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风采 >> 本周人物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书写精进的人生方程式

   人生犹如化学反应,处于动态生成之中,或诗意或平淡或典雅或辉煌的人生方程式都由自己书写。回望28年从教之路,徐宾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丰厚的积淀、深沉的反思和不懈的搏击。在这漫漫长路上,徐宾体悟到成功的方程式是:成功=勤勉+反思+精进。

   勤勉——专业起步的沉淀剂

   古人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徐宾的起步也是从勤奋开始的。1983年,徐宾从扬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刚满20岁,就懵懵懂懂地走上了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的讲台。如师底蕴深厚,教风严谨,教研气氛浓,这给了徐宾莫大的熏陶。在前辈们的耳濡目染中,徐宾渐渐感到自己还只是“半桶水”,需要不断输入“活水”。不久,学校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教研组推荐徐宾参加。他踌躇满志,但又忐忑不安。教研组的老师不厌其烦地听他试讲,帮助他修改教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徐宾终于获得了二等奖(全校第三名),这也是徐宾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张获奖证书。望着光荣榜上的名字,捧着奖状,他百感交集,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到最佳水平,并暗下决心,下次比武一定要获得一等奖。

   第二年,徐宾来到向往已久的江苏省南通中学工作。初来乍到,学校就组织老师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还给老师们每人发了一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徐宾一口气读完这些书,被书中深入浅出的教育哲学所吸引。当时王兴祥老校长严于治校,又平易近人,经常和徐宾探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体会,还适时勉励他勤奋学习,站高起点,向名师方向努力。于是,在同行和经典的指点下,徐宾更加喜欢上了这份崇高的职业,立下了做令学生、家长和同行满意的老师的志向。那时刚下完课,徐宾便一头扎入他人的课堂,听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课。市内外有公开教研活动,只要有机会,他都想方设法前往学习,还只身一人前往无锡和南京等地学校听化学特级教师的课。从这些前辈们身上,在博采众长之中,徐宾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学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敬业精神和治学经验,从而大大缩短了徐宾为师的成熟期。

   在很多人看来,化学符号是枯燥的,化学概念是抽象的,化学课堂严密有余而生动不够,化学教学能不能给学生增添一些趣味成分?这成为徐宾课余饭后经常思索的问题。于是,他经常跑图书馆,“泡”在书刊中,渐渐形成习惯——无论工作多忙,每天看书学习的时间都不少于2小时。“厚积”终于有了“薄发”的机会。1987年寒假,学校布置每一位教师写一篇读书心得,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教学语言的文章后,便有一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为何不写一篇试试?标题就定为“漫谈化学教师的语言修养”。文章写好后,徐宾战战兢兢地送给王老校长修改,他和颜悦色,字斟句酌,还不时点拨,让徐宾茅塞顿开。后来在学科内交流,汪乾荣校长听到徐宾的汇报后,觉得很有新意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便在徐宾的文章后面写了一段很长的评语,鼓励他投稿发表。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徐宾将文章投寄给了《青海教育》杂志社,两个月后,编辑部寄来了杂志。望着带着墨香的文章,徐宾心情激动得无以言表。随后,让他更激动的是《北京教育》作了摘录,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作了全文转载。他几年的苦读积淀终于有了回报。

   其后,学校安排徐宾送毕业班并担任班主任。为了能“一炮打响”,他挤出时间提前一年全程听了所有高三化学老师的课,和他们同步完成化学练习卷,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完了《高三化学综合练习》、《苏联化学竞赛题》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高三复习专刊)等资料上的所有习题。有了这样的积累,徐宾的高三化学复习可谓得心应手,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欢迎。1989年高考化学压轴题和他平时讲的一道题“惊人的相似”,他班上的本科上线人数超过了公认的好班上线人数,连进校时中考成绩最低的一名同学也考取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徐宾的勤勉在大家的关爱和期待中结出了硕果。

