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咚咚传快乐 踏遍城乡送健康
——记民进建德市委员会会员吴梅珍
吴梅珍(左一)在教授学员打腰鼓
在建德,有不少退休的民进会员,退而不休,积极发挥个人特长,继续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群众,贡献社会。吴梅珍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吴梅珍于1940年12月出生在建德梅城,1961年参加工作,在千鹤中心小学任教,1976年在梅城附小任教,幼教高级教师职称。1989年6月加入民进建德市委员会,成为一名光荣的民进会员。1997年从当时的新安江镇幼儿园退休。现为建德市老年体协鼓乐队副队长、兼腰鼓总教练。1993年开始在幼儿园教打腰鼓,1996年开始在社会上教打腰鼓,16年来,吴梅珍在传授打腰鼓技艺的同时不忘记宣传自己是一名民进会员。了解吴梅珍的人都说,吴梅珍是一个用腰鼓传递健康、传递快乐、传递友情、传递和谐的使者。
作为民进会员,要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
吴梅珍从教多年,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她1989年6月加入民进建德市委员会后,更加想为社会多作贡献。她常想,那些有专长的医生、书画家、农科专家等经常下乡为社会服务,自己作为一名民进会员,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启发了她。那是1996年春上的一天清晨,当吴梅珍一个人在美丽的新安江畔,面对着青山绿水自得其乐地敲打着腰鼓的时候,她那优美的动作和有节奏的韵律吸引了其他的晨练者驻足欣赏。当她停下休息时,一位中年妇女走过对她说:“吴老师,您腰鼓打得这么漂亮,教教我们大家吧。”吴梅珍一听,对呀!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40多年坚持自娱自乐地打腰鼓,既达到怡情悦性的目的,又收到增强体魄的效果,为什么不把打腰鼓的技能传授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共享这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呢?
吴梅珍当即答应在场想学腰鼓的中老年妇女,并与她们约好时间,开始传授打腰鼓的技能,第一次接收的“弟子”就有30多人。从此,吴梅珍一发而不可收,从学校到社区、从机关到厂矿、从城市到农村,一个个、一批批地不断接收新“弟子”,不断地扩大打腰鼓的队伍。
1996年,吴梅珍志愿加入到市老年体协的鼓乐队,成了执教腰鼓队的一名教练。刚开始,吴梅珍在新安江城区教,新收的学员都安排在空气新鲜的江滨公园、月坪公园、文化广场等地练习。后来,随着农村健身热潮的掀起,吴梅珍便开始奔波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到寿昌、新安江、下涯等十五个乡镇(街道)义务传授腰鼓技能。前后有700多人跟吴梅珍学会了打腰鼓,先后建立了26支腰鼓队。吴梅珍还到寿昌镇和三都镇教军鼓,并成立了两支军鼓队。每到一个地方,吴梅珍就坚持教会教好,组织起队伍。每当看到新学员一个个、一批批学会了打腰鼓,吴梅珍笑得比吃了蜜还甜。吴梅珍与她教过的一批批队员都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把她们当作自家姐妹看待。在她用笔记本制作的两本通讯录上,记满了这些队员的姓名和通讯联络方式,保持经常联系,互相问候,联络活动,切磋打腰鼓的技艺,哪里需要她去指导,她就安排时间前往。
16年来,吴梅珍老师传授打腰鼓技艺的同时不忘记宣传自己是一名民进会员。一次,有位队员问吴梅珍:“吴老师,您这样热心为社会做事,认真教我们打腰鼓,是不是共产党员呀?”吴梅珍说自己是民进会员,这样做也是应该的。那位队员疑惑地问:“您是民警?”吴梅珍听后,笑了起来,就主动跟那位队员及在场的同志宣传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她的宗旨是什么,会员应当做到什么。大家听后,都很佩服吴梅珍这个民进会员。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对吴梅珍多年坚持义教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吴梅珍教大家打腰鼓“是发送给大家一个用不完的健康钱包。”
耐心细致教授学员,独乐乐变成众乐乐
在建德,城乡中老年妇女参与打腰鼓十分普及,这当中有吴梅珍的重要功劳。2011年7月12日《浙江日报》第2版这样报道:“在建德市新安江月坪公园里,市老年体协鼓乐队吴梅珍正忙于给新一批‘弟子’义务传授敲打腰鼓的技艺要领。10多名中老年学员手舞红带,正跟随老师学得有板有眼……”。在建德的腰鼓爱好者队伍中,许多人说起吴梅珍,都会情不自禁地翘起大拇指说:“吴老师,真是我们的好老师!”
