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辛苦并快乐着的追寻

——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谭小兵

发布时间:2011-10-17  来源:

放大

缩小

   11年前,他还是一个普通教师,而如今他已成为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界的一个知名人物,他就是民进渝中区委主委、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谭小兵走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圈子。

山川田野间的行者

   2005年至2007年,为了搜集、记录、整理民间的川江号子,寻找我市川江水系的“号子头”,长江、乌江、嘉陵江、大宁河、酉水河、御灵河、汤溪河等大小支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2006年夏天,重庆气温达到43摄氏度,他却领着相关专家在户外顶着烈日的炙烤,翻山越岭,去寻找那些耄耋之年的老船工,采录那已在川江上消失的“号子”。被访的老船工们无不为之感动,拉着他的手说:“政府真的还记得我们这些拉船的?”他告诉老船工们:“人们永远记得你们,因为你们是川江的魂!”

   对于长期行走于田间地头的“非遗”工作者来说,“三进三同”不是刻意的锻炼,而是工作与科研的家常便饭。为全面采集、记录民间山歌、民间舞蹈、民间故事、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谭小兵和他的队伍长时间呆在山区,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的民间艺人常会因一些历史原因,对自己所传承的文化遗产持有颇多顾虑,不愿轻易口述。他发挥自己的沟通特长,与老百姓做朋友,与田间汉做兄弟,让艺人们心悦诚服地把祖宗的宝贝和盘托出。2007年夏天,他们在离彭水县城几十公里外的珍加山区采录民间舞蹈——“甩手揖”(即民间传统摆手舞)以及苗族山歌,那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时间长了,就连久违的跳蚤也都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艰辛的田野调查换来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谭小兵参与完成了《川江号子》、《川剧传统剧目选集(7、14集)》、国家级名录《梁平木版年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卷》、《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戏剧的力量》等专著与课题,其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卷》获重庆市第五届文学艺术奖,《川江号子》获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梁平木版年画是我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合泰”是当年梁平县木版年画作坊中佼佼者。木版年画主要靠家族传承,现仅有一名叫徐家辉的民间传承人,但徐家辉的妻子并不支持他做年画。徐家辉为了传承这份祖业,就在外悄悄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进行年画的雕版、印制。后来妻子发现了他的秘密,夫妻俩闹得不可开交。徐家辉心存苦闷,只得向谭小兵倾诉。谭小兵为此三次专程前往梁平县屏锦镇,耐心真诚地对徐妻细致地讲解了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现在,徐妻不仅不反对丈夫传承木版年画的家传技艺,自己也加入了年画制作行列,还帮助丈夫恢复了一些失传的线版、色版,让濒临失传的梁平木版年画重现生机。现在,徐家辉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当旁人谈起谭小兵“三访徐家”的往事,夫妻俩都感慨万千,甚至眼含热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现象上看上是对祖先文化技艺、艺术的传承,而实质上传递着重庆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情感,非遗保护工作者正是连接起这种文化情感的人。

重庆通向世界的桥梁架设者

   在谭小兵的心里,有一座新重庆通向世界的桥,那就是我市魅力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工作,我市的铜梁龙舞、糖画、摆手舞、秀山花灯、蜀绣等优秀非遗项目先后走向世界文化舞台。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表演与展示背后,一群非遗工作者为这些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殚精竭虑,四处奔走。谭小兵,就是这样一个甘愿吃苦受累,也要把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送上世界舞台的幕后工作者。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后进行,鸟巢旁的奥林匹克公园里的“重庆小屋”里人潮涌动,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中外游客、运动员、各国奥运官员达十多万人。他作为“小屋”的负责人和讲解员,每天早上8点都准时站在“小屋”门口,顶着烈日向参观者做总体讲解,然后在屋内引导人们参观,并一路配以细致的讲解。从每天早上7点半进园,晚上10点闭园离开。几十天的努力工作,让他晒成了真正的“黑人”,其他省市“小屋”同志们都调侃说:“你是重庆小屋请的黑人解说员!”这样辛苦没有白费,我市奥运会展示活动集体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谭小兵也获得了北京奥组委和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文化展示突出贡献奖。

   在国外,重庆“非遗”展示无论在德国柏林、澳洲悉尼与布里斯班、还是在美国西部的加州或是东部的田纳西州……常令老外们惊叹不已!引起华人的共鸣。2010年10月,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文化部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那天,谭小兵正带着民间大师们在加州大学长滩分校做展示。突然,一位70多岁的华人老太太用手拽着他的右臂高叫:“糖关刀!糖关刀!”他回头一看,这位老太太泪流满面,周围的人都惊讶的看着她。这时,老太太对他说:“您知道吗?60年前,当我离开重庆,在朝天门登上东去轮船时候,我的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条用糖做的龙,六十多年了,我再没有回到大陆去过,再没有见过糖关刀,我今天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够在这里见到糖关刀,它让我想起了我那早已离世的妈妈,想起重庆我曾住过的吊脚楼!”

积极履职的民进会员

   作为民进渝中区委副主委、渝中区政协委员,谭小兵时刻牢记并积极践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他先后为中共重庆市委二届七次全会、三届五次全会调研我市文化建设情况,撰写了《关于全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重庆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等文章,得到了市委的采纳;还积极协助我市文化系统的全国、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起草了《关于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建议》、《关于在重庆建立中国抗战博物馆的建议》、《关于打造三峡水文化特色景区和人文景观的建议》、《关于规划建设三峡历史文化文博馆群的建议》、《关于规划建设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的建议》、《关于建设三峡文化长廊实施系列文化品牌项目的建议》、《关于尽快制定〈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建议》、《关于建设重庆抗战文化遗址长廊的建议》等。作为一名渝中区的政协委员,他每年都积极提交有关渝中发展和民生的提案和社情民意,其中《关于加快渝中区枇杷山正街公路扩宽的建议》被列入2010年渝中区政协重点督办提案;同时,他还积极撰写政协的调研报告,其中《关于推动渝中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建议》、《关于渝中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保留城市记忆,延续渝中区城市文脉》、《关于在渝中区打造重庆抗战文化遗址长廊的调研报告》等5个材料的意见建议都得到了采纳。近日,他与民进会员邓义胜、刘英三人共同执笔撰写的《重庆统战文化建设研究》获重庆市委统战部2010年统战调研理论文章一等奖;他参加了市委统战部与重庆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全市统战系统首届教学竞赛,他主讲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重庆人文精神》获唯一的特等奖。今年8月,他当选为民进渝中区委主委。

   谭小兵用他的全部心血辛勤守护着巴渝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心尽力的履行参政党成员的职责,这就是他在人生旅途中辛苦并快乐着的追寻。

 

(责任编辑:张润天)

作者:周津菁     责任编辑:zhangru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