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陌上花开艳 疏雅且有声

——记民进海州支部会员、中国画艺术硕士赵海燕

发布时间:2012-01-12  来源:民进连云港海州支部

放大

缩小

   早就听说我市获得第一个中国画女艺术硕士研究生的人叫赵海燕,画得一手非常漂亮的工笔花鸟。也经常在省、市美术展览中看到她的作品,感觉笔墨线条、色彩构图都很老到,自然而然就把她想像为一位“中年妇女”。直到在一次“全国书画名家笔会”上,朋友介绍眼前的这位身高一米七五、衣着时尚靓丽的年轻姑娘就是赵海燕,我不禁一怔一喜,怔的是我犯了“想当然”,喜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海燕,一个外表艳丽开朗、内心温婉澜清的女画家。她骨子里的儒雅谦逊是那么真诚,那么狡黠。所以说,赵海燕的妙处就是“圆通”,这圆通是她给人的斯态和她作品的通达慧觉;她重仪表,举手投足略带矜持;有痴情者的纯洁和新梅枝的生涩(新派工笔绘画者有此种作派,大概是自恋的一种婉约吧)。

   亲近、体味自然,需要的是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宗白华先生曾说:“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只有深入到物中,把握物的生命与性情,才能达到物我之间神合成一的精神境界。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体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当年,有师京洛”。在关照自然规律的同时,画面构图讲求气韵、态势的表达,是艺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通,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即画、画即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充满灵动的意向。陈望衡在《当代美学原理》中说“自然山水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它的最大魅力都在于表现了一种生机。”生机是自然山水的灵魂。温婉闲逸、清丽娴雅是赵海燕的一向追慕,并努力将其融入一种恬淡娴和的绘画格趣中。

   赵海燕画的工笔花鸟,笔墨淡雅,很有生气。我留意到她最个性化的作品,我喜欢那里面的的深情及庄重的个人气息,她作品的别趣、力量多缘于此。虽然稍偏向学院派,但有自创自得之趣。没有这些个人特别的东西,我就不会有兴趣去读她的作品。艺术是心灵境界的表露,在赵海燕的工笔花鸟画中,表现的是一种系于自然的心声与诗情,这使得她的作品传达清新、秀润、典雅的韵致,给人以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享受。分析作品可以看出,赵海燕在感受自然、发现自然与表现自然中,有其独到之处;她善于在平凡、朴素的自然中,提取有意味的形式,她的灵感与创意都来源于大自然,以自己的眼睛选择与心灵契合的情景、物象。—枝叶穿插的野花、纵横交错的草丛、栖息的禽鸟与飞舞的蝴蝶,特别是在这些意象之间营造出的湿润与空间感,使画面表现出自然的生命活力,它们蓬勃着、运动着的情趣十分动人,这是一种极其自然、从容的美感与诗意,另外,在朴素、自然美感的表象背后,透出赵海燕的苦心经营与不倦的求索精神,尽管画家描绘和表现的不是奇花异草,也不是珍禽贵鸟,却都被她注入浓郁的情思,使笔下的野草花丛都体现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特点。

   严谨精细的画面,不失空灵与飘逸,意象具体,又不失形式意味,成为赵海燕绘画作品的特点。在构图上,她打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折枝样式,而在直面自然之中截取美感的片断,经过裁剪入画。特别是赵海燕从宋人花鸟画中汲取的笔墨、造型、技法、形式、意味,使她得以在古今融会中,以自己的手法、方式去面对自然、面对创作,在法、理两个方面求得一致,使作品始终弥漫着生命的气韵与文化底蕴。

   赵海燕喜欢表现遍地落叶、满目杂草、野花摇曳的秋天景象。她在层次复杂与丰富深远中营造了温馨的与冷寂、浓烈与淡雅、丰富与单纯同在,并融为一体的诗情画意。因此,赵海燕的作品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总想把感动自己的东西表达在作品中,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贴近自己的心声,娴静温婉的心境被我视为作品的重要基调之一。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曾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此平淡即为宁静安详之意,这种宁静安详亦可看作雅致朴素、娴静温婉的意思。作画亦如此吧,它包容在中国画的每一个要素里。在南师美院读研期间,赵海燕体味到的是自然与朴实、真情与流连,画面每一个局部都体现了她对自然形态真切的感受和精致细节的捕捉,从枝叶一个个屈曲的皱褶中,从花草一瓣瓣的色相微变中,她细细感悟着原始生命的真谛,并将这些种种的心境感受,通过笔墨绘制的形式,以一幅幅作品得以展现。近年来,她不断揣摩、不断尝试,创作了《一曲清音东风破》、《瑶池清影一水间》、《壶道溢香》、《蝶花物语》、《蝶舞魅冬》等近百幅工笔花鸟画作品,并收入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中。

   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只要能在有限的画面中创作出真实的图景,人们通过其图景,能感受到绘画者思想与情感的脉动,从而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这作品便具有了某种意境。宋代士大夫文人画家们经常将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借助对大自然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的描绘,融合渗透到诗画之中,有着明显的思想烙印与浓郁的情感色彩。赵海燕把气韵生动视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气韵表现出绘画作品的和谐节奏和动人的力量。它以精神气息微灵魂,风韵格趣味意志,具有了诗意化的情趣,才能使审美主体超越情感物象,进入无比广阔的艺术空间。追求意境的新情调式画作无穷魅力的源泉。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中说:“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境由心生,情由心动,主张的便是心灵的抒发。赵海燕喜欢静静地体味自然的香溢,喜欢细细地体悟每一次的花开花落,喜欢鸟儿栖息跳跃时那一瞬间的深情回眸,喜欢在宁静中被一切的美好顷刻感动。赵海燕努力营造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田园,一种超脱俗世的清雅,她说她的心,在自己绘制的画卷中悠然信步。

