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史学者的淡泊情怀
——记民进经法专委会主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思明教授
作为中国农史学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王思明教授在圈内可谓是名闻遐迩、有口皆碑。但在生活中,他更多是沉默寡言,虽话语不多,但字字珠玑,深入听者肺俯,细细品味,常令人茅塞顿开。走进王教授的世界,你会感到他不仅是一位儒雅的学者,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科带头人,他的性格温和而谦恭,他的内心平静而博大,他的思维缜密而睿智,他的团队精练而高效,凭着对农史学科的挚爱和执著,凭着内心的那份淡泊和宁静,他潜心钻研,广学不倦,历尽坎坷,终结硕果,开创了中国农史学科的一个又一个先河。走近王思明教授,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他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浓浓人格魅力,使人钦佩,令人折服。
学海无涯 以学为乐
王思明出生于干部家庭,父亲在一家军工厂工作。自小父亲就对他要求十分严格,良好的家教培养了他做事严谨的好习惯。文革尘烟散尽恢复高考后,王思明考上大学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毕业后,他当过中学教师,
在此期间,他偶遇了启蒙导师周尧教授,周教授很欣赏王思明的外语专长和文史功底,鼓励和欢迎他来西北农大工作。从此,王思明的人生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折。
周尧教授是一位著名昆虫学家和生物史专家,他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被国内外誉为"亚洲之光"、"虫坛怪杰"、"蝶神",曾获"亚洲农业杰出人士奖"和国际"绿色宇宙大奖"。虽然,昆虫学史对王思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师从这样一位名师,让王思明感到柳暗花明,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
日月如棱,三年的硕士时光转瞬即逝,王思明深得导师周尧的赏识和真传。临毕业时,周教授深切地对年满三十岁的得意门生说:“思明,虽然很舍不得你离开,但三十而立,你应该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我希望你走的更远,飞的更高。谆谆教导,令王思明一生铭记,此后的岁月中,无论身在何方,他始终牢记恩师的训导,并一直保持着与恩师密切的联系。
1992年7月,王思明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一瞬间,他既高兴又担忧。喜的是他能够不负恩师的嘱托,朝着心中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忧的是:此时,儿子刚出生尚不满周岁,自己若要远赴千里之外求学,沉重的家庭生活负担将落在妻子柔弱的肩上,他于心不忍,内心十分煎熬。知夫莫若妻,在此进退两难之时,妻子深情地对丈夫说:思明,你去吧!专心读书,家里有我呢!妻子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令堂堂七尺男儿不禁杉然泪下。很多年后,王思明教授对我说:读博的那段时间里,不管家里生活有多么困难,
妻从来是报喜不报忧,不让我分心,鼓励我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学研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王思明的博士专业是比较农业经济史,在一般人眼中,这是一门较为冷僻的学科,但王思明却兴趣盎然。他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农业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农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因和重要资源,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初到南京,王思明无暇游览六朝古都美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他一头扎入知识的海洋,博览古今中外经典专著,刻苦研读。在著名农史学家、导师郭文韬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王思明在学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期间撰写发表了专著《中国近代昆虫学史》,并先后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中国近代昆虫学社团》、《中国科技史料》
、《从美国农业的历史发展看持续农业的兴起》、《观念的更新与农史学科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变化》等十余篇论文,其中《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
》一文被收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编的《中国科技文库》。
为了做好题为《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的博士毕业论文,他不仅要熟知中国农业的历史发展,同时,也需掌握美国农业的历史进程。为弥补第一手研究资料的不足,王思明积极寻求美国农史专家的帮助,凭借着对农史学科发展独到的见解和执着地追求,他深深打动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他就是被王思明称为不是导师的“美国导师”——美国农史学会主席、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农业部主任Pete
Daniel博士,他不仅给予王思明热情地鼓励,寄送了大量美国农史资料,还不辞辛苦地帮助王思明获得了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奖学金资助,前往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农业部农史研究室学习和研究。在美期间,为了使王思明安心研究工作并节省更多的经费前往美国各地农村考察,Pete
Daniel博士安排这位来自中国的年青学者在自己家中免费吃住,并寻找一切机会带王思明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让他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农业的状况。在Pete
Daniel博士无私的帮助下,王思明的博士论文顺利地完成了,并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忆及此事,王思明教授说:“我的博士论文是由中西方两位导师指导完成的”。在校读博期间,王思明一直担任校博士班班长,并被评为校“品学兼优博士研究生”。
高瞻远瞩 更上层楼
博士毕业后,王思明作为优秀人才而留校任教,南农大良好的学术氛围使他如鱼得水,借助自身的努力,他凭借领先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快脱颖而出:《中国的农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改变中国的种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变迁的历史困境及其突破》等一系列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农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被作为封面重点推介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荣获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新农村建设:背景、成就、问题和启示----中日韩的比较研究
》获江苏省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王思明也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包括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农业典》、《清史•农业志》、农业部《中国农业通史》、科技部《中国农业科技遗产数据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等等。
