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进艺苑

刘晓玲:写给哥哥的一封信

2022-04-01 来源:民进广州市荔湾区基层委员会

亲爱的哥哥:

  您好!

  这是我第一次提笔给您写信。爸爸妈妈在世的时候,我在外地求学工作,只在给爸爸妈妈写信时,顺便问候哥哥、姐姐的情况。后来有了电话,变成了电话问候,信写得少了。不知不觉,曾英俊帅气的哥哥已步入古稀之年,妹妹深感白驹过隙,惭愧过往疏懒。

  哥哥,您比我大了整整13岁。小时候,妈妈经常说您特别疼爱我。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哥哥已经是个小小少年,姐姐长我7岁,两年半后,弟弟出生。哥哥姐姐经常把弟弟妹妹抱在怀里,牵在手中。那时是六天工作制,父亲以校为家,周六晚上才回到家里,周日傍晚就赶回学校,母亲撑起了这个家。自然,家里也少不了哥哥和姐姐的协助。

  小时候物质匮乏。虽然父亲工资不低,可他一个人的工资要负担一家六口与爷爷、曾祖母的生活开支。记得那时候,白米紧缺,有一些日子,妈妈煮烤番薯给我们充饥。少有地蒸了一盒白米饭也是留给哥哥吃,因为哥哥已经成年,干着不少体力活,可哥哥总把白米饭分给弟弟、妹妹一些。“后半辈子天天有白米饭吃”,这曾是母亲和儿时的我们对生活的期盼。

  记忆中,那时一年到头难得吃到几次鸡肉,遇到家里杀鸡吃肉改善生活,妈妈都采用分餐制,把鸡肉分成几份,我和弟弟的份量是一小碗。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哥哥您总是从自己碗里分一些肉给我。记得有一次,哥哥您带着我上街,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想吃肉丝面。”您毫不犹豫就给我买了一碗。那碗肉丝面是二角七分钱,里面有好多猪肉,我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的肉丝面。当时一斤猪肉是六角五分钱。

  哥哥您天资聪慧,对数字敏感,特别擅长心算,可惜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好好读书。后来高考制度恢复,您和父母一样,特别关注我和弟弟的学业。1979年7月,我参加浙江省高考,那年我刚满16岁,当时哥哥已经成家。后来,我被浙江丽水学院录取。丽水地区位于浙南山区,当时交通不便,山路崎岖,哥哥您把我送到位于丽水三岩寺的学校,帮我买好日常生活用品。我至今依然记得那张彩色的草席,它陪伴着我直到完成学业。

  感谢上天,让我生活在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有勤俭持家的母亲,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关怀弟妹的兄长,为父母分担家庭负担。生活虽不算富裕,但能吃饱穿暖,还让我和弟弟都完成了大学学业。

  家乡义乌开全国之先河,从“鸡毛换糖”发展到开发小商品市场,哥哥也顺应潮流参与其中。您诚信经营,薄利多销,成为远近几个村庄第一个“万元户”,在家乡的金山脚下,建起了第一座乡村别墅,屋后是一排挺拔的水杉,屋旁有柚子树,院子里有葡萄架,还有一口水井。

  1989年冬季,父亲62岁。有一天早上醒来,父亲的眼睛突然什么都看不见了,哥哥姐姐及时把父亲送往医院。我赶回去的时候,父亲已经做完眼科手术,原来父亲是因为青光眼引起短暂失明。姐姐虽也在义乌工作,但学校教学工作繁忙,不方便请假,哥哥日夜守护在父亲身边。在义乌县城的小诊所,白天,哥哥悉心照料父亲的治疗和起居;晚上,哥哥就躺在病房的水泥地上睡觉。那可是浙江的冬天啊,没有暖气,没有给陪护家属准备的便利床具,哥哥仗着年轻强壮,陪护了父亲一天又一天。医生的高超医术和哥哥的日夜守护,让父亲重见光明。后来父亲又做白内障手术,胆囊炎住院,以及母亲生病到杭州住院治疗,哥哥都放下手头的生意,日夜陪伴照顾父母。

