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夺神工 巧凿胜天然
——记吴中民进会员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蔡云娣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我会会员蔡云娣作品藏书澄泥石壶成威廉王子大婚礼物,喜讯就像长了翅膀,在报纸、在电视台、在电台、在网络中传播。这是中国民间工艺的骄傲,这也是苏州石雕艺术的骄傲,这更是吴中民进的骄傲。
乘着喜讯的翅膀,四月末的一天,我们来到了位于美丽的穹窿山畔的苏州市康艺石材饰品有限公司。蔡云娣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踏进大门,我们情不自禁地被室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作品深深吸引。斗室聚珍宝,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展室中摆放着造型各异、精巧玲珑的澄泥石壶;线条凝练,形象毕肖,灵通活脱的澄泥石砚;创意独具匠心,雕刻精美绝伦的仿古砖雕……一个个作品都极富东方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蔡云娣,1962年9月生,中等身材,平头短发,神采奕奕,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这是我有幸第一次与中国民间石雕艺术大师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刚入座,蔡云娣就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前几天的英国之行。
友谊使者 声名鹊起
由蔡云娣制作的《清明上河图》澄泥石刻摆件曾作为外交礼物被赠予英国女王,精致的工艺使得英国王室对澄泥石刻印象深刻。在今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米德尔顿的结婚大典上,英国王室希望礼物中有一件中国特色的石雕作品。今年2月,通过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贝学贤与蔡云娣取得联系,定制澄泥石刻作品。到底采用传统中国文化题材还是英国文化题材?接受任务后的蔡云娣就作品主题问题让自己的女儿专程飞往英国与女王代表进行沟通。一番鬼斧神工、飞刀走石后,历时一个多月,澄泥石壶精彩出炉。整个石壶高12厘米,长18厘米,宽15厘米,造型饱满生动、线条纤细流畅,创作中特别融入了中国传统婚礼中最常见的红枣、花生、桂圆三种吉祥物,寓意“早生贵子”。
4月6日,蔡云娣带着精心制作的石壶飞往英国,受到英国政府的隆重接待,11日,英国政府安排了礼物接受仪式,蔡云娣亲手将这个石壶交给了英女王代表凯丽小姐。特有中国意蕴,凝聚着中国民间美好愿望的石壶让女王代表惊叹不已,想不到一块石头也能雕出如此精美的作品,中国民间艺人的精巧技艺太让人震憾了。富含中国文化的澄泥石刻饱受英国王室的青睐。澄泥石壶同其它赠送给威廉王子大婚的礼物,都将陈列在白金汉宫专门的区域。在婚礼当天,英国王子和王妃将共同挑选出最喜欢的礼物,带回自己的行宫,其余礼物则作为英国王室收藏。
蔡云娣以他超乎常人的睿智聪慧让澄泥石雕登上了艺术殿堂。神奇的澄泥石壶,用它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与英国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正所谓一壶一世界,壶中有乾坤。神奇的澄泥石壶掀起了苏州民间石雕工艺的盖头,吸引着更多的世界友人走近中国文化、中国民间石雕——一种让七彩人生美丽瞬间永久定格,不是摄影却胜似摄影的艺术。
在英国完成任务后蔡云娣顺利归国。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贝学贤也随蔡云娣来到苏州,三天时间里,贝会长对苏州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认为苏州底蕴丰厚,经济发达,人民热情好客。通过考察将打算在苏州设立英国华夏文化协会分会,打算让苏州与波赖顿结为友好城市,共同缔结友谊之花。蔡云娣作品藏书澄泥石壶成威廉王子大婚礼物,《人民日报》、《扬子晚报》、《苏州日报》以及香港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媒体电话不断,整日都在接电话,都静不下心来做自己的事了。”面对荣誉,蔡云娣显得十分平静,只有那充满智慧光芒的双眼中,偶尔流露出一丝喜悦和的欣慰。下一步,蔡云娣与贝会长正蕴酿英国女王八十五寿辰的礼物。
如痴如迷 醉心石雕
藏书澄泥石雕业据史载始于三国时期,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近代逐渐衰落,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才开始重新兴盛起来。对于土生土长的藏书人,六十年代出生的蔡云娣正走上澄泥石雕逐渐兴盛的好年代。年仅十二岁的他就子承父业,师从父亲,开始了学艺生涯。小小年纪的他,手拿刻刀,严冬酷暑,夜以继日,埋头雕刻,从不懈怠。
天道酬勤,苦尽甘来。蔡云娣凭着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就在石雕行业中崭露头角。原本没有生命的顽石,只要经过蔡云娣的雕刻打磨,便被注入了无限生机。随着技艺的日臻成熟,他的新作不断问世,在石雕艺术征途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坚实的步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蔡云娣就凭着这种永不言败的闯劲,踏上了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石雕艺术之路。
《十八罗汉砚》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银奖。石雕艺术作品中《梦里水乡》荣获《第八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石雕艺术作品《家》荣获2004年首届现代工艺美术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最高奖“华艺奖——思博杯”铜奖。石雕艺术品《事事如意》石壶荣获第六届(2006·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拼展金奖。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成就,蔡云娣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在艺术上已有建树的他,仍一如既往地沉迷于石雕世界。如果说年少时手拿刻刀是迫于生计为稻梁谋,而今他却把这项工作当作事业来做。4月份的英国之行,时间安排非常紧,蔡云娣却挤出时间来到慕名已久的大英博物馆,这座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给了蔡云娣强烈的震憾。他贪婪地欣赏着馆内每一件藏品,驻足流连于这著名的博物馆,蔡云娣感慨万千,要是再多些时间,再多双眼睛,把馆内这些极具历史和文化风情的艺术品细细地看个够该多好啊!蔡云娣说到这点,就流露出深深的遗憾。
