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退伍军人的人生样本
绵阳民进会员,文艺总支一支部主委,三台作协副秘书长,三台县爱心救助协会副会长杨盛的第一部散文集《金石花开》,以济石的笔名,由中国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今年38岁的杨盛,现在是三台永安电力建安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从1994年6月退伍,他已经在三台永安电力公司工作了18个年头。
很少有人知道,杨盛曾经连简报也不会写,甚至写一手“连小学生都不如”的烂字。现在,“半路出家”的他时有纪实作品与诗歌、散文作品见诸报端,2008年加入绵阳市作家协会,并任三台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在他的荣誉榜上,还有国家二级美术师的认证资格证书,落款单位是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审定委员会。
在人生旅途中,18岁是成熟的标志。18年时间,杨盛用自己的执着写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样本,散文集《金石花开》的出版,是杨盛给自己这个特别的18年送上的一份特别礼物。
故事·书法
都是一手烂字憋出来的
认识杨盛,是从他的书法开始的。他今年刚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书法美术师,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以前他的一手烂字是出了名的。
1994年6月从武警青海某部退伍后,杨盛分配到永安电力公司,在公司保卫部做内勤。在电脑还不普及的年代,保卫部内勤自然与写字分不开。1995年夏天,做完一件案子笔录,主管审看时发了好一通的牢骚,“你写的啥烂字哦,连小学生都不如。”后来,他进入三台公安电力值勤室,同样因为做笔录的字太烂,被检察院的同志揶揄一番。
这连番的刺激,让杨盛的脸上很挂不住。小时候,他热衷书法,还有克扣伙食费买《柳公权字帖》的经历。儿时的记忆,让他再生不服输的劲头,“我就不相信,写不出一手好字来。”
几天后,杨盛买回书法家李凤鸣的字帖临摹,还虚心向单位同事书法家胥维龙、书画家刘晓林请教。下乡检查时,他还特别留意乡场门店的匾额和对联,熟记笔法、结构。当年,恰好南充一位书法家到三台办班,他报名接受了一个月的系统培训。
1998年“五一”,三台县举办书法展览,杨盛一幅书法作品顺利入展,还获得二等奖。此后,在三台县举办的每次书法展览中,都有他的作品。2010年3月,为了检验自己的书法水平,他偷偷参加岳阳楼杯全国书法比赛,竟摘取三等奖的荣誉。
2011年4月,杨盛将自己创作的6件书法作品寄至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委员会,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书法美术师。
从一手烂字到国家二级书法美术师,杨盛用一枝毛笔,给自己的人生写出了重重的一笔。
故事·文学
每一个字都是人生真情
能走上文学的道路,是杨盛人生中的一次偶然。
还是在1995年的夏天,三台永安电力公司举行夏季消防演练。公司保卫部安排内勤杨盛写份简报,“把这个事情报道一下”。当时,他用不到20个字完成任务,投给公司的内部刊物《雏鹰》。刊物编辑杜江收到稿件后,当即找到杨盛,给他上了一堂新闻写作课,从新闻的“五个W”到消息的导语写作与结构安排,“我突然觉得新东西是这么有趣。”
简单的新闻写作,让杨盛对“写东西”兴趣渐浓,但也仅仅停留在消息写作的层面。2000年春节,杨盛回老家,从父亲那里看到著名诗人野川的一本诗集。他拿起来读得有滋有味,
“我也要写诗”的念头突然就冒了出来。
节后上班,写完公文之后,杨盛就在纸上写写画画,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一首满意的诗歌,即使偶有“看起来像诗的东西”,连他自己读起来也觉得没有什么味道。2005年“五四”,杨盛被评为局优秀团干。单位组织团员到峨眉山过组织生活,那天他的心情愉快,登上山顶大家合影留念,一串文字突然就涌了出来。后来,这首名为《永安青年》的诗歌,发表在《西南电力报》。
处女作的问世,给杨盛极大的触动。他突然明白过来,文学写作是憋不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必须是真情的流露。那以后,当有所感触的时候,他才提笔写作。经过几年的磨砺,在《知音》、《家庭》、《剑南文学》、《中国报告文学》、《蓝盾》等大型杂志及一些文学刊物上,省、市媒体上也时常能见到杨盛以“济石、金菲、盛仔、牛飞”的笔名出现。
故事·慈善
做个有心人就是做善事
认识叶树元,给杨盛退伍后的18年间带来又一次人生蜕变。
叶树元的故事,杨盛早就有所耳闻,一度将其视为自己的偶像。但是,两人的交往,也仅仅因为“都喜欢照相”。2005年5月,叶树元去大凉山了解受助对象,杨盛应邀随行摄影。正是这一次,让他对敬仰的叶大哥有了深刻认识。
叶树元是一个爱干净的人,但在大凉山那些贫困人家那里,他却没有任何嫌弃,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不辞辛劳的走访。而叶树元一句“我只想让那些孩子们能吃好点,穿干净”让杨盛感动备至。
这次大凉山之行,杨盛后来写成散文诗《爱的心路》,发表在《廉政瞭望》2006年第8期的卷首。也正是从那一次开始,他与叶树元成为亲密的朋友。三台爱心协会成立,他主动要求加入,并当选副秘书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是自己与慈善捆到一起了。”
提起这位小兄弟,叶树元说出了一大堆有关杨盛的事:很多时候,为了给资助的孩子们寄学费,叶树元连邮资也没有,杨盛主动帮他支付;为了给协会创造资金,叶树元组建了“三叶同乐园”,因身体患有疝气后遗症不能干重活的杨盛,非要带头跳水、植树,还干起了泥瓦匠修水池;为了带动爱心基地的人气,杨盛每逢周末都邀约文朋好友去现场创作书画,所有人都实行AA制,叶树元的份子钱则是杨盛强行垫付。当选绵阳民进文艺总支一支部主委后,杨盛便多次邀请民进书画院的艺术家们,到这里做爱心捐赠书画艺术创作……
“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事,但我的心情愉悦。”说起这些事,杨盛认为,慈善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普通百姓也可以,“不在乎钱或者物资捐助的多少,只要有心就好,哪怕是别人有危难时几句暖心的话,也是在做善事。”
故事.成果
文坛巨匠为书作序
杨盛是一个不打牌,不闲聊的人,工作之余一点也不浪费时间,忙于文学创作和毛笔书法的练习与学习之中,在担任三台作协副秘书长后尤为注重文学创作,近年来他撰写的报告文学两次登上了国家级刊物,描写新农村建设的纪录片《“金土地”红光村》,与弟子王彦喻创作的小品电视剧《加班》在电视台连续播放。
出版的《金石花开》全书收录了他近几年创作的散文作品合计73篇,分为五个章节,共计15万字。该书装帧精美,设计美观,朴实典雅,语言清新。全书共计7个印张,214页,每一章都有不同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并有精巧插图,显得十分美观。在这五章73篇作品中,每一篇都写得情真意切,生活气息浓厚,乡土感情浓郁,意境清新淡雅,文笔自然流畅,充满着对亲人和友情的深情,对故土和老家的眷念,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对文学创作和慈善事业的追求。真的是如同一杯浓烈飘香的成年老酒,具有文学欣赏价值。尤为难得的是,在该书定稿之前在全国都具有极大影响,居住在绵阳的德高望重的文坛巨匠克非,在家中的病榻前亲切接见和勉励了作者,在70余分钟的谈话中克老要求与著名的特稿作家陈和平共同为该书作序,向读者介绍和推荐他。这给作者以极大的帮助和激励。在此之际,他表示,文学是他一生一世的热爱,他一定会虚心听取意见,再接再厉,力争新作早日问世。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