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年事已高的马蒂斯向正在家乡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筹建的马蒂斯美术馆捐赠了89件作品,并亲身参与了美术馆的规划和布展。马蒂斯在美术馆开幕致辞中写道:“我只不过作为一个媒介,向人们展现一点世界的鲜活之美。”
70多年后,来自马蒂斯美术馆的包括油画、版画、素描、剪纸、雕塑、织物、艺术书等280余件作品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近日,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这场以“马蒂斯的马蒂斯”为主题的展览,在借鉴马蒂斯美术馆布展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对展陈空间的再设计,如参照剪纸这一马蒂斯重要创作形式对展区天花板造型、颜色的设计等,在新的空间里再现马蒂斯本人对作品的回顾与审视。
对光线、色彩、空间的不断创造贯穿马蒂斯的一生。展览首先展示了1890年代马蒂斯初涉绘画时对静物画大师夏尔丹的临摹与致敬,显示出对市民阶层平易、朴实、自然审美取向的接受。步入1900年代,马蒂斯将多次南法旅行的观察和感受贯注于新的创作,呈现对阳光、海水、天空和自然界鲜亮色彩的入迷,逐步形成对色彩独立性、纯净性乃至不协调性的坚定追求。展览展出了马蒂斯1905年在科利尤尔旅行创作的5幅作品,特别是油画《科利尤尔,太阳街》,用点彩展现地中海阳光与炎热下的饱和色彩,体现了他用色彩而非线条构建风景的理念。
跟随马蒂斯创作风格的演进,来到“塔希提之旅”章节。马蒂斯曾将他的多次旅行称为“所在地的改变”,并将1930年的美国—塔希提(大溪地)旅行视为一次“真正的旅行”,以示促成他在逆境中迎接挑战和风格转变的重要意义。结束旅行5年后,马蒂斯为挂毯作品创作的《塔希提之窗或塔希提岛Ⅱ》(1935—1936),以有限的高饱和度色彩和极度简化的线条呈现港口景象,以佛手花构成的边框、饰有花朵纹样的纱帘等,延续了他对东方文化、图案和装饰艺术的热爱。10年后,他以具有革命意义的剪纸技法创作出《大洋洲,海洋》(1946)和《大洋洲,天空》(1946),既是开启剪纸创作的先声,也是对“生命的喜悦”绘画主题的拓展。
展览“1940年代:风格的极致”章节展出了《阳光透过窗格照进室内》(1942)和“主题与变奏”系列素描作品。前者表现阳光透过窗格照射到室内形成的逆光,在逆光中,墙面、百叶窗、窗帘、家具简化成色块和条纹,瓶花和女子没有填色、只剩下轮廓,空气里流荡着抽象和符号的意味,在物体、色彩、图画间形成对比与统一。马蒂斯曾说,“我直接从自然界汲取绘画灵感,努力追求一种力量感,追求一种更强烈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力……有时不得不牺牲其他元素。”
如果用一个词语描绘与马蒂斯的这次“约会”,毫无疑问,是色彩艺术之旅。
(作者系民进中央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