   反思——个性发展的指示剂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教学中,缪建新校长时时勉励徐宾:“要做思考着的行动者,做行动着的思考者。”徐宾认为,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核心因素,有活力的教师应该是且行且思的研究者、思想者。在被评为首批“南通市骨干教师”和首批“南通市新世纪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后,徐宾常常问自己: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是什么?我的教学风格在哪里?在参加通中持续了14年之久的“导学式”教学研究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活见长的教学风格”给徐宾触动很大。经过反复实践,经常打磨,不断反思,一道“风景”渐渐在徐宾课堂呈现。他总是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提出问题,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后的引申联系中触发新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中学生始终围绕着“问题链”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激活了整个课堂。徐宾还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学核心,在学生思维疲软时予以激活,思维混乱时点拨引导,思维受挫时及时铺垫,思维肤浅时帮助深化,思维僵化时启发变通。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艰辛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思考的乐趣转化为持续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化学问题的抽象和简化,建立起解决一类化学问题的基本模型,为学生迅速、正确和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基本范式。这样,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得到的就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与已有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除课堂反思外,徐宾继续以写促思。2005年秋,江苏全面进入新课改。徐宾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阅读了大量有关课程改革的专著和课改专家的文章,尤其对“有效教学要求下课堂教学方式与策略优化”进行了深度反思。在此基础上,他申报了市教育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先后撰写了“浅论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生成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有效问题情景的基本特征及创设策略”、“化学教材有效化处理的依据与策略”、“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基本策略”、“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与策略”、“新课程化学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与有效设计”、“化学合作学习中‘度’的调控”等系列论文,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现代中小学教育》等国家级刊物或核心期刊上。有的文章被杂志社作为重点文章推出,有的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在全国化学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几年探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徐宾终于形成了“激趣—设疑—探究—导思—建模”的教学特色。反思,促成了徐宾教学风格的日趋成熟,也让他收获了莫大的荣誉。38岁时,徐宾被评为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化学特级教师。47岁时,他又顺利晋升为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精进——自我超越的催化剂

   回眸过去,徐宾28年跋涉生涯中深深镌刻着两个字:精进。“精”就是精通业务、精心育人、精益求精;“进”就是勇毅进步、改进创新、永进不止,这也成为徐宾不断超越的催化剂和风向标。徐宾时常在想,一个卓越教师的标志是什么?难道就是发表几篇文章,决不是。善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结合起来,并能有效地智慧地促进学生发展,这才是对“卓越”的最好诠释。被评为特级教师后,他没有自我陶醉,止步不前;也没有产生“特级”高原反应,高处不胜寒,而是以只争朝夕、与时俱进的姿态勇立课改潮头。上完每一节课,徐宾都要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学生满意吗?怎样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于是,徐宾在课堂上开展了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验。这种方法将课题研究引入课堂,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给学生以情景,让他们去发现;给学生以困惑,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以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以机会,让他们去历练;给学生以成功,让他们去体验。徐宾的教学实验论文“化学研究性学习须注意‘六个结合’”发表在《中国教师报》2003年元旦创刊版上,2008年,天津市教委主办的《身边科学》杂志社的编辑,在徐宾的博客上看到了这篇文章,觉得很有新意,又给予重新发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学应赋予实验的全面育人功能。结合实验,徐宾发表了“浅谈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一文,在中学化学界率先提出了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命题,该文的好多观点和案例多次被其他作者引用。随后“化学课的导言设计”、“化学教学中的设疑”、“营造化学教学中的‘趣味场’”等文章相继发表,体现了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这些有创见的文章都是徐宾当时就着小板凳和沙发几写成的,尽管条件艰苦,但创造带来的乐趣是其它东西无可企及的。

   卓越的教师要有卓越的智慧。在现有考试模式下,既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又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行因材施教,是一个现实而又困难的问题。徐宾大胆创新,力求找到这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在徐宾的化学课堂上,允许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在“规定动作”之外可以有自己的“小动作”,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课外徐宾给予他们个别化的指导,无偿给他们“开小灶”。在徐宾所送过的10届高三毕业班学生中,这样的学生有很多,他们因此考取了清华、北大、复旦等省内外的著名高校,徐宾课堂上的这点宽容和民主为他们插上了展翅高飞的翅膀。

   在新课改中,徐宾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与课堂实践,以前瞻的视角开始了“有效教学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寻,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及其相应的教学功能等方面做了新尝试,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讨论,并与浙江、广西等省内外的有关同行交流,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徐宾也多次应邀到省内外讲学,介绍有效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与同仁们共同分享教学探幽的乐趣。

   徐宾是民进南通市委会常委,南通市九届政协常委,江苏省十届政协委员。曾记得,他为了推动建造连接南通市港闸区和主城区的“城闸大桥”而骑车到十几里外的桥址视察,撰写的提案的主要观点刊登在《南通日报》上。他为了保护南通后周显德年间的古城墙而多次撰写提案,并引起市政协主席的高度重视,成为市政协主席会议的督办提案,市电视台也作了专题报道。他为了住宅老区的改造,为了市区化工企业的搬迁,为了全省水污染的防治,为了加快南通沿江沿海的开发,为了食品安全,为了推进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他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他为了促进西部的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到陕西咸阳、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黔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支教,并多次为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的学校捐款捐物,奉献一片爱心。

   有人说,徐宾是省重点中学的副校长,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省政协委员,无论是业务上、行政上还是政治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徐宾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位普通教师,每片树叶都是他的至爱,不断超越是他的追求。选择了当教师,就选择了一种生命方式。在徐宾的人生方程式中,他愿意成为溶剂,和学生们融为一体;愿意成为氧化剂,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愿意成为催化剂,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奉献他的全部智慧。


(责任编辑:温迪)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