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蔡云娣留心生活、关注生活,时时做有心人。英国之行4月11日礼物接受仪式后,蔡云娣在布赖顿市市长秘书的陪同下,来到了著名的度假胜地布赖顿海滩,如织的游人在尽情地享受着绿水蓝天间的快乐与惬意,而蔡云娣却被沙滩上的石头吸引住了,他不顾周围人好奇的目光,弯下腰兴致勃勃地拣拾沙滩上的颗颗石块。“没办法,感兴趣的就是这些。要不是怕飞机上超重,我还要多拣些这些质地很好的石头。”在蔡云娣的眼中,一块块石头都是富有生命的,无论何时何地,心中装着的永远是他心爱的石雕艺术。
过人眼界 唱响品牌
十年磨一剑,一朝见辉煌。数十年来,蔡云娣惜时如金,倾全部心血和努力,以独特的视角、深厚的生活底蕴、过硬的基本功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他分别在苏州山塘街、桃花坞和木渎严家花园开设了石雕艺术销售门店,并在全国建立了50多个直销点,做得风生水起,为宣传推广苏州传统工艺文化代表作之一的澄泥石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但蔡云娣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在石雕艺术的道路上,他边走边思,超前的理念、过人的眼界常使他为苏州石雕工艺发展现状担忧。传统工艺美术是历史文化的凝聚、积淀和物化,但作为苏州传统工艺行业的藏书澄泥石雕由于缺少骨干型企业的引领,各小企业好似散兵游勇,处于无序状态。绝大部份苏州传统工艺在产品更新和企业升级发展等方面投入较少,产品老形式、老面孔居多,缺乏新意。作为石雕艺术工作者的最终目标,不是销售产品,而是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弘扬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石雕艺术。为实现这一目标,2008年4月蔡云娣投资1200万元组建了苏州市康艺石材饰品有限公司,经营园林古建筑、绿化、古建修缮、市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2010年10月又投资1000万,在苏州工业园区创立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更加专业地进行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创新。
当我们询问蔡云娣目前有多少固定资产时,蔡云娣欣然一笑,一次次的投入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负翁”,但是时代赋予他的重任又让他责无旁贷。而今,蔡云娣的石雕艺术馆声名远播,2010年6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出席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系列活动时专程参观了山塘街上的“蔡云娣石雕艺术馆”,他仔细地观看了陈列作品后,对蔡云娣的精湛技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把更多更好的体现苏州特色的作品推向世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尔木,时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荣,苏州市市长阎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及夫人,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夫人,国民党副主席江炳坤及夫人……都在蔡云娣石雕艺术馆留下身影。CCTV-3《走进幕后》、CCTV-4《华夏文明》栏目都为蔡云娣拍摄专题片,宣传苏州民间石雕工艺。
做大做优 走向世界
采访中,蔡云娣向我们谈到了民进苏州市委召开的建言献策座谈会,他反复说这个座谈会开得很及时。在这个座谈会上,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专家、研究者共同建议,如何让以精工、细作、雅致、内秀为品牌内涵的“苏工”在传统工艺转型升级中实现新跨越,使苏州继续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跑者。苏州二千多年的文明,石雕艺术一千多年的文化如何保护和弘扬?作为石雕艺术的领军人物,这是蔡云娣思考最多的问题。
民间工艺必将成为文化产业主力军,在目前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发展中,民间工艺千万不能落后,必须抢抓机遇做大做强。谈及这一点时,蔡云娣满怀豪情和信心。如何打造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里面有许多工作要去做。一是注册打品牌:品牌时代,拥有著名品牌是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蔡云娣已成功注册了“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非遗博物馆”、“御石斋”、“石艺堂”、“石艺斋”、“新石器时代”。二是推陈出新,创作新品。民间工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创作的作品将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产品供博物馆、皇室收藏;中档产品适应市场,走进家庭;低档作品做旅游纪念品,让到苏州游玩的人带走苏州的民间工艺作品,对苏州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三是打造三个一:一厂、一馆、一点。一厂作为产品的生产基地;一馆是指“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李公堤3期的艺术馆正在紧锣密鼓装修中,今年五月底将进驻。一点是指石雕作品的销售点。
蔡云娣已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民间工艺非常有特色,世界市场大有可为。砖雕门楼是苏州园林住宅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下一步蔡云娣将到国外考察,将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厚的苏州砖雕门楼推向世界,让苏州园林艺术在世界各大城市扎根。
对苏州石雕工艺的明天,蔡云娣满怀憧憬与信心。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