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头沟区教育系统有一位知名画家——朱德友。
他是一位知名的画家。他的画作不仅多次在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展出,而且还漂洋过海到台湾展出、收藏;他的作品多次被收入《世界当代书画家作品集》《中国美术家》等著名书刊,山水画曾获得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才艺作品展示特等奖,中国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丝绸之路版画家协会金奖,人体画曾获立陶宛共和国维尔纽斯杯一等奖;他的名字曾被《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等中外典籍录入并介绍。
他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已植根三尺讲台34年的名师。他是门头沟区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职业院校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是一位热心民族文化发展、关注社情民意的知名人士。他是区美术协会副主席,区文联理事;他是北京市美术协会会员,中华书画学会理事;他曾被选为第九届、第十三届区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第八届政协副主席。
他的艺术造诣让人敬佩,他的教育才华让人羡慕,他的社会声望让人赞叹。同样身处门头沟,同在蓝天下,同饮永定水,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他不同凡响的人生呢?
契而不舍成就了他的艺术造诣
“追求艺术的道路是坎坷的,但总有一条小路幸运地留给我。”回首30几年的美术生涯,朱德友老师感慨的说。
1954年5月,朱德友出生在潭柘寺南辛房村的一个富裕中农家庭,这是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还是在幼儿时,他就记得每逢年节家里人从来不打牌,但总也断不了人来人往很热闹,不是来听拉胡弦、吹笛子的,就是来找家里人写对子的。哥哥从小就爱写写画画,后来当了教师。受哥哥影响,他从小也对画画特别感兴趣。上小学一年级时,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画自由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他很快就画好了一匹马。画完后,老师举起他画的马让全班同学看:“看朱德友同学画得马的多好啊!真像。”老师的表扬深深地鼓舞了他。从此他对画画更是着了迷,看到什么就想画什么,画什么也总想画得最像。上中学时,正值文革期间,不是背语录,就是学革命歌曲;不论什么课,他不想听时就偷偷地画画。开始是用横格本折开临摹,后来又照着小人书画连环画。一次,上语文课他正在画画,被老师发现把他的画本没收了,当时他心疼得差点哭了。课下,老师又把画本还给了他,并鼓励说“你画得挺好,课上不要画,课下要继续画下去。”无论上小学还是上中学,他都力争画得最好,事实上,他也是画得最好的。那个画本至今他还留着。
中学毕业后,中考中断了,他只有还乡务农。他的画家梦中断了,和村民一样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好不容易赶上招生,可那时没有了择优录取,全凭贫下中农委员会推荐上大学,因为家庭成份关系,每次报名常常是失望而归。尽管屡屡受挫,但对于酷爱的画画他始终没有放弃,在劳动中他总是留心观察,在哥哥的帮助、督促下,边参加劳动边创作绘画。
1972年,他在参加村里打井时创作了《有水了》,这是他走向绘画艺术的第一幅成功之作。作品不仅在北京美术馆展出,也使他有幸结识了北京画院、北京美协副主席周思聪和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秘书长王文芳,并得到了两位大师的帮助和指导。
1973年,又一喜讯传来,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采取考试招生。听到这一消息,朱德友从几十里以外的打井地步行返回南辛房村报名。当时全区报名参考的有10名,经过推荐、口试、面试、笔试,只有他一人被录取。自此,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步入了绘画艺术的殿堂。
三年专门学习期间,他深知求学之路的不易,除专心学习美术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和素描、写生外,还充分利用节假日继续拜周思聪、王文芳为师,主攻山水画的同时,还学习人物、花鸟画,在前门西河沿的教工招待所里一住就是一个暑假,天天骑着自行车不是到美术馆、北兵马司锣鼓巷、齐白石故居观展,就是到故宫、北海、动物园写生。在长久的交往中,不仅与两位大师建立了朋友似的师生情,而且还学到了两位恩师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待人处事。由于学习勤奋、刻苦,从学期间他的绘画技艺在全校之中也是佼佼者,《为夏收出把力》《肺腑之音》《斗争不息》等多幅作品年年在美术馆展出,有的作品还在《北京日报》《连环画报》上发表。
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师范学院毕业后,朱德友走上门头沟区的教育岗位,成为了一位美术老师。从教期间,他一面教学,一面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许多成熟之作。也正因有了对绘画艺术的酷爱,对绘画艺术的孜孜以求,他的许多作品才得以屡屡获奖,并参展海内外;他的名字,也随同作品飘扬国内外;也正是这些,才成就了他的艺术造诣。
探究不止成就了他的教育才华
“美术成就了我,我用美术成就学生。”这是朱德友老师从教多年的感慨和写照。