吴老师教授的队员中很多是建德乡村的妇女,乡下妇女情况不同,忙闲不一,有些妇女要承担比较多的家务和农活,是忙里偷闲来学打腰鼓的。下涯有一位妇女家里经营着十多亩草莓基地,但听说吴梅珍来教打腰鼓技能了,就积极报名参加,上午快手快脚把活干完,下午带着小孩来学习,有一次由于匆忙,连脚背上的泥巴都没洗净,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吴梅珍因时、因地、因人而教,白天教与晚上教相结合、集中教与分散教相结合,循序渐进,先教大家记住四句简要的口诀,然后再教手上的动作,接着教手脚配合协调,最后教大家花样动作及队形编排。
对于那些接受能力稍差一些学员,吴梅珍就单独给她开小灶,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为止。在三都镇教时,有一个妇女刚开始感到不适应,想打退堂鼓,就对吴梅珍说:“吴老师,我太笨了,学不起来的。”吴梅珍已经发现这位妇女自己手工做鞋子很漂亮,就马上对她说:“你做鞋子都那么心灵手巧,鞋子做得那么好,打腰鼓肯定能够学好的。”正面鼓励,不灰心,这位妇女果然坚持学下来,成为当地腰鼓队的一名优秀队员。
莲花镇一位老年妇女觉得自己年纪偏大,开始没报名。后来,她在旁边看大家练习打腰鼓,望着这些本村人敲打腰鼓的优美韵律和飒爽英姿,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快乐与幸福,赞叹不已,心里也痒痒起来,就对吴梅珍说:“吴老师,我在家里太空闲,看到她们这样打腰鼓,我也很羡慕,让我也来学吧。”吴梅珍马上就把她安排到腰鼓队里一起练习。
正因为吴梅珍能够细心、耐心地教,所以每当有人来腰鼓队请老师去教打腰鼓的时候,队长总是打包票地说:“行,吴梅珍老师去教,保证你们学会学好!”到乡下去,一个点上要去五六趟才能教会队员。在教洋溪街道腰鼓队时,前后去了十多趟,但吴梅珍毫无怨言。
吴梅珍能够在全市城乡各地广泛传授打腰鼓技艺,与她的丈夫余丰才先生的鼎力支持分不开。在她到乡下教腰鼓期间,每下去一次,时间短的两三天,时间长的连续教一个礼拜。她丈夫余丰才先生主动承担起家里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让吴梅珍安心在乡下教腰鼓。当吴梅珍教练过程遇到困难和曲折时,丈夫总撑她腰,鼓励她不要泄气。还特意提醒她说:“咱们都有退休工资,吃穿不愁,你下去教人家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收钱哟。”她到乡下教腰鼓,不仅不收一分钱报酬,连车费都是自己贴的。为了节省当地的开支,吃住在学员的家里。直到2010年,市老年体协筹措到了一些活动经费后,才开始给吴梅珍报销车费。
有的地方偏远,交通很不方便,比如,到三都马宅村教的时候,每次去单趟就要转五次车,但吴梅珍不辞辛苦,坚持去教,令当地队员十分感动。有一次,吴梅珍独自到车站乘车准备去乡下教打腰鼓时,扭伤了脚,仍然坚持着去。到了现场,忍着疼痛教了下来。第二天坐车回到新安江车站后,脚疼得走路困难,丈夫余丰才先生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车站来接她,回到家后,马上帮助吴梅珍用药。
农村学打腰鼓的人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既健身,又怡情。在吴梅珍教过的学员中,年龄最小的是30多年,年龄最大的是85的老人。这些中老年妇女在学打腰鼓的过程,焕发出青春和活力。有些以前经常参与赌博的中老年妇女,自从参加腰鼓队后,赌博的少了,身体健康起来了,家庭和睦了,促进了社会和谐。建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洪浩明说:“建德市城乡的腰鼓活动普及面广,人多队伍大,成效明显,吴梅珍老师功不可没。”
自小学成打腰鼓,多年修炼成高手
说起吴梅珍打腰鼓的事,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学得早、练得精、推得广。
这还得从1951年吴梅珍在梅城第一小学读三年级时说起。解放初期,腰鼓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吴梅珍所在的学校当时要成立腰鼓队,练习“南方腰鼓”。活泼好动的吴梅珍虽然还在读三年级,却主动报名,积极要求参加学校腰鼓队。在全校推荐出的60多名学生中,最后选出9人,四年级以下的学生留下来进入学校腰鼓队的只有吴梅珍一个人。
进入腰鼓队后,吴梅珍人小鼓大,打起来有些吃力,但她不怕吃苦不怕累,硬是坚持了下来。特别是暑假天热,腰鼓队队员们一起练习打腰鼓,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衣衫湿透,但大家仍然坚持练习。年纪最小的吴梅珍,更是学得认真、练得刻苦、悟得透彻,成为学校腰鼓队一名出色的队员。
从此之后,打腰鼓成了吴梅珍一生爱好与追求。后来,吴梅珍虽然还有许多业余爱好,比如:舞剑、打门球、下象棋、健身操、养身操、耍花棍、打军鼓等等,但最让她倾心并坚持不懈的是打腰鼓,直到后来,特别是退休之后,她把传授打腰鼓技术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而且做出显著的成绩。
她在新安江镇第一幼儿园任教时,曾带出的一支小朋友腰鼓队,参加公开表演后,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家长更是高兴,其他幼儿园的一些家长也要求让孩子学腰鼓。一些孩子见到小朋友腰鼓队的表演后,很羡慕,居然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妈,我要到打腰鼓的幼儿园去上学!”
