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风采 >> 本周人物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我本天一人
——记民进会员、文博专家徐建成

 

  人物名片:徐建成,男,汉族,民进会员。现任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与博物馆副处长,宁波市政协委员,民进第六届宁波市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波市钱币学会副会长、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得“宁波市劳动模范“称号。

  说到宁波,未必一定要提到天一阁,尽管她是宁波标志性的文物,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但提起我会文博专家徐建成,那必须从天一阁入手 ,因为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徐建成,认识他的现在,然后,沿着过去和现在连通的射线,便能顺利地到达他辽远的心灵空间。 

  “洗砖”悟道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1991年8月,刚从杭州大学毕业的徐建成分配到这里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对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每天,也许是一辈子,对着汗牛充栋的大量古代书籍进行整理,无疑是非常枯燥的。他在天一阁工作了四年,第一年整理核对乾隆赐给天一阁的《古今图书集成》八千多卷4000余册(原本一万卷),第三年整理400多部从明代至民国的甬上望族家谱,第四年整理移交给天一阁的文革期间查抄图书资料,还有清防阁、樵斋、蜗寄庐等甬上藏书家捐赠的非善本类图书10万余卷。期间他还一直司职公众讲解工作。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年,他整理了500多块马廉先生收藏的“千晋斋”历史古砖,尤其是冬天,在刺骨的水中把一块块的古砖洗干净,晾干,再把那些显露出铭文的纪年砖上的图案文字拓下来,实在是一件无趣的事。他一直很苦恼,许是古今人的性情是相通的,那些泛黄的书纸,斑驳的古砖,叠起古人心灵的瑕疵,能观照解释现实的虚伪,收拾起了他心中对世俗看法的一片狼藉,逐渐使他那颗因外面精彩的世界而驿动的心有了一些安宁,年轻的他开始对天一阁的传统文化滋养有了渴望,或许那些有意或无意间浸润到他内心的先哲的灵光,慢慢地牵引他走向一条“柔情与激情”之路。但是,在天一阁的每一天他还是想着离开天一阁。

  “柔情与激情”

  1995年5月的一天,他终于离开了天一阁,被借调到宁波市文化局,他说,在迈出天一阁大门的刹那,他就觉得离不开天一阁,总忘不了天一阁对他心灵、思想的滋养和润育,他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天一阁能在历史风雨中安如磐石,独善显世,答案是十三代的执着传承,我本天一人,传承责无旁贷。以后的17年,他对“维护名城容颜、文化尊严”, 终保持着一种对母亲般的“柔情”, 目睹宁波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全过程,许多的遗憾郁积在心里,他像看到母亲受伤的孩童,不知疲倦而又执着地挥动“长矛”,战斗在“名城保卫战”的第一线:他现场处理和协商各类文物保护突发性事件40余起,参与城市规划会审和建设项目方案论证200余次,努力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他担纲起草填补了国内文保立法的空白《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等三部地方性法规,编制全市文博事业发展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蓝皮书,努力为“名城”母亲撑起“保护伞”;他每天笔耕不辍,一年达到40—50万字,撰写各类学术报告、理论文章10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宁波的历史沉浮与文化沧浪》、《浙东的历史征服与文化迁殖》、《郑和下东洋与宁波》等20多篇学术文章,引起学界高度关注。

  本来写一个人未必一定要描写人物的外貌,但提到下面两件事必须对他进行描写。请允许用最简单的白描手法对他界定:白面、消瘦、谦和----文人也!但这样的“手无杀鸡之力”文人,却在“战斗中” “激情”迸发!

  场景一:2001年,正在午休的他接到群众举报,有一群“破烂王”在槐树路徐宅偷窃木刻板壁,他叫上同办公室另一个小伙子,赤手空拳从北大院跑到徐宅,看到一群人拿着撬棍正热火朝天地干着,他一声断喝“你们在干什么?”,奇迹发生了,那些拥有“重兵器”的“破烂王”,愣了一下,居然落荒而逃。之后,他多次历经类似这样的事件、或是文物被发现、遭突发性破坏、火灾等现场,主持、协调、指挥流散文物监管保护、做好现场善后工作。

  场景二:2002年,由市发改委牵头各部门对江北外滩改造方案联合会审,他代表文博单位参加,听着听着,不对,按照历史街区保持原真性的要求,部分修缮即可的文物建筑居然要“推倒性”保护,他拍案而起“我代表文广局不同意通过这个方案”……在很多这样的场合,他的言辞总是那样铮地有声、据理力争。

  他,一个瘦弱的文人,一个位卑的小公务员,如此勇气!无它,他只是一个具有“柔情与激情”的“名城” 的孩子而已!

   “布道”与“文物保护统一战线”

  他,又是理性的。他说, 宁波的文物如此丰富,但面对城市开发洪流,它们又都是如此的脆弱和娇嫩,他深深觉得如果要让它们能更长久地留住祖先的记忆,滋润后代子孙的心灵,在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的同时,更要承担起扩大“文物保护统一战线”的责任,带动更多的市民加入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

  熟悉徐建成的人都知道,尽管他是宁波市著名的文博专家,但邀请他进行讲座基本问题不大,无论在天一讲堂,还是图书馆,抑或社区;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他必定精心准备,讲演精彩!近年来,他先后就《博物馆与社区生活的联系》、《宁波历代知府》、《三江口的风与流》、《闲话宁波与红楼梦》、《宁波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和谐互动》、《魅说慈城》、《细说月湖》、《概说宁波》等话题进行了几十次讲座,对象涵盖党委政府领导,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大中学生等等,听众无类。

  他还是民进浙江省委会每年重点调研课题的专业户,他撰写的《加快转变体制机制,让浙江戏曲更放异彩》、《关于大力提升浙江文化创新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议》等五个课题报告都作为民进界别在省政协会议上的大会发言材料,并每年必获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成果优秀奖。同时,作为两届市政协委员的他,都要提交五六个提案,内容无不涉及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有《关于立项建设中国大运河出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博物馆,提升三江口人文景观国际化品牌的建议》等等,这些提案,都是他平日里跑出来的,他的目光总是牢牢地关注着我们这座城市,关注着城市的每一个文物。

听者有心,阅者有情,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布道者”。其实,他有一个心愿,他希望每一次讲座,每一个身边的文物保护成功或失败的实例,每一个事关文化的提案,能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关注我们生活的家园,尽最大可能扩容“文物保护统一战线”,为文物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各方面利益博弈中,找到一条开发与保护相融合之路。

  正像在他博客中所说的:“我本是天一阁人,因无知懵懂,离开了这座心中的家园。曾经在细雨交织的春天,伫立兰亭,面对那书楼独特的营造,痴情地感悟主人文化承袭的意志。曾经知了声声朗读的夏天,登上书楼,打开一扇扇花格窗和书橱的门,翻去一页页“银鱼”游过的湿意。当“六间头”的炊烟煮香秋天的时候,逢佳节雅聚赏中秋,转眼建成了南园和书画馆,当白雪堆积冬天的时候,与几位白发前辈讨教人生,一生的付出只为建设南国书城的一场梦,晚上躺在值班室静夜思,月无眠。阵阵犬叫附和,带着几许伤情。所以,我依然想重温几位白发人的梦,皈依天一,续校文化苦旅新的注脚。这将带给我人生有限的愉悦,带给我生命纯清的阳光与月色。我依然似池中的鱼儿,思想有了自由,精神得到了呼吸。如果不能,我还是一个天一人!”

 

(责任编辑:吴宏英)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