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聚焦

永远不要害怕再出发

2023-08-18 来源:中国新闻报

  我的人生幸运来源于我最好的朋友和榜样——我的母亲。自我记事开始,她就是我的主心骨,人生路上遇到任何烦忧和纷扰,到她那里就能平复止息。

  我的母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女”,1979年以当地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那年她不满17岁。毕业之后留京工作,结婚生女。

  我自小叛逆,从小学开始就会为班里的差生打抱不平,引起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我的母亲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并不会听任老师苛责,而是坚定不移地站在道理的一边,支持我坚持探寻真相和正义。这样的信任和支持,在当时的父母中并不多见,也正是因为她的呵护,我才能得以始终保持自主思考的态度与赤诚的勇气。

  初中那年,我开始一个人骑车从朝阳公园到望京上学,母亲尊重我的骑行上学方式。但在我长大后的一次谈话里,她和我说起了她当时隐隐的担忧——直到远远看着我在没有车的红灯前也会遵守规则停下来,她才开始觉得独自骑车上学不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对于我的决定,母亲从不会以过度保护的姿态强加阻拦,而是会帮助我建立规则意识,并远远地注视着我,放手让我去走我想走的路。

  小时候写日记,我总是以“今天”开篇,母亲便和我“打赌”,让我换个形式去写开头,写够三篇新颖别致的开篇就能得到一个小小的奖励,日记里的佳句也会得到她的赞赏和点评。

  母女两代人在小小的日记本上持续“笔谈”,让我渐渐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由此爱上了书写和表达。这不仅为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我烦闷、困顿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情绪的出口。青春期的躁动,成长中的烦恼,我写了很多碎片文字,有诗歌,有随笔,每一篇都是人生珍贵的回忆。

  母亲赠予我的最宝贵的东西,是教会了我一个人生道理:永远不要害怕再出发。

  她言传身教,将这个道理教给了我。在我初中那年,她经历了机构改革,决定再回学校脱产读博。彼时的我青春期来临,日渐叛逆厌学。她以自己重新回到学校的行动,和我一起上了三年学。那三年里,我经常在北大的校园里游荡,和她一起去图书馆、自习室、食堂,在未名湖边听校园歌手弹吉他,在百年讲堂看电影和话剧,在静园草坪上奔跑嬉戏,甚至踏入燕园的课堂聆听教授讲授知识。

  三年后,母亲博士毕业,我也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这三年的学养熏陶,让我真正地爱上了北大的校园。又过了三年,我最终得以将燕园从“母亲的大学”变成了“我的大学”。

  母亲读博士那年是35岁,38岁重回职场。我在30岁的时候也如同历史重演一般,踏上了重新再出发的路。

  在经历了央企就职、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折腾”之后,感觉自己日渐空虚,被日复一日的工作和应酬掏空的精神世界已经无法继续给予我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重新回到校园的念头一起,就再也无法熄灭。30岁那年成为母亲之后,这个想法更为清晰。我复习考博,一次便以专业课第一的身份成功“上岸”,在35岁“高龄”进入高校,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考博时,我那才半岁的“哑巴”小儿,如今已经会背诵《月下独酌》;在肚子里陪伴我写完毕业论文的小女,现在也开始牙牙学语。

  我的母亲给予我的,我也想给予孩子们。我想像母亲一样,成为孩子的榜样,让他们相信人生不是单行道,只要怀揣不灭的梦想就能够拥有“再写一稿”的机会。

  人生路道阻且长,永远都不要害怕再出发。新的起点有时候是自己给自己的,只要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机会重新再来。

  (作者系北京民进会员)

作者:王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