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提案促市儿童医院“挂”上前进挡
——记民进会员、市政协委员张国宪与他的一份优秀提案
医疗卫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直受到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在2010年召开的南京市政协十二届三次全会上,民进会员、南京市政协委员张国宪就如何解决南京市乃至江苏省儿童就医难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市儿童医院急待扩建或建分院的建议》提案。提案得到市政府高度关注,在市领导的领办督办下,提案建议实现了成果转化,南京市儿童医院扩建工程挂上了前进挡。占地130亩、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化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在河西兴建,在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前完工并交付使用!
一个如此皆大欢喜的结局,源于一次偶然的见闻,一个政协委员的使命感和他的一个提案。
窘困现状萌谏心
“儿童医院的门诊大厅,就像农贸市场熙熙攘攘。三楼验血的地方,排的长队足有近百米,甚至挤到了电梯口,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回忆起第一次走进儿童医院的耳闻目睹,民进会员、市政协委员、南京金銮大酒店总经理张国宪仍感觉触目惊心。
一位具有忧患意识和使命感的人,往往能演绎出不同凡响的“传奇”。张国宪就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与使命感的人,他每年所做的提案,都能被列为重点提案,继而被政府采纳,自然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张国宪低调的认为,自己身在基层,把百姓真实的声音、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放在心上,不过是履行好政协委员的“份内事”,自己充当的是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纽带”。
眼前,市儿童医院的现状,显然已无法与时俱进的满足城市患儿人数增长,更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经过调研,张国宪了解到2009年儿童医院的门诊量达160.8万人次,出院病人4.2万人次,在南京市属医院中排到第二位。排名第一的鼓楼医院门诊量为180万,但鼓楼医院的现有面积却是儿童医院的3倍。儿童医院的日均门诊量4500人/日,陪护人员3.5倍,日住院量1000人次,陪护人员3倍(每天近两万人在该院流动)。医院医务人员日均诊疗数90人左右,达11人/小时,大大超过卫生部规定6人/小时的标准,居全省各大综合性医院之首。很多专家超时诊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该院现开放病床1000多张,常年另有130张加床放在走道上。纵然这样,还是不能满足需求,高峰期每天仍有300多个本应住院治疗的患儿不能及时入住,等床住院平均长达一周以上。而急诊输液室日均输液1600人次左右,高峰期超过2000人次。新生儿中心有病床100张,实际收治150人左右,最高达200个重、危新生患儿。
张国宪想:要解决市儿童医院看病难和一“床”难求的问题,就是要尽快为医院扩容。其实,市政府早在《南京市十五城市发展规划》中就将扩建市儿童医院纳入规划,但至今仍没有动静。如今眼看“十二五”就要开始了,市儿童医院的扩建不能再等!他决定:做个提案向政府反映情况,为尽快解决全市儿童看病难再作呼吁!
深入调研察民情
解读着一组组数据,堆积着一份份资料,张国宪寝食难安。
在调研中,张国宪了解到,为了改善儿童就医环境,上级政府已给予了重大支持。正在建造的儿童医院急诊楼,省政府就专门拨款2000万元。但现实是,医院建设的速度根本跟不上病人增长的速度。
寻究医院门庭若市,医生、病床超负荷运转的原因,不排除如今“每家一个孩子”体制下的家长们的“焦虑”。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立马往儿童医院送。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来就医的患儿中,近60%是来自外市甚至邻省。在本市和外地儿童患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市儿童医院的资源匮乏,无法做到“水涨船高”。一些外地的患儿与家长,为了等到床位,竟然在医院附近租住,为了节省开支,他们选择廉租房,有的甚至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即便这样,一些需要急救的小患者也没有床位可睡;在熙熙攘攘的医院走道与庭院中,随处可见用竹竿挑着盐水瓶打点滴的患儿与他们的家长,而家长怀抱病儿坐在廊前台阶上,一手举着盐水瓶的情景,总让张国宪万般焦心!