因学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王思明先后成为农业部“神农计划”入选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人、南京农业大学“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也被当选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农史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等十余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
至2010年,王思明先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东京大学从事客座研究、访问和交流,期间,他结识了加州大学农史中心主任、美国经济史学会主席林彼德(Peter
Lindert) 教授,斯坦福大学胡福研究院的马若孟(Ramon Myers),美国人文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施坚雅(William
Skinner)教授,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教授,东京大学农史研究室主任松本武祝教授等顶尖学者,与他们就有关农史的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出席了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举行的国际农业史大会。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拓宽了王思明的国际视野和学术空间。
1998年,王思明教授担任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一职,农遗室是一个农史研究机构,它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创建的金陵大学史资料组,它的建立对推进农史学科的研究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世易时移,此时的农遗室相对单一的功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王思明教授开始在心中谋划一项对农史学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大工程——筹建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该院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宣传展示、信息传播、学术交流等诸多功能为一体,成为整合农业史、农业文化、农业遗产、农业哲学、农村社会学、乡村旅游、农业法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师资力量、文献资源的一个高端平台。知易行难,尤其是在担任了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后,王思明身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但为了高质量地打造好这项工程,王思明投入全部的热情、时间和精力,从研究院的组织架构设置到建院的资金筹措、人才引进、项目的申报审批和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他的心血,虽然前行的道路异常崎岖,但他从未丧失信心和希望。经过三年多充满艰辛与挑战的不懈努力,2001年6月,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终于诞生了。
王思明的付出终究有了回报,研究院的农业史学科陆续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仍为中国唯一农业史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研究院下属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成为国内高校第一个以农业历史为专题的博物馆,开馆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三十余家新闻媒体做了专题报道。由王思明担任主编的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农史》杂志影响也不断扩大,该刊长期入列国内三大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方阵,并成为美国《史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刊物的来源期刊。研究院下设的中韩文化交流中心、中日农史比较研究中心等机构,也成为中国农业历史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中心。2009年,研究院发起并承办了由全国8个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技术史论坛”,
2010年10月又发起主办了“首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等全国数十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及日本、韩国三百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对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政为民 勇担责任
作为民进会员,王思明担任了民进江苏省委委员、民进省经济与法律委员会主任、民进南京市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民进南京农业大学支部主任等诸多会内领导职务。他积极地物色品行好、业务素质强的教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亲自登门做思想工作,吸收他们加入民进组织,为提升民进基层组织建设的质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王思明积极参加专委会的活动和调研,商定调研方向、明确调研思路、关心调研进程,为省市专委会的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7年,王思明被推选为第十届省政协委员,这为他发挥专长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提供了舞台。针对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农业历史文化遗产在迅速消失,不少文化遗产已濒临灭绝的现状,这令王思明十分痛心。为此,他振笔疾书,撰写了《关于开展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的建议》的提案,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大声疾呼,提案成为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为了更好地解决南京市引进年轻人才的住房问题,王思明在政协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强青年公寓建设”的建议,多家媒体对他的建议进行了报导。
老有所养尤其是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江苏省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王思明高度关注这个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农村老年保障的研究工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农村老年保障政策和促进老年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王思明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在南农大人文学院筹建成立了农村老年保障研究中心,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王思明内心的淡泊和宁静蕴藏着对社会的责任,对工作的激情和对世界的大爱,作为一名著述等身,成绩卓著的史学者,王思明追求事业的成功,更追求思想的纯净和人格的独立,他将继续沿着心中的目标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