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建军生在军营,长在军营,他的名字一定寄托了作为军人的父亲的某种期望。但他未能如父所愿成为一名军人,而是成为我国水性聚氨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知名绿色高分子材料专家,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杨建军现为安徽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水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副主委,省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他的学术兼职有:安徽省塑料协会副会长,省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省化工标准化委员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涂料工业专业会议行业专家团队”成员,《聚氨酯工业》杂志编委等。
产学研并重,硕果累累
回想八年前初识杨建军教授,留给我的印象是谦逊儒雅,专心学术,对专业极其热爱,内心充满一股豪气和激情。时至今日,杨建军对专业依然热情不减当年,依然是做人低调,做事高调的风格。他从事的是高分子化工专业,1982年7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1987年3月从蚌埠绝缘材料厂调入安徽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2000年7月至今在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二十六年来,杨建军倾情教育,埋头科研,在学术上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产学研齐头并进,取得累累硕果。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杨建军承担了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的“化学信息学”、“塑料模具设计”、“新能源与化学研究方法论”和“高分子化学实验”等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担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承担“水基高分子”专业课程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他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的爱戴和欢迎。近年来,他培养出的一批优秀研究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赞誉。杨建军还积极参与所在学院的学科、学位点建设,2009年以来作为学科带头人负责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环境友好高分子功能材料”,是学院公认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杨建军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在水基高分子材料、聚氨酯材料、功能型涂料及胶粘剂和塑料加工等专业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是国内水性聚氨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有16项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在省内外主持完成了50余项技术转让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聚氨酯医用材料》、《致富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等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
杨建军的科研成果不仅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契合发展绿色工业的趋势,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青睐,获得了众多的奖项。2000年,他主持完成的“耐蒸煮复合薄膜用聚氨酯胶粘剂”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4年,由他主持完成的“聚氯乙烯用DJ系列稀土复合稳定剂”项目再次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8年、2009年,他主持完成的“辐射聚合法研制环保型涂料印花染色粘合剂”、“水相悬浮法ABS改性专用氯化聚乙烯”2项研究成果均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1年,他主持完成的“纺织用功能型含硅氟丙烯酸酯-聚氨酯杂化乳液的辐射聚合及其产品”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此外,他主持的“汽车空气滤芯用聚氨酯组合料”等4项成果分别荣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4月,杨建军因科研成绩突出,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安徽大学是国内最早研发水性聚氨酯的单位之一,并走在国内水性聚氨酯产业化的最前列。水性聚氨酯作为涂料、胶粘剂和助剂,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纺织、轻工等领域,具有无毒、无味,不燃、不爆,绿色环保等特点,符合发展绿色工业的“三前提”(资源、能源、无污染)和“四E原则”( 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cology生态、Energy活力)。杨建军作为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水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带领他的团队不断进行学术攻关和产业化研究,打造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和研发能力,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科研成果通过学校控股参股的企业和向其他企业提供产品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其产业化的成效令人瞩目,现在国内众多的生产水性聚氨酯的企业都是由安徽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至2010年间,杨建军在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兼任安徽大学校办企业“合肥安大天辐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积极组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工作,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为企业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9年,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如今,杨建军又在拓展新的研究空间,主攻方向是水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以进一步提升水性聚氨酯的研究水平和产品质量。
2012年,杨建军以显著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晋升为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这一年,杨建军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参政议政,成绩显著
2008年,杨建军被组织上安排担任安徽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常委,分组在科技界别。此后的五年,他以学者的严谨、实证的方法、攻坚的精神积极参政议政,在十届省政协历次大会和各类专题常委会及座谈会上都留下了他为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出的肺腑之言和真知灼见,体现出他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杨建军第一次提交提案。他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合肥循环经济园区,实地考察调研,认真撰写了提案《加大合肥循环经济园建设力度,打造安徽循环经济园样板工程》。这一提案提交大会后,得到时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现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的重要批示,2010年被评为省政协优秀提案,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的表彰。
在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杨建军根据自己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提交了两个提案《关于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安置及再就业的建议》、《关于对城市餐厨垃圾进行综合治理的建议》,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他还在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就自主创新问题与时任省长王三运进行对话,对安徽省高校如何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建议,得到王三运的充分肯定。2008年、2009年,杨建军连续获得民进安徽省参政议政暨信息工作特别奖。