  哥哥,我和弟弟都是16岁就离开家门,在外地求学、工作,父母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一直住在您家,是您和嫂子在父母身边照顾陪伴。周末时,姐姐也会去看望爸爸妈妈,而我和弟弟,只有到了假期,才匆匆赶回家乡,没住几天,又忙着返回工作所在地。我深知,父母在物质上不缺什么,但对年事已高的他们而言,陪伴是最重要的。早上一句问候,晚上一起吃饭,是父母晚年最想拥有的幸福。感谢哥哥、姐姐及家人对父母的照顾,有你们在父母身边,我和弟弟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安心工作。

  如今父母都已仙逝。2020年11月15日至19日,我带着广州荔湾区民办学校德育高研班的校长和老师去杭州跟岗学习。杭州到义乌,高铁只需要半小时。当时我很想回家乡一趟,思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只能把广州西关的特产,通过快递寄回了家乡。记得那天,我和您通电话,告诉您这次就不回义乌了,电话那头您低声说:“你到杭州了,总以为会回义乌。”我听出了您的失望。

  今年春节,我提前回到了家乡,这次在家乡的时间特别长。想来我这些年都没有在家乡度过除夕,每年都是大年初一出发赶回家乡。回家乡过年,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时代:临近过年,哥哥亲自制作义乌麻糖,满屋子的红糖、芝麻、爆米花的香味……

  犹记得父亲健在的时候,临近春节,他忙着为邻里乡亲书写春联,春节后,家乡到处可见父亲那古朴典雅的隶书。大年三十,母亲一大早就在张罗年事,我和弟弟的任务是贴好春联、窗花,换上新衣服、新鞋子,在哥哥的带领下拜祭祖先。下午3点半左右,妈妈和哥哥就为年夜饭做准备:喷香的卤猪头肉,哥哥趁热一块块分门别类手撕下来,我和弟弟围在哥哥身边,哥哥时不时挑出最好吃的部分给我和弟弟吃,到晚上正式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和弟弟已经吃得半饱,吃不了餐桌上太多的美食……

  那是多么幸福的儿时记忆,有博学宽厚的父亲,有勤劳能干的母亲,有和睦相处的兄弟姐妹,想起来都是甜甜的味道。这种感受是我生活里永不消逝的春色,是我记忆里永不消褪的温暖。人生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每当我遭遇挫折,感到痛苦时,我都会宽慰自己:这点痛算什么!这种欣慰和力量,来自我们的父母,来自亲人的支持,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给我的力量和温暖。

  对了哥哥,我最近在学北师大《论语》线上课程,重温父亲从小要求我们背诵的经典,当时并不理解经典的深意,如今学思践悟,体悟圣贤思想与智慧,大有启发和收获。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阐述了一种基本的家庭与社会的秩序——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家庭就可以和睦。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我深感中华传统文化永远有其当代价值。

  哥哥,在家很少言语的您越来越像父亲,只有在关键时候才开口说话。您和嫂子孝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善待邻里乡亲,为良好家风的形成做出了榜样。自从父母先后离世,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您一个人就先到父母的墓前,等不及一家三代齐聚再一起去拜祭父母,我想,您是有太多的思念和话语想对父母倾诉啊。哥哥啊,父母虽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血液和精神在我们及后代身上流淌着。我们兄妹四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有成;晚辈们也都很出色,传承了良好家风。习近平主席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的大家庭就传承着一种良好的家风。

  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只要哥哥、姐姐在,我的人生就有来处。家乡的山水处处留着我的足迹,那是梦萦魂牵的故土,那是我们的根,那里长眠着我们的双亲,那里还有像父母一样期待我们回家的哥哥和姐姐!

  此致!

敬礼!

作者: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