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风采 >> 本周人物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李亚威,用生命记录生命


电视纪录片《大爱无疆歌者丛飞》获奖

  李亚威说:“当钱和艺术放在一块的时候,我肯定先选择艺术。我对艺术崇敬到可以用生命来换”。李亚威说:“纪录片其实是在用生命记录另外一个生命,我是用‘心’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李亚威做导演,其实是半路出家。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的她曾经是一名小提琴手,在长影乐园参加过许多电影音乐的演奏。但她天生是个爱做梦也爱折腾的人,在做乐手六年后,她决然放下心爱的小提琴,在长影厂电影晚报社改行做了一名专职记者,并由此迷上电影文学的创作。
 
  李亚威任长影厂艺术处处长以来,整天置身于浩瀚的剧本筛选工作中,大量的看剧本,大量的筛选,对于一个从未写过剧本的她来说,难免会招来剧本写作者的不满。有人就曾经当面和她翻脸:“你这么会筛选,那你倒是写一个来看看。”李亚威也许是受了刺激,灵机一动,在五线谱上,写下了她的第一个剧本《你不懂我的心》、以及《独尊上海滩》等,其中,在“谱上”诞生的剧本,《喋血金兰》就是这样被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看中了。其实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没有定数的。剧本虽然顺利写完,然而,这个剧本却只有李亚威一个人看得懂。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在五线谱上成就的剧本,因此也是以五线谱所特有的符号表达出来的。拍摄这部电影的制片人问:“这是剧本吗?”!李亚威微笑着回答说:“我从小就接触五线谱,不看五线谱我写不出来。”话语中略带轻松,可是我们却能清晰地感觉到其中的艰难程度。可是李亚威熬过来了,成功地完成了她的处女作电影《喋血金兰》。这部片一上映就受到了业内的好评,还获得了山东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在长影厂工作到第16个年头,李亚威爱折腾的“毛病”又发作了。尽管当时已经36岁,而且身居长影厂艺术处处长要职,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深圳,在这个朝阳般新鲜的城市里开始了新一轮的“自讨苦吃”,干起了导演这个苦差事。
 
  1994年,深圳市文联向李亚威发来了商调函,她毅然的放弃了在长影厂担任艺术处处长的职务。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南下深圳。这个申请刚开始并没有得到批准,后来,经过大半年的不断申请和要求,她最终还是婉拒了长影厂领导的再三挽留,只身坐上了南下的列车。从此,她从36岁这个起跑线上,在深圳开始了另一番打拼。李亚威的南下使很多人都不明白,她作为36岁的女人,为什么好好的“官”不做,非要跑到那么远的一个陌生的城市闯荡?
 
  1997年,李亚威自筹资金开拍电视系列剧《深圳故事》,还不辞劳累地把编剧、导演和制片人的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就这样,《深圳故事》在李亚威的手里诞生了。这部系列电影电视作品在播出后好评如潮,获得了第21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等许多重要奖项。

  2000年,已是深圳市文联文艺创作室主任、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的李亚威,开始了她的云南之行。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山寨中,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李亚威带领她的摄制组走遍了楚雄彝族乡的十个县市50多个乡镇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访问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当地的乡民,在平均海拔三四千米的崇山峻岭间行走穿梭,行程两万多公里,拍出了一部41集大型风情系列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为贫困的彝乡打开了一扇通往文明世界的窗口。李亚威在拍片之余,还自掏腰包建起了一座文化站。这位瘦弱的女导演在楚雄彝乡受到了英雄般的爱戴。
 
  摄制如此大型的纪录片,原有的80万元投资远远不够。李亚威不仅自己未取一分钱报酬,还为这部片子拉来了30万元的赞助,更把自己近8万元存款投入到后期制作中。她回忆说:“当时我存折里取得就剩10元钱了,一时真是弹尽粮绝。当钱和艺术放一块的时候,我肯定先选择艺术。我对艺术崇敬到可以用生命来换的地步。”
 