在省政协十届三次、五次会议和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杨建军就新能源和环保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大力推广小型风电技术 促进安徽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强废弃油脂管理 让“地沟油”造福社会》、《建设合肥自行车绿道系统 打造安徽绿色出行新名片》、《加大灰霾天气防治力度 改善全省城市空气质量》等提案,引起中央和省级媒体的普遍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0〕36号),杨建军在此前提出的综合治理城市餐厨垃圾、加强废弃油脂管理的建议都在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中得到体现;2012年11月27日安徽省绿道规划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宣布将全省绿道规划建设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合肥滨湖新区巢湖岸边相关试验段正在展开规划建设,这与杨建军在年初提出的建议十分契合。
在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杨建军代表民进安徽省委作了题为《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的大会发言,阐述了现代物流业对提高我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省加快发展物流业具备的一些优势以及制约我省物流业发展的因素,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我省物流业的合理化建议。这个发言得到时任省长王三运、副省长黄海嵩的重要批示,他们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提出实施意见,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此外,在参加省政协各类专题常委会和座谈会时,杨建军都精心准备发言材料,深入思考,务求新意,有的放矢,先后作了题为《巢湖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安徽高校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危机对安徽经济的影响,安徽省高校如何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助力生态强省》等口头发言,得到与会省领导和各位常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社会反响良好。
在政协的舞台上,杨建军得到砥砺磨练,并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才能,进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作为一名组织培养的后备干部,杨建军于2010年10月被组织部门安排到马鞍山市雨山区挂职,担任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负责产学研合作,分管科技局和科协,协管农业和招商引资工作。在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期间,他积极发挥自己在科技开发方面的专长,为当地与省属高校搭建起桥梁和纽带,把高校的科技资源与当地的工业结合起来,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挂职一年来,杨建军组织并参与制定了《雨山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雨山区加快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资助奖励办法》,帮助实现区政府以及骨干企业与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大力推进“校区合作”、“校企合作”,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他的帮扶和努力下,全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家,组织22个项目申报进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库,组织企业申请专利600余件,获授权专利500余件,雨山区被评为“全省专利申请十强区”。积极开展“科技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推动科普工作蓬勃发展,雨山区再次名列“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区委、区政府对杨建军挂职期间的工作表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雨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今,杨建军的挂职虽然结束了,但安徽大学与雨山区和马鞍山市依然保持紧密的联系,双方的合作平台还在不断延伸,不断扩展。
发扬传统,立会为公
杨建军于2003年10月加入民进,受到民进安徽大学总支会员的热烈欢迎。入会的第二个月,因原总支主委调离单位,会员们一致推选杨建军担任总支主委,接管总支会务工作。从此,杨建军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肩负起了民进安徽大学总支的领导工作,带领全体会员开创工作新局面。
安徽大学是我省民进的发祥地,主要创始人滕茂桐、孟永祈都是安徽大学的教授,著名学者。他们曾分别担任过民进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是我省民进德高望重的领导人。民进安徽大学总支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在省直众多的民进基层组织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作为这样的一个党派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杨建军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倍感压力。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杨建军已养成挑战新领域的性格,他努力思考和寻找适合民进安大总支工作实际的路径与方法。
杨建军既是新会员,又是新主委,对会务工作几乎没有什么经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他以满腔热情,团结支委一班人,依靠总支全体会员,共谋治会之道,稳步推进总支工作。几年来,他沿着民进老一辈的足迹前进。在他的带领下,民进安大总支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立会为公”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注重发展高素质会员,积极向各级组织举荐人才,在参政议政、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一个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工作上有为的基层组织,两次荣获民进省委授予的“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2007年,杨建军又担任了民进省委常委和省直工委副主任,会务工作更加繁重。组织的信任,会员的期待,使他无怨无悔地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精力,更高要求、更加扎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在民进省直工委分管活动联络部工作,注重工作创新,丰富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安排,活动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会员好评。尤其是一年一度的省直工委工作研讨会的举办,对加强省直各基层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推进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建军的辛勤努力和热情奉献,赢得了省直各基层组织和广大会员的赞誉,他的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近年来,杨建军先后参加了民进全国骨干会员培训班、省民主党派领导及骨干成员培训班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把握能力,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2012年6月,在民进安徽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杨建军得到来自全省的与会代表的高度信任和拥护,以高票当选为民进安徽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民进“十一大”代表。
新的岗位,新的职责,赋予了杨建军以新的使命。他现在又毅然肩负起新的使命,在民进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赵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