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新校区的大门,一条不知名的小河蜿蜒流淌在春日的煦暖与慵懒里。虽然不如流贯中山北路校区那条著名的丽娃河一样有着丰厚的历史传说,但其神态自若的悠然却如出一辙。河边青草的新绿、次第盛开的迎春、玉兰的粉嫩以及偶尔可见的垂柳倩影,使新校区透现出一派明媚春光。坐进幽静的校园,笔者与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谭帆作了一次愉悦的交流。
潜心研究通俗文学
谭帆教授与华师大中文系可谓有着颇深的渊源。1976年赶上“插队”的末班车在故乡江苏常熟一家工厂里工做了三年工之后,凭借扎实的学业功底他终于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自此,从读本科、研究生,到留校任教至今,一路走来的他在这里留下了坚实的脚印:33岁成为副教授,37岁成为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5岁成为华师大终身教授。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文科学者所占比例比较低,2009年,谭帆教授成为其中之一。
谭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着重于明清文学的研究,专攻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戏曲史和中国小说史。小说戏曲研究属于俗文学领域,对于由郑振铎先生开创和奠基的中国俗文学领域,作为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的谭教授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俗文学研究曾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世纪以来,俗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自身显示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俗文学学科性质的模糊,以及由此带来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等的含混不清,人们甚至对于俗文学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等问题仍然存在着困惑,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俗文学研究的进展,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引导。
在中国古典戏曲和小说研究方面,谭教授成就卓著,在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耕耘经年的他著述丰厚,仅专著就有十余部,如《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等。勤于笔耕的他还发表了大量论文,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多达60余篇。
好的文风就是世风
谭教授另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语文教育,他兼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和华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每年都和《中文自修》杂志社适时召开中高考与语文教育研讨会,并综合专家意见,向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考试院郑重提出相关建议,许多建议直接促成了政府部门有关措施的出台。
他认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语文这一“国语”、“母语”的教学走入了歧途,存在着“重理轻文、重外(语)轻国(语)”的现象,因此应把语文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在语文教育中要注重打好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对优秀作品烂熟于心,形成一种文化底蕴。这不仅能为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让学生通过对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上升到感受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人格力量和思想内涵,进而帮助自己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
谭教授曾经主持了七、八年的上海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感到许多学生的作文没有创意,常常依赖于范文,依赖于固定模式的语句和结构,作文中出现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很多,相对缺乏真情的流露,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情况令人担忧。特别重要的是,这实际上是反映了一种文风,而现在学生的文风会深切影响到将来的世风,因此提倡一种好的文风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真实、朴素的文风有多重要,尤其是在当前。那么,如何从学生起就培养好的文风?谭教授认为“高考作文”就是一根很好的“指挥棒”,因此,他提倡在高考阅卷中把高分首先送给那些文风朴实、真情感人的文章。
点亮心中文学明灯
华师大中文系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涌现出作家群、出版家群、教育家群、儒商群等一些优秀群体。如著名作家赵丽宏、沙叶新、王小鹰等,以及知名企业家江南春等。作为现在的中文系主任,谭教授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强调要继承老一辈学人的优秀传统,在华师大中文系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和灵动的科研教学气氛。在学生培养尤其是在免费师范生培养方面,除了正常的课堂授课以外,还要注重“第二课堂”,以加强免费师范生的道德、技能等素质教育,以使其将来能更好地“为人师表”。
对于近些年来逐步兴起的网络文学,谭教授认为其势头越来越大,不可小视。但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学的私人化特点较为突出,且鱼龙混杂。对此一方面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同时需要给以适当的引导。
谈到纯文学及其发展,谭教授感到,勿庸讳言,纯文学的影响在减少,时下已经不像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等时期那样令人向往。纯文学的发展要恢复到以前的状况似乎是勉为其难,要以平实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纯文学。但不可否认,尽管现在理想的东西少了,文学还是很吸引人的,文学对于文化的积极作用还是很大的,很多人少读书甚至有的人不读书,不仅很可惜而且很可怕。在现在的社会转型期,希望有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理想,点亮自己心中的文学明灯。在这方面,高校发挥其作为思想库的引领作用是责无旁贷的。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