿华等20余位老会员的珍贵回忆;云南民进耗时4年编纂92万字的《民进云南省委会志》,编写民进中央原主席许嘉璐在曲靖师专讲学经历纪实文稿《马车上的大先生》,成为最鲜活的会史教材。
春风化雨
创新形式让会史直抵人心
7月初,原创话剧《马叙伦》在杭州上演,开启2025巡回演出首站,随后将赴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和南昌等地开展全国巡演。
当舞台上“马叙伦先生”振臂高呼“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时,台下“95后”新会员小张抹着眼泪说:“以前觉得先贤是课本里的铅字,现在他们成了眼前鲜活的英雄。”这部由杭州民进打造的话剧已巡演33场,正以“文艺﹢思政”的方式,完成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马叙伦》话剧的火爆,正是各地民进组织创新开展会史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何让厚重的民进会史“活”起来?近年来,各地民进组织各显神通,打造出一堂堂“走新”更“走心”的会史教育课。
在辽宁,“主委讲会史”“主委讲先贤故事”活动如火如荼。省委会领导班子深入基层,以“民进人讲民进”的方式,将马老的政治嘱托化为生动故事;广东创新推出舞台剧《香江北舟》,再现民进在港响应“五一口号”、创建港九分会、参与协商建国峥嵘岁月,演员们说:“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也推动着会史教育形式不断创新。浙江开发“AI讲会史”“线上陈列馆”,云南筹划建设“VR会史馆”“会史地图”……传统与现代交织,让历史触手可及,会史教育直抵人心。
薪火之地
打造浸润人心的精神坐标
“我们依托马叙伦历史资料陈列馆、马叙伦与杭州主题展览馆、马叙伦公园、马叙伦墓园这‘两馆两园’,打造了一条特色鲜明、内容鲜活的‘初心之路’,把会史教育从‘会场’搬到了‘现场’。”民进杭州市委会主委楼秀华说,在多方努力下,“两馆两园”成功创建了民进会史教育基地、学习教育基地,以及省、市社院的现场教学基地。
活动期间,与会人员踏入杭州马叙伦“两馆两园”,一条“初心之路”串起先生出生、求学、战斗的人生轨迹。今年已有1800余人次在此驻足,触摸展柜里那支签署过《民主》周刊的钢笔。工作人员说:“最动人的是孩子们在留言墙画的马爷爷——他们给画像戴上了红领巾。”
而在太湖之滨的赵朴初纪念馆,安庆民进增设“赵朴初与民进”专题展室,今年已接待市外民进会员4200余人次。讲解员小张说:“每次讲述朴老‘慈悲济世’的故事,都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此外,王绍鏊纪念馆、叶圣陶故居等7处会史教育基地已成为江苏会员们的“精神充电站”;广东打造省委会机关会史宣传中心、从化“广东省民进会史展”以及民进会史教育基地——同心苑·雷洁琼祖居等“一中心两基地”会史教育平台;云南修缮冰心默庐并排演《老院子里的百年家国》;重庆推动傅任敢旧居保护……一座座会史教育基地,恰如镶嵌在祖国山河间的精神灯塔。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薪火相传的见证者、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继往开来
在传承中续写时代华章
我们记录历史,是为了让未来记住现在。从马叙伦手书的“正道上行”到雷洁琼珍藏的泛黄书信,从话剧舞台的铮铮誓言到教育基地的谆谆教诲,民进人正以创新之姿守护精神根脉。站在成立80周年的历史节点,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昭示着:唯有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活动期间,随着《马叙伦全集》出版座谈会的举行,以及严景耀雷洁琼历史资料陈列馆启用暨纪念严景耀雷洁琼诞辰120周年活动的陆续开展,民进会史工作必将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让“跟着共产党走”的正道之光,照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