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经南昌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姚燕平赴任南昌市政府副市长。此前,她任职南昌市人大副主任,一直对口教科文卫工作,且其本身就是搞教育出身。因此,当政府分工分管教科文卫口时,她经过调研很快就厘清了工作重点和思路。按照她所熟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念,人大会议选出你,不是让你当官做领导,而是让你为人民办事,具体到自己头上,就是要办好南昌市教科文卫这方面的事,否则就无法向人民交账。
在姚燕平分管的工作中,教育和医疗卫生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度最高而满意度却不高的两项。上学和就医,甚至被列为“新三座大山”中的两座,足见办好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责任重大,难度很大,意义更大。上学和就医的事办好了,可以直接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真切感受和享受国家的发展成果。因此,满足群众“有学上”和“上好学”的要求,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就成了她任内费大气力要抓好的两件大事。近些年,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惠及百姓民生的好政策,把上级的政策部署在本市贯彻好、落实好,让群众不折不扣享受政策红利,同时从南昌实际出发,直面问题,解决难题,一步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就是工作方略。
 姚燕平(右二)调研新建县基础教育工作
力拓优质教育 降温“择校热”
随着中小学教育的普及、“有学上”的基本要求满足后,群众对“上好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出现了遍及各地、持续升温的“择校热”,即家长千方百计、不惜代价要让孩子挤进所谓“名校”。姚燕平清楚地认识到,择校的根源是群众强烈的“上好学”要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政府必须在教育均衡性和优质化上做工作,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实现较高水平的均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让百姓的住房多数都成为“学区房”——这是姚燕平的美好愿景和工作目标。她知道,尽管在自己的任期内难以完全实现,但无论如何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降温“择校热”,操作上要实施“扩优消薄”,即扩大优质资源,消除薄弱学校。南昌市“扩优”的思路是:把老城区相对集中的优质高中部分调整到新城区、开发区,使得新区、开发区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而老城腾出来的校区用于扩展原有的优质初中和小学,大幅增加老城义务教育优质学位。而新城区、开发区新建的学校,要通过优质校品牌和管理注入等方式,使其一步到位成为优质校。2012年,两所老牌省重点中学南昌三中和南昌十九中迁往新区后,两校高中就直接扩大招生50%。南昌十九中高中部搬迁使红谷滩新区新增3000个优质高中学位;南昌三中的高中部搬迁至城东, 原校址移交给“名校”育新学校拓展义务教育,一举使高中、初中、小学都大幅增加了优质学位,老三中、十九中和育新学校附近几个街区的居民,一夜之间划入了“名校”学区,优质的教育迅速送到了更多百姓的家门口。
降温“择校热”,还要致力消除薄弱学校。姚燕平倡导的办法是“扩优”与“消薄”结合互动,即推动百姓公认的“名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合并重组、对口帮带等方式,提升和消除薄弱学校。南昌二中是一所久负盛名的百年名校,而南昌四中和南昌二十二中这两所初中由于各种因素缺乏吸引力,地段内生源通常有一半以上舍近求远而“择校”。去年,市里决定南昌四中、二十二中并入名校南昌二中,二中以其师资和质量优势,用同等力量抓几个校区的教育质量,今年初中招生,地段内学生全部兴高采烈就近报名入学。原四中和二十二中一举实现了“薄校”到“名校”的成功蜕变。2013年,几所省重点中学都分别到南昌市的几个国家级开发区与学校结对帮带,输出先进管理模式和优秀师资,使开发区和原城乡插花地的“择校”大幅下降。而南师附小作为市民最向往的一所小学,试点集团化办学,在红谷滩新区和城东共设了5个校区,以先进的理念、优质的管理和质量赢得各校区周边群众的追捧,实现城市建到哪里,优质教育就跟随至哪里。正是因为名校资源走向越来越多家庭的门前,高烧不止的“择校热”终于迎来拐点,转向降温。
 姚燕平(左一)调研南昌县医疗卫生工作
力推医疗改革 卸下百姓看病“包袱”
为了让人民群众卸下“看病难、看病贵”的包袱,姚燕平始终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落实上级医改精神,大力推进新医改,让医改政策惠及南昌百姓上。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实现了新农合“提标”,基本药物制度“扩面”,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增项”,基本公共服务“有奖”。随着医药费报销比例的提高,药品加成的逐步取消和基本卫生服务的推广,让更多群众得到了医改的实惠。
在南昌,医院病床不足、设施陈旧、人满为患,医疗资源不足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昌市的一批医院加紧了扩建改造和在新区建院。在建院资金筹措上,姚燕平始终坚持要大幅度提高政府投入的比重,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就不能过多的靠贷款搞建设,不能把建设成本摊到患者头上。因此她多次与卫生系统的同志一道,跑部里、省里争取支持,反复向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宣传医改任务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要求,争取落实医院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最终南昌市确定从2012年开始,财政每年给予公立医院改造和建设专门拨款支持,仅去年就拨款到位9000万元,同时争取到上级资金8000余万元。由于资金保障及进度督促到位,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住院部大楼、市洪都中医院新院等四个市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如期建成,市三医院新院和九医院感染大楼建设加紧实施,这一系列项目,将直接缓解南昌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