  的确,李亚威是“拎着一条命在拍片”。为了拍好《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有一次她在海拔4000多米的昙花山上拍片,得了重感冒,但她硬顶着高烧坚持拍片,后来昏倒了被工作人员抬下山去。在高原上感冒是会有生命危险的,烧得昏沉沉的她还不忘嘱咐工作人员:“如果我不行了,一定要把我在深圳的房子卖了把这片子拍完,我是一个人,人家可是一个民族啊!”闻听此言,身旁的工作人员和彝族老乡都哭了。
 
  在楚雄那片保持着原始古朴风情的彝族生活区,一个小小的眼神都会让人久久震撼。李亚威回忆说,记得刚走入彝族的山寨的时候,她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个小女孩光着身子站在她面前,茫然地瞪大眼睛看着她……她很诧异,之后才知道,原来,因为穷,当地八九岁的小女孩没衣服裤子穿的比比皆是。那一刻,一种说不清楚的痛楚与难受涌上李亚威的心头。当天晚上,她躺在床上久久不能睡去,白天的一幕在她的脑海中反复涌现,如同一个死结捆绑着她的思绪,她知道如果没有解开这个心结,那么这天晚上她会睡不安,今后的生活也不会开心。于是,她一骨碌爬起来,脱下自己的背心就动手裁剪起来……第二天,当她把改成的裤子给小女孩穿上的时候,她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在板登山小学拍《彝山小学》的时侯,一个八岁的孤儿男童只有一只大白狗作伴,她拍摄时泪眼迷蒙,把带的钱都给了他……

  李亚威从未曾忘记过她的彝族百姓,她频繁地往返于深圳与楚雄之间,大姚地震她第一个捐款,亲自到大姚送衣物送捐款。近十年里,她无怨无悔、义务地为楚雄州拍摄了52期节目《文明的故事》、纪录片《腊湾老人舞》、《暑立里篮球村》、电影《油菜花开》和十集音乐纪录片《彝族大歌 》等一系列作品,记录了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2003年,李亚威编导了电视系列纪实片《大爱无痕——深圳有这样一群人》。这部在“非典”时期拍摄的电视片,通过串联起来的发生在深圳本土的真实故事,把镜头聚焦到一群不同身份、不同国度、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普通、平凡的深圳人身上。无偿献血献骨髓的人群、义工联、平湖巾帼志愿互助队以及曾柳英等爱心一族……
 
  同样在2003年,李亚威拍摄了专题纪录片《好医生郭春园》,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苍生大医”的人生足迹,没有任何人为拔高的东西,却令所有观众都感到了灵魂的震颤。

  2005年,深圳爱心使者丛飞去世之前,李亚威编导了电视专题片《大爱无疆——歌者丛飞》,这部片子在当年荣获了全国电视金鹰奖。回首拍摄过程,李亚威无限感慨:“纪录片其实是在用生命记录另外一个生命,我是用‘心’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丛飞在生前看到了这部纪录片,看后只轻轻说了四个字“我释然了”。
 
  李亚威,这位执着、率真、个性十足的深圳女性,始终站在尊重生命、关怀生命的立场上拍片,她的付出也得到了真心的回报。2007年夏天,李亚威在云南楚雄做手术,在当地医院里,李亚威受到了最尊贵的待遇,老木坝村的老村长闻讯后,带着一只鸡和村民凑的800元营养费,跑了好几天的路到医院来看望她。从2000年至今,每到彝乡石榴、核桃结果的时候,彝族朋友总不忘千里迢迢给她寄来;看电视时,他们也总要看看深圳的天气预报,因为深圳有李亚威,他们关心她的冷暖。
 
  深圳人敬重李亚威,深圳市政府也给了她极高的荣誉。这些年来,她先后获得深圳市“三八红旗手”、“创建文明城市先进个人”、“广东省采风先进个人”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会员”等荣誉称号,还成为享受2006年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被评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

(责任编辑:张政泽)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