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风采 >> 本周人物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扶贫功臣马恩正

    在山西省吉县、永和县,马恩正老师义务扶贫的事迹有口皆碑,只要一提到“马恩正”,当地农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如数家珍地道出他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每次下乡,马恩正都要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答疑

 

    义务扶贫献爱心

    1990年,上任不久的吉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总经理杜寅森看到当地农民生活贫困,人均年收入只有二三百元,当时吉县有句顺口溜,“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拉的,领导没抓的,农民没花的”,这是农民对吉县经济状况的形象说法。果树是县里的支柱产业,占农民平均收入的40%左右,杜经理想因地制宜搞果树种植配套服务,他手里有化肥、农药,就是缺科学技术,于是他找到山西省农资公司科技处技术科容科长求援,反映到县里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想方设法从山西太原农校请来了马恩正老师。

    马恩正老师系山西省太原农校高级讲师,他既是共产党员又是民进会员。1958年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西农大任教,后调太原果树场和太原农校工作,一直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和科技推广工作。

    1990年5月1日,马恩正肩负着民进山西省委会的重托来到吉县,为农民搞科技系列化服务。初来乍到,马老师用了半个月时间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走访了吉县5个乡镇,20多个村庄,30多个果园,采制病虫标本,拍摄彩色照片,寻找病害根源,制定防治方案。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六大优势、存在的六大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经他考察,百姓脱贫致富要求强烈,当地县委政府重视,发展种植苹果有了一定规模,群众的积极性也高。吉县地理条件是海拔高,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土壤层厚,无工业污染,适宜种果树。种果树符合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吉县地处“十年十旱”、“穷山无水”的黄土高原,种粮食减产率高达60%-70%,有的年成甚至绝收,而种果树再旱也会有收益。针对农民缺乏管理果树技术,必须提高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及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地防范病虫害,为提高果品质量打开销路等问题,马老师提出为吉县代培果农科技人才;培育农民的苗果基地;抓管理促效益,用效益促发展;建立示范点等六项措施。同时,他还提出“约法六章”:一是不计服务报酬;二是不住高级房间;三是不吃招待宴席;四是不要多余的人陪同;五是不要专车接送;六是不休节假日。

    开始农民们半信半疑,为取信于民,马老师选中洪山乡西头村特困户李当辰作为示范户。他8岁死娘,15岁死爹,由村里人养大,结婚娶妻时没有新房,乡亲们把圈羊的窑洞收拾之后作为新房。婚后夫妇二人生了5个孩子,承包了2亩果园,果园成果率虽高,但由于不懂得科学管理,8万斤苹果都生了虫,不但蚀了本,还要赔8000元,连承包费都交不出,欠了一屁股两肋债。马老师多次到他的果园勘察防治病虫害,杜经理则以赊账的形式提供农药,义务提供人力支持,他们吃住都在果园里。马老师耐心地为李当辰讲解果树管理知识,爬上爬下,修枝打杈;身背器材,喷洒农药;手持铁锹,培土施肥,道道工序都认真示范,严格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果园净赚了近5万元。李当辰高兴得合不拢嘴,他盖起了5间窑洞瓦房,还购置了彩电、沙发、组合柜等,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年的穷光蛋如今成了万元户。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农民们相信了科学才是致富之本。这次我们采访,在洪山乡西头村李当辰的家见到了他,当年的“果状元”不仅经济上翻了身,如今还当选为管理三四百人的村长。

    马老师真心诚意扶贫,为“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他向当地领导建议,必须大量培养技术人才。于是和杜经理合作办培训班,将当地45名农民送到太原农校脱产学习两年,费用全部由公司支付,为当地培养科技人才。

    过去,吉县的苹果顶多销往临汾,如今吉县苹果闻名遐迩,已远销到广东、广西、福建、河南等地。吉县苹果色泽鲜亮,红润可人,味道甘甜,食后齿留余香,令人回味不尽。在1992年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红星苹果荣获水果类唯一“金奖”。1996年,马老师建议吉县人民树立品牌意识,开拓市场,吉县苹果注册了“壶口苹果”品牌,从此,地处黄河之滨的吉县不仅以“天瓢倒泻吼雷霆”的壶口瀑布闻名于世,而且以优质苹果驰名全国。

送科技下乡,马恩正一边说,农民一边记

 

