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发布时间:2012-03-29  来源:民进建德市委会

放大

缩小

  

alt

   自古建德人杰地灵,更因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大批扎根这片沃土的文化艺术名家,或许建德人一说起建德画家“牡丹王”何侍伟老师无人不晓。但却很少知道何老师还是建德民进的资深会员呢,十多年里他为建德民进谱写了一首不凡的歌曲。

   作为本土的画家,何侍伟老师可以说画名远扬,从小酷爱绘画的他,根植在传统绘画艺术的沃土中,孜孜以求。建德的山山水水、人文风情给他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何老师对牡丹情有独钟,作画由博转专,主画牡丹。如今建德的“牡丹王”已名不虚传。作品曾先后在省市及全国大赛中多次展出并获奖:2002-2004年花鸟作品在浙江省第三届、第四界、第五届花鸟画展中展出。2000年8月在“全国中老年书画现场创作”大赛中获一等奖;1997年香港回归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中华书画摄影”大赛中获铜奖;1999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诗书画研究院主办的庆建国暨澳门回归被评为佳作奖;2004年5月全国牡丹绘画作品大赛中获银奖;2005年9月由中国文化部、中国书画研究院主办的“金鼎奖”全国书法美术大赛中获银奖;2005年11月被山东菏泽市牡丹书画院聘为画师。作品曾赴香港、新加坡、澳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展出并收藏。现已加入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千岛市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建德市老干部书画院艺术顾问;中国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委员。
  
   常感叹时间飞速,认识何侍伟老师还是在十多年前原白沙饭店边宣传橱窗上的画展,记得那次有朋友约我去街上看画展,我欣然前往。画展就在原白沙饭店边上的一行橱窗上,当时展出有三个画家的作品,其中慈眉善目何老师的牡丹画一直让我记忆犹新,那栩栩如生的牡丹如同从画里盛开一般的娇艳,喜爱牡丹,更喜欢何老师的牡丹精神。

   何侍伟老师是外来客,他祖籍义乌,当年从金华师范调到严州师范,毕业后在新二中教美术,几十年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从此在建德扎下了根。就像他自己说的,建德是他第二故乡,来了,就不再离开,春华秋实,一辈子就是建德人了。三十多年来,他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现今他依然发挥余热,虽然年过花甲,退休在家,可以坐享清福,但他人退志不衰。

   一路走来,何老师执教30多年,从他手上毕业的美术生成百上千。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有的成了画家,有的成了企业老板,还有的走出国门在国外发展,他们在天南海北依然与何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然而,何老师还是当年的何老师。在老年大学、画院等场合依然都有他的身影出现。

   家里是他培养人才的教堂。退休那年,一向忙忙碌碌的他一下觉得没事可做,早上本来匆匆忙忙赶上班,现在一下空下来就无所适从,何老师茫然不知所措。恰在此时,有一画廊久仰何老师大名,请何老师为他画廊培训班给大、中、小学生培训美术课,何老师一口承诺下来,从此,不管括风下雨,何老师尽其所有的精力为这些爱好美术的学生授课。他为小学生设定:多面体、基础课等,为中学生设定:静物、花鸟等。为考大学专业学生设定:人物速写、场景速写、人物动态默写。一学期下来,成绩显然,从此,何老师在小城名噪一时。后来,他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系统知识,他利用家里有利条件,在家办起了美术培训班。何老师办班有几个特别之处就是,下岗的子女不收钱,他还得倒贴培训材料。就是对其他学生他也只收点成本费,16节课,150元,基本上是10钱一天。常常是他每月的退休金全用在培训学生上,他总是说,老有所为嘛!能带出个把学生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退休老师协会是他义务的工作。这里忙着培训学生,那里退休老师协会也来请何老师坐镇当常务副会长。这可是一项很烦琐的事,全市退休老师分二十多个组,每年组织对老年教师进行身体检查工作,过年过节给八十多岁以上的老教师拜年,每年教师节、老年节都得走访走访一些老人,组织老年人摄影比赛、美术书法比赛,还有写春联活动,尽量发挥老年教师才艺。安排退休教师外出旅游,去过南京、普陀山、奉化等地,事多也烦劳,但心里踏实,看到老教师们满意,心里也有些许成就感。

   建德“千岛书画院”是他创作的源泉。建德市千岛书画院成立于2005年,是建德市民间社团组织之一 。当年是何老师几个画画的好友,因为共同的爱好组织起来的。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切磋画艺,何侍伟现任院长,画院现有画师22人。自书画院成立以来,书画院的画师们积极创作,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以及被入选展出,在周边地区影响很大,书画院的画师们不仅在建德为当地企事业服务,他们走出建德,在上海为“南京路上好八连”作画,受海南政府邀请参加“海南三亚画展”,并得到海南政府与画界一致好评。
  
   老年大学是他毕生的事业。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天堂,这里退休的老人们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他们快乐的学习。何老师在老年大学一教就是十五年,学生因为有开朗、过硬才华的何老师更喜欢老年大学的生活,当然,这跟何老师尽心尽力是分不开的。其中不乏有许多骄娇者,有一个女学生一直跟着何老师画牡丹,这几年频频在老年画展中获奖,牡丹画被入选进国家一级刊物。
 
   民进组织是他人生的信仰。在建德民进新安江支部35名会员中都有这么一个温馨的享受,民进会员生日那天总会收到一幅画作,这就是何老师给民进会员的一份生日礼物,礼轻情意重,这温暖来自民进组织大家庭的关怀。何老师是民进的老会员了,他一直热爱民进这个大家庭,每次民进开会他都出现在会场上,再忙也不请假,尽量挤时间参加,组织成立建德民进书画院,积极参政议政,提交社情民意。其中一篇“保护母亲河——清坎坞”提案得到政府重视。当时清坎坞小溪又脏又臭,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何老师针对这一问题提交了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在清坎坞得到了整治改造,母亲河又恢复了清澈秀丽。2012年春,全国两会关于新农村工作的精神给了他启发,何老师深入农村,发挥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为了让新农村真正做到“美丽乡村”的美誉,他不辞劳苦,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为双泉美丽乡村增添色彩,策划百幅窗画进乡村活动,利用民进书画院会员的特长,为美丽乡村双泉增添又一美丽风景。
  
   何老师总是忙于工作、学习、作画中,正如他所说的,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把美送到千家万户。“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誰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溪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我就采访再一次走进何老师的画室,他又一独特的牡丹画法吸引了我,这幅牡丹图的确独具艺术特色。它一反牡丹画常有的红、黄、绿、白大杂一盘的画面,以清新典雅为主调,大胆运用曙红、胭脂两色调出粉色和深红,一深一浅作对比,然后用金线勾出边线,在墨绿色的丛叶衬托下,水灵可人的牡丹花更显光彩夺目,富丽堂皇。其构图一波三折,密不过针,疏可走马。并借鉴了西画的质感表现手法,达到了光影透视效果,把牡丹花的质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何老师真不愧为老当益壮,他不断学习,敢干探索,博采百家之精华,赵之谦的“浓艳”、吴昌硕的“苍劲”、任伯年的“淡雅”,以及潘天寿在构图、立意和笔墨上的“平中见奇”等,都给他以很多借鉴和启发。他还广涉读览古典诗文,为书画创作积淀丰富的内涵。这一切成就了他书法和国画中的工笔画、小写意、大写意样样擅长。正如他笔下的牡丹画,光彩照人,映射出他永远博采众长的胸怀,助人为乐的品格。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责任编辑:张润天)

作者:董琴     责任编辑:zhangru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