环顾全国,张国宪发现,许多城市采用了重、扩建儿童医院的模式,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例如:北京儿童医院由政府拆迁购置40余亩地并拨款7亿元进行扩建;上海由政府免费划拨160亩地,全额拨款建立儿童医疗“交钥匙工程”;浙江儿童医院由政府免费划拨100亩地,并拨款3亿元建立分院;本省苏州市政府无偿划拨90亩地,全额出资扩建儿童医院。还有武汉、湖南、沈阳、贵阳、安徽……各地政府无不都在大手笔扩建儿童医院。而与之相比较,南京市儿童医院自建国以来至今占地38亩,解放初期是一个教会医院,当时南京只有几十万人口,60年后的今天,南京市已达到近千万人口,而儿童医院还是那么大,这与一个近千万人口的省会现代大都市是极不匹配的。此外,医院的硬件状况已不堪重负,每天就诊及陪护人员近两万名,在全国儿科类医院位列第一,而其占地面积却距国内同样就诊数的医院相去甚远。
儿童医疗空间严重不足,造成就诊者送诊者挤爆的场景。幼儿患者被挤压到医院院落,用竹竿挂着药水瓶打点滴,甚至被挤到大门外路面上的景象时常可见,严重影响了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市“病有良医”的形象也不能体现城市医疗适应民生需求的现代理念……了解着,体恤着,思考着,一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张国宪胸中涌动,同时,一份提案也在他的心中渐渐酝酿成型。
东奔西走集忧思
张国宪从事酒店业管理工作多年,凭着行业特长,以及对医疗不同寻常的理解,他深谙关注医疗这个民生问题的意义。在开展社会调查时,张国宪一边跑医院了解、取证,一边向自己服务的顾客、自己的员工了解家庭、亲戚、朋友医疗的情况,甚至深入市井,不厌其烦地考证市儿童医院就医难情况。此外,他还利用出差的机会在外地展开调研,及时把外地的经验记录下来。
在走访、调查中张国宪发现,广大老百姓虽然承受着“看病难”的无奈,却又同时对“医院扩容”充满着憧憬,对国家、政府对医疗调控也存着更多的宽容和期许。民众的善良宽厚更坚定了自己要向政府传递尽快解决儿童医院医疗窘困局面这一民众诉求的想法。
张国宪开始撰写提案。他针对住院难、就诊烦、输液挤、停车难等矛盾现状、目前儿童医院医疗需求,儿童医院基础设施亟待改善,一一进行阐述剖析,并作了两条建议:一是希望市政府在河西或城东划拨足够的土地,新建儿童医院分院并建成“交钥匙工程”。二是请政府和南京大学协商,置换与市儿童医院相邻的土地,扩建市儿童医院。
去年九月间提案做成,这时离市政协大会开会还有数月,张国宪想,解决市儿童医院扩建难题时不我待,何不向市领导提前反应我的调研建议,以促使市领导在市政协大会前就关注这个难题。于是,他将提案改成书信,寄交刚上任不久的南京市长季建业手里。
政府民众本同心
早在接到政协委员张国宪的信之时,季建业市长的心就被打动了。所以当市政协大会转来张国宪的同名提案,季市长立即连续3天赶到市儿童医院实地考察儿童就医现状。旋即做出了以上明确批示:请卫生局注重抓好儿童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请许仲梓副市长、卫生局胡万进局长调研;这个提案由南京市卫生局、南京市发改委、南京市规划局以及南京市财政局负责办理。承办单位深入调研,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市政府、市政协与政府相关部门及提案人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民生工程很快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7月,南京市卫生局专门起草了《新城医疗布局规划纲要》,对儿童医院异地扩建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进行规划。根据南京市儿童医院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拟在河西地区新建一所高标准、高起点现代化的儿童医院分院。
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化儿童医院,也被列入南京市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力争在2-3年时间,投入6个亿,于2014年青奥会前建成,青奥会结束后投入使用。
在今年的政协南京市第十二届第四次会议上,兴建南京市儿童医院的民生工程得到社会广泛好评,提案人张国宪也因提出这项提案而受到南京各家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在之后的提案办理反馈意见表上,张国宪认真填上“满意”二字。这真可谓:政府关注民生,提案反映舆情,政府民众本同心,共创和谐新风。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