1976年7月至今,朱德友老师曾先后在潭柘寺中学、工读学校、师范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从事美术教学。30多年来,无论教初中生、特教生,还是教中等师范生、职业高中生,他都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和高尚的情操吸引、鼓舞学生。因为他懂得美术教师具有很强的师范性,要想让学生钦佩,教师本身一定要有硬功夫。只有教师自己画得好,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爱画画、会画画。在教学的同时不仅认真思考、探究如何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方法,而且始终笔耕不辍,充分利用课余和节假日,走遍了门头沟的名山秀水,在不断地写生、创作的同时,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为开发、利用当地美术教育资源奠定了基础。
1999年9月,朱德友老师调入门头沟区中等职业学校任教。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目标,他深入钻研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研究课题,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改进教材教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学会安身立业的本领和技能,并帮助、引导有潜力的学生继续深造。同时,不断探索、总结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美术课是职高学生较感兴趣的课,可朱老师发现大多学生边上网聊QQ,边听课,注意力根本没有集中到所学科目上。针对这一问题,他探索出了“任务驱动式教法”。如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假设一个公司要求做一个商业广告,两个学生扮演公司经理和工作人员,对客户(全体学生)提出广告的要求。教师提前将学生分几个小组。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收集素材,编辑广告词,设计画面等;小组间进行竞争,最后公司进行选择招标。这样,学生再无闲暇上网聊天,而是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分组、合作、探究、评价,并主动地寻求老师的帮助。任务驱动和模拟情景式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氛围。
在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朱老师不断积累、反思,编辑出了《电脑美术小博士》自编教材。2004年,《电脑美术小博士》作为教育丛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素描和色彩,是训练学生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和对色彩感受能力的基础课,但由于受知识水平所限,学生无法脱离开老师的细致指导自主学习。如素描中的步骤一,是定位,构图。其教学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用概括的观察方法分析、概括,从而学会用概括的方法构图。课本中的步骤比较笼统,学生往往觉得“一步就要画成这样”,弄不清是怎样一步步画出这样的,很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相脱节的问题,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朱老师又进行了“步骤分解式教学法”研究,根据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分步骤地展现教学目标,并汇总成自编教材。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为了使学生尽快提高素描与色彩的绘画基础,朱老师主动与素描教师配合,探索出“素描与色彩互动式”教学法。两名教师整体研究、备课,素描与色彩教学相互衔接、互动,及时指导学生练习,使素描与色彩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迅速地提高了学生的绘画基础,而且发挥了教研组的整体效能。
2008年高一(11)班学生大多来自河北保定地区,入学时缺乏绘画基础,由于采取了“素描与色彩互动式”教学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仅进行了3个月的专业训练,就成功地在学生的家乡当场进行素描、色彩、国画汇报。学生们非常自信,在台上展示绘画时,台下掌声经久不息,赢得了家乡父母和当地学校领导、老师的赞叹。
为了唤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成功意识,他辅导学生运用专业手段进行电子贺卡创作和命题绘画创作;带领学生为附近社区美化环境、画壁画,用所学专业为社区服务;举办学生优秀作品画展;联系区电视台,推荐播出学生的电子作品;组织学生精心准备,积极参加市级各类比赛。2002年,他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协举办的电子贺卡创作比赛,全市共有5个一等奖中,他所教的学生就占两个;2006年,参加市级FLASH比赛中有3个学生获得一等奖,9个学生获得二等奖。几年中,他组织学生参赛共获得的各类奖项多达90多项,有的作品还被有关报刊发表。引得同行们风趣地说:“你成获奖专业户了,也让我们分享一点。”
从2010年开始,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有特长学生的积极性,他组织学生建立了美术、书法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自己亲自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还聘请了著名的中华书画学会会长景舜逸来校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