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来相会,岁岁年年会不同。今年的两会虽然来得晚了一些,特殊时期的两会更有特别的意义。
如何让普通人读懂两会,了解政协委员如何议论国事、资政建言?政协委员的提案怎样产生作用?老百姓又怎么参与?团结出版社隆重推出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新作《春天的约会》,为我们答疑解惑。全书约39万字,以年代为主线,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了2013年至2017年两会期间,作者参与两会的情况和感悟。作者以民主党派成员的视角,从实践层面反映民主党派成员在两会中参政议政的实践历程。
荐书者说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推荐:
这是第一部全景式、多角度、专门记录中国两会的政协委员日记。它打开了一扇窗,让广大读者得以从个人的、民间的视角观察和了解两会堂奥,多侧面呈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春天的约会》这本书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感性读本。
团结报社社长邵丹峰推荐:
以勤勉之行赴春天之约的全景记录,
以委员之职尽担当之责的生动展现。
用时间长度、思想深度、视野广度去品读,《春天的约会》是一本大家的书;用专业精神、执着信念、真挚情怀去感受,书作者是一个大爱的人;用始终不渝、尽心尽力、敬业专业去评价,朱永新副主席是一位大写的政协委员。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人文互映,一切尽在其中,一切尽在诗外。
朱永新自荐:
这是国内第一本全景式、多角度记录中国两会的政协委员日记,通过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一道特别的中国政治风景。
古有闻鸡起舞,今有开机漫笔。
每天清晨5点醒来,打开电脑写作,这是朱永新的日常。
记日记是朱永新多年的习惯,从2003年履职全国政协委员,他就开始写两会手记,把两会前后和参加两会的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天长日久,成为一笔颇为可观的财富。最近,他又有新作问世。
“我用笔记录了2013年至2017年五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个侧面,如同小小一滴水珠。通过这本小书,大家可以了解,中国人是怎样开两会的,中国民主党派是如何参与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运行的。”朱永新在《春天的约会》一书的序言里这样写道。
1 两会记录持与执
“我从2003年开始履职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又回到政协,一直到现在。在这10多年的历程中,我记录下了参政议政的感受、体会和经验。2008年出版的《我在政协这五年》,以及2013年的《我在人大这五年》,有每年会议的提案、议案、发言、视察、调研的情况和思考,还有与媒体和网友交流的实录摘要等。”朱永新说,那些书基本上都是记录我一个时段,比如说一届政协或者一届人大,或者说某一年参政议政的一个情况,那些书除了两会的情况以外,还包括我的提案以及提案的答复,包括我的调研和调研手记,以及我在各种场合的议政谏言的一些言论。而在《春天的约会》里,完整记录了2013—2017年五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次全会的一个侧面。每年从大会前夕到闭幕,每天一篇手记,政协委员的培训、小组讨论、大会发言、提案提交等内容都在其中。5年的持续记录相对具有完整性和持续性,可以为读者提供全景式、多角度的视野。
每年3月的两会,都是一场盛大的“春天的约会”,也是中国人的“政治春节”,万众瞩目。对两会的记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媒体的报道等。政协委员日记也是其中一种方式,它从民间个人的立场来看两会,是对史料的有益补充。而从文本的代表性以及出版样式来说,此前都还没有类似的作品,可以说是这是国内第一本全景式、多角度记录中国两会的政协委员日记。
2 履职路上行与思
2013年,朱永新五年的人大生活已经画上了句号,告别人大再次来到政协。全国政协开幕的当天,朱永新发表了一篇文章《你不称职意味着67万人缺席》。在文中他这样写道,一个代表或委员,作用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可能碌碌无为,也可能大展宏图;可能积极履职,也可能敷衍了事;可能用心准备议案、提案,也可能不费脑筋交白卷;可能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也可能沉默寡言,高高挂起。而这个不同,就看有没有强烈的“角色意识”。所谓角色意识,就是全身心参会。认真听取报告,认真审议讨论,认真阅读文件。就是认真写提案提建议,认真调查研究。你的不称职就意味着67万人的缺席,你的失语就意味着67万人沉默。他说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他重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履职宣言。朱永新还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有思有行当委员,鞠躬尽瘁不畏难;集智聚力提建议,建言谋策敢为先。
苏州大学教授、全民阅读推广人、民进中央副主席,这是朱永新在书中常常会提到的三个身份。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努力在发挥好这三个角色的作用:作为一名民进会员,要与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要肝胆相照,敢说真话,反映实情,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提建议、出主意、讲真言;作为一名教育学者,一名有一定学术背景的知识分子型政协委员,利用学术优势,关注教育问题;作为一名阅读推广者,作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继续为阅读呐喊,为建成“书香中国”尽一份力量。这三个角色都与教育相关,为教育鼓与呼,就成为朱永新参政议政最鲜明的标签。
疫情期间,朱永新居家办公的日子里,通过云直播做了十余场公益讲座,继续履职。“不经历这场疫情,真的不知道原来我们对病毒、瘟疫的传播,对疫情的防范与控制知道得太少太少。宅居在家的这些日子,我遍寻出版物,浏览许多图书后,找到了两本与疫情有关的书——《逼近的瘟疫》和《病毒来袭》,读来获益匪浅。了解病毒,才能更好地战‘疫’,才能更好地通过资政建言、凝聚共识发挥委员作用。因此,我想把它们推荐给各位委员共读……”2月20日晚8时,朱永新在委员履职平台主题议政群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在委员们“疯狂”报名参加的同时,防控疫情读书会正式成立,朱永新也成了该读书会名副其实的“群主”。
今年,朱永新带来了关于阅读、教育类的10个提案。这些提案都是他在去年一年中调查研究和思考的一些成果。
朱永新把政协委员视为一副担子,尽力挑好。一路行,一路思。
3 倡导阅读鼓与呼
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在《春天的约会》一书中,可以看到朱永新每年两会提交的提案目录,提案内容也是在反复斟酌修改之中。有些提案是他长期关注,坚持不懈呼吁的。如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提案,从2003年起,他就在全国两会呼吁,至今坚持了18年。他说,这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小题大做,因为作为一个教育学者,他清晰地意识到阅读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殊意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每个人的阅读水平,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取决于阅读的力量。
作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多年来致力于国家全民阅读工程建设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新教育、新阅读的积极推动者,他关于阅读的基本观点被社会广泛传播和认同。
朱永新坦言,设立一个阅读节,不是为放假过节,而是一种唤醒、一种仪式,要给国人提个醒,要重视阅读,形成全民阅读的风气。他认为,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能力最有效、最直接、最廉价、最便捷的一种方式。虽然有了世界读书日,但其实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反映是世界图书和版权保护日。世界读书日是莎士比亚诞辰日、塞万提斯去世纪念日,意义虽大,但毕竟距离中国人的生活太远,很难有一种认同和亲近感。将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设立为国家阅读节,既有纪念意义,又有操作可能,对于推进全民阅读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书香醉人,不忍释卷,阅读推广,余香满怀。我乐为阅读鼓与呼。朱永新在阅读方面的呐喊与探索,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与赞赏。今年5月4日,国际儿童阅读联盟授予他和另一位荷兰作家首届IBBY爱阅阅读人物奖。
读书、写作,已经成为朱永新每天早晨的习惯。“我习惯于用手记的方式,记录两会中的感受,记录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学习。” 朱永新在人大五年最深的体会是“人大是一所大学”。他认为,政协也同样是一所大学。“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问收获,只管耕耘,向政协、向两会、向人民交出我的答卷。”朱永新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