    科技下乡见真情

    金秋九月,正是橙黄橘绿时。为了追踪采访马老师15年来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科技扶贫工作,我们在中秋节前赶赴山西。我们一行人驱车在颠簸崎岖的山路上盘旋,几个小时车程后来到了吉县中垛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许多新建的大瓦房,有的门楼还贴了瓷砖,家家户户门上都挂有牌匾,上书“福泰安康”、“福居红光”、“紫气东升”、“福星高照”等吉祥字样,向人们展示着吉县的巨大变化。在中垛乡我们见到了已退休、承包了百亩果园的杜寅森,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多年来与马老师精诚合作的情况,他们二人在扶贫过程中成为知心朋友,他为马老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为农民办实事的“民进风格”所深深打动。讲起马老师多年来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在目。1991年马老师的父亲病危,当时正在中垛乡为果农进行现场培训的马老师坚持把课讲完,又遇上几个农民赶来向他求援,马老师二话不说和他们连夜赶往狮子河村虫害猖獗的麦田,及时进行了防治,从而避免了农民小麦绝收,但推迟了返回沈阳面见临终的父亲,讲到这里,杜寅森动情地说:“马老师为了吉县老百姓失去的太多了……”1992年马老师的老伴患了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家务事由马老师独力承担。杜寅森多次赴太原向马老师求援,每次敲马老师家的门,手欲伸又止,想到马老师推着轮椅上不能自理的老伴,为她梳头、喂饭,杜寅森就不忍心敲门了;又想到吉县农民为病虫害所困扰,束手无策,这种矛盾心理使他左右为难,最终咬牙敲开了马老师家的门,向马老师求援。老伴谅解和支持丈夫的义务扶贫工作,后来杜寅森再到马老师家,老伴总开玩笑的说:“勾魂儿鬼又来了。”说到这里,杜寅森的眼里噙着泪水,在灯光下泪花闪动,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

    清晨,在吉县县城有一位为宾馆送菜的老汉,自行车上装满鲜亮碧绿的蒿子杆、菠菜、黄瓜、佛手等蔬菜,我们跟他攀谈起来。他说,老俩口在城关附近种了2亩菜地,20多个品种,年收入可达1万多元,原来这里蔬菜品种单一,马老师到吉县扶贫之后,对当地农民进行悉心指导,引进了多个新品种,不仅使产量提高,还丰富了当地蔬菜种类,使农民生活得到改观。接着,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文成乡。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乡党委书记谭立忠和乡长李桂萍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基本情况:全乡共有10123人,这里有全县有名的千亩示范果园,阡陌相连,一望无际,树上缀满了累累硕果,每亩果园收4500斤苹果,年产值500万元,每户每年收入5-6万元。以前这里十年十旱,吃水困难,农民只得下沟地挑水。1999年全乡安装上了自来水,千亩果园通过涌灌,长势良好。如今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了摩托车,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了农用三轮车,许多家庭翻盖了房子。谭立忠说:“这全是马老师的功劳,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还培养了一批输出型人才。马老师在吉县搞扶贫已近百次,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当时的县委书记陈保堂高度评价马老师的科技扶贫工作,说他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干部群众人人称赞,值得全县人民学习。常务副县长陈继臻赞扬说,马老师想出了一套法子,走出了一条路子,干出了一个样子。

    在街头巷尾,我们采访了几位当地老乡,这些憨厚淳朴的农民看见马老师来了,马上围拢上来,热情地和马老师打招呼,有的喊他“马老师”,有的喊他“马教授”,马老师握着他们的手嘘寒问暖,拉起家常。我们采访的一位老汉叫郭留辰,今年58岁,1990年前种地每亩年收入仅200-300元,如今种4亩果园,年收入1.6万元,全家5口人,平均每人3000多元,担任了农民组长的他感激地说:“这都是听了马老师的课,懂得科学治理果园、防治病虫害的结果。”当我们问起今年的收成时,49岁的梁军安兴奋地介绍说,他家5口人,5亩果园,现在年收入1万元左右;过去种地好年景时每亩才收入二三百元,扣除种子、化肥等投入,所剩无几。和今天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交谈之中,农民们衷心感谢马老师,记念着他,农民兄弟永远不会忘记马老师,把他称为“马恩人”。

    与吉县毗邻的永和县以产枣出名,但易生虫害,影响销路,是马老师的科技扶贫,使当地改变了面貌。乡长段奇文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里是有名的枣乡,全乡5000多人,有180万株枣树,年产600-700万斤枣,每户最少有枣树200-400株,每株产30-40斤枣,每斤能卖到2.5元-3元,每户每年能收3000-5000斤枣,年收入可达到1万元。马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种植知识,他平易近人,不厌其烦地为农民传授防治病虫的技能,使当地农民脱了贫,有的农民新建了平房,置办了电器,甚至还有人花5万元在永和县县城买了房。过去只有城里人到乡下买房当别墅,如今致了富的农民也到城里去买了房,真是意想不到的巨变!

    当我们见到冯家山村支书冯治文时,这位精干的中年汉子立即紧走两步奔向马老师,紧紧握住他的手笑嘻嘻地说:“马老师,您回家来看看。”他介绍说,1993年枣树出现大面积病虫害,马老师经过调查研究,教会农民科学治理,改变以往农民从上向下喷洒农药为由下向上喷洒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