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以下简称民进)第四、五届中央委员的贾祖璋(1901—1988年)是著名科普作家。作为中国科学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他数十年笔耕不辍,用生动的语言向读者科普奇妙的生物世界。
志存高远少年郎
贾祖璋,1901年9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黄湾镇东街。他的童年时代是在黄湾镇和黄湾钱江村小山圩外婆家度过的。家乡山明水秀,桑连阡陌,金黄的稻田,浓绿的桑园,青翠的竹林,清澈的湖水,孕育了贾祖璋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自幼喜欢花鸟虫鱼、禽畜猫狗。观察大自然,给他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趣味。
贾祖璋8岁在黄湾镇读私塾,10岁进黄湾初等小学堂,插班就读二年级,12岁入袁化镇高级小学,15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毕业后,上半年,他在黄湾初级小学任教,教一、二年级算术课。秋季,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受恩师夏丏尊、李叔同、陈望道等人的教诲。在良师的授教下,经过5年刻苦努力的学习,贾祖璋在语文、文史、生物学等各个学科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贾祖璋从小立志,他说:“我不愿生无益于世,死无闻于后的浑浑然虚此一生。16岁时就抱定了,有这个心鞭策我,迫我总要择一种性近的学问来研究它。我是很爱自然的,很喜欢动植物,何不将这个性去发展呢?于是就择定生物学为我终身研究的学问。”
1924年夏天,贾祖璋看到商务印书馆标本部的招工广告,他很兴奋:标本,不就是生物标本吗?他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毅然跑到上海,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商务印书馆录取。在那里,他倾心于制作各种动物的标本,特别是鸟类标本,他从认识各种生物名称、形态、习性开始,成了非常有实践经验的鸟类专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从而跨进了灿烂多姿的生物学殿堂。1927年,他完成了第一篇有关鸟的文章《中国产鸟类报告》,发表在周建人主编的《自然界》杂志。
正如王阳明所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贾祖璋果然没有“虚此一生”,最后成了一位科普大家。
科普园地拓荒者
1927年初,贾祖璋从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借到两本介绍鸟类的英文少儿读物,作者是美国人密勒氏。他读过后,发现书中写到的鸟类均为外国常见的鸟,很少有中国人熟悉的鸟类。这对国内少年儿童掌握科普知识毫无裨益,于是,贾祖璋决定重新翻译、改写这两部有关鸟类的少儿书。
同年秋天,贾祖璋因病回家休养,在假期里,他搜集补充了一部分中国常见的鸟类,用通俗生动的文字,科学准确地向中国青少年介绍鸟的学名、形态、生活习性等,于1928年出版《鸟类研究》一书,受到国内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贾祖璋也被誉为我国近现代“科学小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929年11月,贾祖璋被调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博物生理部当编辑。他与其他3位同仁合作,编写高小《基本自然课本》。在编译所期间,除了编辑课本以外,他还继续从事科普写作,先后出版了《世界禽鸟物语》《鸟与文学》《动物珍话》《鸟类概论》等书,达到了平生写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耄耋之年的贾祖璋沐浴科学春天的阳光雨露,再度焕发创作青春,写下许多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连同《南州六月荔枝丹》《蝉》《兰和兰花》作为范文,被选入高初中和中专课本,广为传播。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科普文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出自贾祖璋之手,这篇课文介绍了花朵为何万紫千红的成因,从科学角度说明花的色彩源于它们自身的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再看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又是一篇精妙的美文——瞧,远望荔枝林之红色,“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近观荔枝壳之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从荔枝花蜜,到味鲜果肉,描述时引经据典,比喻贴切,读来美不胜收。
(作者系民进海宁市基层委员会原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