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跋涉在“琴韵”巅峰 填补“中国琴”空白

发布时间:2011-04-10  来源:郭凤英

放大

缩小

   2007年11月5日,世界超级小提琴演奏大师克莱默到北京巡回演出期间,见识了一把名叫“何氏三圆琴”的小提琴,这把号称世界第二、中国第一小提琴的发明者,就是民进会员、重庆荣昌县的民间奇人何夕瑞。

   “何氏三圆琴”填补了中国民族乐器无低音的空白,从造型上与传统小提琴有所不同,琴头是富含中国传统思想的“玉如意”,用何夕瑞的话说,如果把传统小提琴比为妙龄少女的话,那么,“何氏三圆琴”则是一位风韵少妇,她“斜肩、丰乳、细腰、肥臀”,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琴身由上到下由三个圆弧构成。

   任何一项空白被填补后,都是惊世骇俗的,当所有的人都向何夕瑞投以敬佩和钦羡的目光时,是否想到他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流淌了多少酸苦的泪?又是否想到他为了寻找适合制琴的木材穿越于各大原始森林,几经生死考验?而他义无反顾地去走填补“中国琴”空白这条路,又是靠什么样的信念支撑?

   每个成功者都有一段曲折经历,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支撑。对何夕瑞而言,就是在“琴”的世界艰苦跋涉,立志填补“中国琴”空白,要为中国民族乐器“增添人口”,用心血和汗水创造自身价值,从而获得社会认可。

   何夕瑞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专业,后任教于四川畜牧学院,母亲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是一位音乐教师。因而,他从小就深受熏陶,对音乐颇有天赋,稍加指点,便会识谱、拉琴。可是,这样一个出生于书香门第、有着音乐天赋的人,却连初中都未毕业。 12岁时刚进初中,何夕瑞的父母双双成了右派,何夕瑞不得不辍学在家。16岁时,迫于生计,他拜师学起了木匠。由于他勤奋好学,一年后,技术便远远超过了师兄师弟。20岁那年,他被荣昌一家机械厂选中,从事模具工作。一次,厂里搞文艺演出,缺一把大胡。何夕瑞琢磨着做的一把二胡竟然“一炮打响”。

   从此,何夕瑞迷上了制作乐器,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对乐器制作的初衷都不改变。1979年,何夕瑞带着他制作的琴来到四川音乐学院。一位教授在拉了他制作的“琴”后,说道:“这哪是提琴,明明是板胡的声音。” 这位教授对他说,不是模仿就能制作出好琴的,要多看书、多听名家演奏,从音乐的灵感中掌握制琴的技巧。 教授的话使他茅塞顿开。从此,他一边继续制琴,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材料学等。在学习中,他慢慢发现,木材的选择相当重要,而木材的好坏与其生长的海拔高度、土壤酸碱度、气候等条件都有关。越是钻研,何夕瑞越是发现,制作成功一把小提琴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了,美学、力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几乎都有关系。

   俗话说,搞艺术的人是甘于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这话很矛盾。甘于寂寞,是因为艺术需要在寂寞的环境里才更能创作,不甘寂寞则是指艺术家总希望让自己的艺术作品能有所创造,不希望只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艺术。何夕瑞心里总有一个声音不停地“敲打”他:“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小提琴?”何夕瑞萌生了“制作中国人自己的小提琴”的想法。

   这个想法一旦形成,就一发不可收拾,何夕瑞一头扎进了他的“自然科学世界”,远涉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里寻找优质木材,不分昼夜地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叮叮当当地敲打,锯子刨子声响个不停。一次次设计、一年年试验,木材和时间就这样消耗和流失,他的信念也在经受一次次考验。理解的人认为他志向远大,不理解的人认为他异想天开,发明创造不是表表决心就能做到的,那是实实在在要付出的。

   何夕瑞认准的事从不回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遭受多么严重的挫折,为中国民族乐器再添一军的目标没有改变,为中国争得荣誉的信念没有改变。

   苍天不负有心人,何夕瑞三十年的执着和坚韧,终于在2007年得到了世界肯定,“何氏三圆琴”诞生了,这把有着强烈中国色彩的小提琴,震惊了世界。尽管同时也遭到很多质疑,但何氏三圆琴经受起了世界声乐大师的严格检验,在2007年一次性向国家申请了6项专利。