   “藏书数卷于小楼,茂树临窗,紫壶佳茗,坐卧随心,有良友来,不言市利,只谈时花,比与丘壑生涯何异。” 她向往娴雅恬淡、悠然闲逸的生活方式,渴望并坚守心海底处的那一丝宁静和肃穆。

   赵海燕喜欢平凡、素秀的草木,喜欢追寻那些超脱繁华、复归本真的自然。尽情坐拥花草,独自呼吸墨色的浓淡干湿,花鸟草虫会将她的心境追溯的很久远。宋词唐诗的意蕴,闲庭信步式的节奏,古典名士的情怀,无一不深深触动着她敏感的神经。都说“草木无情”,可她却钟情在自己绘制的花花草草中,且投入很深,不可自拔。她痴痴地守护着,守护神经末梢的那一片宁静和安详。

   赵海燕总想把感动自己的东西表达在作品中,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贴近自己的心声。境由心生,情由心动。从她的国画作品《独品》中,可以看出一种宁静和安详、一种雅致和朴素,整幅画面隐约中有一只黑色的蝴蝶似穿越、似游离于茫茫的葵花丛中,无视繁花的娇美与清丽,独自游历、独自品味。我想,这应该是赵海燕超然脱俗的一种境界吧。只有来自心灵深度的感动,才能解读出生命的精彩。也许是人生成长中的不断参悟,也许是心灵历经沧海后的圆熟,持一颗平常的心,以一种诗意的目光观照万物,花开花落,每一道风景都是对人生的一次解读。

   近观赵海燕的绘画,我发现她很乐意反复回到作品本身,好像用散文的精确叙述,进而作一种明晰的表达,让我们看到她张扬中舞动的青春……不论是外在事物还是内在感情,她所证明和讲述的都是她与自然与情感的亲历和发现。赵海燕的智慧就是这种敏锐和洞察力,这种清醒和她刻苦的修习方法有关,我很早就听闻她沉湎于传统和时尚表达之间,具有“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多年来,她不断地否定自己,努力想找寻一种能够适合自己的个体的书写形式。她没有任何成见,总是熟练地在传统知觉和时尚样式的灵感里不断调整自己,这需要一个人有超出大众品位的正确选择。幸运的是她具有一种天赋的、未受干扰的洞察力,对品位的运用上她扮演着通常的纯正传统者的角色,但在自己一系列的作品中,她巧妙地表明不依赖传统的自由者的身份。她为自己保留了一些享受自然愉悦的特权和自由,从一开始就用传统的营养在寻找,从一开始就在确定个人的时空和个人的“手迹”。

   赵海燕的作品进入到一种天性流露的疏淡境地,她一面追寻技术的成熟,一面又追求疏离、超越单纯技术的境界,不知不觉地在若淡若疏的草叶中现出素朴、苍郁的寂寥。这不是一个贫乏的审美寄托,而是一个人从内心、从发觉真知的个人方面生出的内敛和逃逸,是浮华利落的晶莹真境的流露。

   赵海燕的水墨山水,形、神、笔、墨清妙精约,她那精明的陈述最大化的投射出她的情感和天性,一种文人画家的特别地即兴流露和闲趣。哪里有天性,哪里就有创作的天堂。她细腻平和的画风也由于耽读古人良品胸次和天真之想而变得更清朗,有一种乡野农人流畅自如的素美,看她信手拈来,让人享受到一种莫可言状的快意。

   赵海燕以深入探求的精神,记录了她对工笔花鸟的现世看法。她的真诚和从容平静,使他的花鸟对象升华到一种天然平常的表达,没有高深莫测,没有作派,但隽永幽长,妙在真纯,妙在平常,妙在有自己的精神光亮。

   赵海燕是个善学者,她的智慧中有文人特有的一种精细思维,对万事的一种怀疑的智慧,一种自学者特有的事事亲历的深度感受和对知识的活用。

   赵海燕是个有思想、有灵气的画家,欣赏她的作品,总给人留下充分的空间以遐思,画家那颗崇善、尚美的心也就不知不觉地移入心灵,发人深思。从她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她平和、真诚的创作心态,以及那娴熟的传统笔墨技巧和丰富的色彩知识。她善于根据不同的感受营造或清新、或静穆、或深邃的画面,让人在种种迷人的诗情画意中领略美的底蕴。

   赵海燕说,绘画是一种雅趣,让人不忍释手,无任何借口去抛弃,只会把手握得更牢,更深入心灵。抛开尘世的琐事,掷一滴墨色于山水花草中。浮萍无阑自在生,遗落人间的惊艳,欲说还休。我知道,这种矫情直沁心脾,纠结着,缠绵着,陪伴着她度过了二十几个春秋,还将持续下去……

(责任编辑:张润天)

作者:崔月明     责任编辑:zhangru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