医改以来,江西省先后部署了对白内障、唇腭裂、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尿毒症等重大疾病实行免费救治工作。姚燕平从心底里拥护这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她强调南昌市一定要带头实施好免费救治。她多次深入医院了解情况,定期要求卫生部门报告实施进展,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南昌市免费救治工程项目启动至今,累计成功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25346例,完成唇腭裂患者修补手术998例。儿童“两病”救治至今已筛查0—14周岁儿童65万人,累计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27例,白血病患儿73例。“没有免费血透政策,我根本就看不起病,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是南昌许多家境困难的尿毒症患者的真实感受,仅2012年,南昌市就免费救治尿毒症患者751人,因经济困难患者未就诊的比例由2008年的16.97%下降到2012年的0.9%,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明显缓解。
力保基层基础 重点倾斜乡村社区
姚燕平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就是要提升农村和基层的服务水平,在认识上、情感上、政策上、资金上,特别要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她反复强调和要求市教育局和卫生局要有全局意识、群众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对全市的事业负责,绝不能只顾城市不顾农村,只重视直属单位,不重视基层单位。在目前农村和基层教育卫生事业相对薄弱,农村和基层群众又恰恰更需要、更仰赖基本公共服务的情况下,更要下大气力把农村、把基层的事办好”。
姚燕平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上任伊始,在医疗卫生口她亲自率队搞的两次大调研,组织制定的两项政策、召开两项工作部署会,就是分别针对乡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的。推行新农合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人员经费、运行经费有了保障,在此基础上,2012年村卫生室实施基药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这就意味着乡村医生的收入将大幅下降。为了切实保障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避免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出现漏洞,南昌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当月起,由南昌财政按年拨专款对乡村医生进行奖励性补助,并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生活补贴制度,同时对乡村医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补助,充分体现对农村最基层医疗、网点和医务人员的重视。为了实现社区居民“小病不出社区”这个目标,姚燕平主持制定了《南昌市社区卫生发展规划》,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构建起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9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实现国有化、固有化,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同时反复做县区主要领导的工作,敦促他们重视这项民生工作,充分保障了建立以政府举办、体现公益性为主题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
现有的财政体制是“省直管县”,市县财政“分灶吃饭”,而在南昌市的教育经费安排上姚燕平一直坚持政策向农村、向基层倾斜。2012年南昌市本级支持县区学校建设、设施设备的转移支付达1.02亿元,2013年江西省全面启动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经费由省、县两级承担,尽管没给市级下任务,但姚燕平坚持市本级还要挤出经费支持农村校建,给农村的钱只能增不能减,并亲自督促市财政和教育部门落到实处。每年的春节过后一上班,她都坚持率领教育部门同志到四个县的乡村学校实地调研,了解基层困难,落实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农村学前教育薄弱,幼儿园入园率低,南昌市实施“学前教育三年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所有乡镇都要建设中心幼儿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姚燕平发动市长召集县区主要领导开会,当场签责任状。市里专门设经费,奖补县区,特别是对农村建园给予奖补。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2012年南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超过GDP比例的4%,确保了所有学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较好的教育, 2013年小学初中所招新生中,农民工子女达到20%,他们平等地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
“好的教育,好的医疗卫生是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提高群众对上学和就医的满意度还任重道远,要始终不渝,倾尽全力。”姚燕平如是说。
(责任编辑: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