   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小提琴,何夕瑞却并没有躺在这举世瞩目的成绩上安享荣誉。在钻研制作小提琴的这几十年里,何夕瑞同时也在研究中国古琴。无意中的一个消息,更是让何夕瑞坚定了古琴的研究。

   1977年8月22日,美国两艘“旅行者”探测器发射了一张金唱片到外太空,金唱片里收录了世界级音乐专家精心挑选的27首乐曲和55种地球语言等。也就是说,唱片内收录了用以表述地球上各种文化及生命的声音及图像,希望会被宇宙中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发现。这张金唱片里,收录了中国现代已故古琴演奏大事管平湖演奏的古曲《流水》,这首古曲时长7分37秒,是27首乐曲中最长的一首。

   2000年,何夕瑞开始研究古琴。我国的古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公认制琴最权威的是唐朝雷氏家族。何夕瑞在制琴之余,最爱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博物馆,他可以整日泡在图书管里,将视野扩展到几千年前的时代,从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语句里寻找他想要的东西,从闽派古琴、武夷派古琴到岭南派古琴、蜀派古琴,同时,他贪婪地吸食着自然科学里的养料,从地质、气候、温度、湿度对木材的影响,到木材微生物的变化对古琴音色的影响。他的思维行走在自然科学中很多陌生的领域,然后将所了解的一切融会贯通,历时近十年,在“雷氏古琴”的基础上,终于制作并成功创立了“渝派古琴”。渝派古琴的材质全在重庆地区,即江津的杉木、城口的土漆、秀山的桐油、荣昌的夏布。

   何夕瑞在“中国琴”这个领域里取得的成就是骄人的,无论经受多少磨难,也不论什么样的考验,他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走下去。从个人出发,他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获取自身成就。但我们应该看到,何夕瑞所追求的不止于此,他的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荣誉,他愿意去做别人没有做到或不愿意去做的事,为此,他甘愿付出所有。他用实际行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了诠释,拥有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观,将个人荣誉与国家荣辱牢牢相系。

   何夕瑞的创造力没有局限,这个木匠出身的制琴大师,总是将奋斗目标锁定在“空白”处。中国古琴诞生三千多年来,最大的遗憾是音量太小,现代麦克风或多或少会使古琴音质产生变化。古人也曾为此动过很多心思,但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2003年,何夕瑞决心突破古琴音量的“瓶颈”,要为古琴“增音”。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考证和思考,他将“增音”的用具锁定在琴桌上。

   明清时期,古琴相继有了配套的琴桌,何夕瑞决心制作出“古琴增音桌”,“增音”理念来自于小提琴原理。琴桌的外形要美观、典雅,要有中国古文化气息,因此他选择了明清时期琴桌造型。何夕瑞的琴桌制作一个失败一个,他没有气馁,专心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一边又埋头于资料里,或将木材放入地窖,静静地聆听木材发出的“声音”。
2010年10月,重庆市第三届工艺美术大赛上,何夕瑞的“古琴增音桌”横空出世。山城轰动了,媒体包围了这张看似简单实则神奇无比的琴桌,因为,只要将古琴放在这张琴桌上,音量就能扩大三分之一,而音色丝毫不变。在这次大赛上,“古琴增音桌”获得金奖,其造型特点为圆角、双棱边、反马蹄、全镂空手工雕刻,内饰角拐子纹,材质上选择金丝楠,然后在桌面里层采用小提琴原理制作出发音板、音柱和音梁。

   如今,“古琴增音桌”得到四川音乐学院专家教授的好评,并立项为2010-2015重点攻关项目。

   四十多年孜孜不倦地追求,从青春岁月到鬓生白发,何夕瑞走过了无数个艰辛岁月,既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积累了失败的懊恼与反思,他数十年的勤奋努力,数十年顽强地巩固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让时间证明了他对中国琴的热爱与执着。2007年,“何氏三圆琴”震惊了世界;2010年,“渝派古琴”的悠扬琴声在“古琴增音桌”的帮助下,回荡在巴渝大地,为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何夕瑞追求的脚步没有停止,他对音乐的感悟、对制琴的挚爱,又锁定在下一个目标,不久的将来,相信他又会有惊世骇俗的“发明”,让“中国琴”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张润天)

作者:     责任编辑:zhangru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