有一件事情让吴梅珍老师十分开心。去年下半年,吴梅珍上街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位小伙子,直到她面前时,恭恭敬敬地叫道:“吴老师,您好!”吴梅珍怎么也想不起面前这位帅小伙是谁,只见那位小伙子说:“吴老师,当年我在新安江第一幼儿园上学的时候,您教过我打腰鼓呢。”“哦!——”吴梅珍不由得开心地笑了。
为了更好地展示腰鼓的风采和魅力,吴梅珍并不满足已学到动作套路,在传承腰鼓原有技巧的基础上,主动摸索创新。1998年,吴梅珍到杭州女儿家玩时,也不忘腰鼓。经常跑到武林广场、吴山广场看别人打腰鼓。有一次看到她们打的动作有问题,就主动上前探讨,并示范指导,受到在场的人的好评。
后来,吴梅珍根据自己多年打腰鼓的经验和表演体会,加上到杭州等地参观学习来的动作,创新编排出新的表演套路,并针对队伍人数不同的情况,编排出不同的队形,观赏性更强。吴梅珍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技术娴熟,成为建德打腰鼓的高手和组织者。
参与活动造氛围,培养骨干传帮带
苏轼在《惜花》诗中写道:“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人越多声势越大,氛围越好。吴梅珍教练带出一批批队员和一支支腰鼓队后,就经常带队参与比赛和社会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喜庆氛围。
建德市老年体协每年组织一次腰鼓比赛,来参加比赛的队员大多数是吴梅珍教出来的“弟子”,吴梅珍作为比赛现场的裁判长,仿佛部队首长在检阅自己一手带出来正规部队,比谁都开心。比如2011年11月建德市老年体协在杨村桥镇文体中心举办全市腰鼓比赛,来自乡镇、村和街道的10支队伍共146人参加了比赛,最后,大同镇富塘村代表队、梅城镇代表队、杨村桥一队、寿昌镇代表队、新安江街道代表队和洋溪代表队获得了一等奖,而这些队的队员全是吴梅珍和其他教练共同培训和指导出来的。
去年4月份,按照建德市老年体协的要求,吴梅珍作为领队带着12人的腰鼓队伍,参加了杭州市老年体协健身腰鼓比赛,获得了二等奖,为建德争得了荣誉。虽然参赛项目是“北方腰鼓”,但在赛前训练中,吴梅珍也花许多心血参与指导。
打腰鼓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轻松愉快、潇洒活泼,不仅是一良好的健身活动,也是一项能够营造节庆欢乐气氛的文化娱乐活动。大型团队表演,更是体现出一种互相配合、团结协调的团队精神和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气势。吴梅珍多次带领腰鼓队参加当地大型庆典活动。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建德市组织大型各类表演项目的彩街活动。吴梅珍负责大型彩街活动中的腰鼓方队的组织任务。她主动与乡镇、村和街道的腰鼓队联系,抽调了近百名打腰鼓的队员,编成方队,集中排练,充分准备。在表演的当天,腰鼓队的精彩表演,得到沿街观看群众的热烈掌声。
另外,在每年的老年节,吴梅珍都要带着腰鼓队到敬老院慰问表演,与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共庆祝、同欢乐。
城区的腰鼓队在城里的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乡镇(街道)和村里的腰鼓队也不甘落后,在当地各种重要活动中出场表演,营造喜庆氛围。比如,乡镇开党代会、人代会、欢送新兵等各种庆典活动,当地腰鼓队都能够大显身手,展示腰鼓的魅力和风采。
吴梅珍因为在城乡传授打腰鼓的过程中做的积极贡献,多次被建德市老年体协评为先进工作者。同时,也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戴,2011年6月25日,一位叫“小英”网友在“我爱舞团”网站上这样留言:“吴梅珍老师您好吗?又看见您战斗在腰鼓队伍第一线,我真为您高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现在又在老年体协,您为我们建德市的文体活动做出了一生的贡献,看见您我都热泪盈眶,衷心祝愿吴老师永远年轻,健康长寿!”另一位叫“丹妮”的网友也留言说:“吴梅珍老师您是一颗灿烂的明珠闪烁在新安江畔,您这颗星星之火把我们整个建德的腰鼓事业点燃了。您是有功之臣。又看见您的照片,还是那么的活跃,真为您高兴。我是您的学生,我了解您,祝老师您健康长寿!”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以前,吴梅珍身体比较好,不管是街道社区,还是乡镇、村,她都能够单枪匹马到处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教。但是随着年龄增大,吴梅珍感到再大运动量教他人打腰鼓,有些力不从心,有时三四个小时教下来,她便累得头晕。于是,她想到,毕竟岁月不饶人,应该培养腰鼓技艺骨干,让年轻体壮的同志来承担传授打腰鼓技艺。培养技艺新骨干,让腰鼓传帮带后继有人。因此,从2010年开始,吴梅珍每去一个乡镇、村传授腰鼓技能时,都带上一两名城里的练习得比较好的技术骨干作为帮手,一起前往教练。目前,已有一支技艺好又热心的骨干队伍,配合着吴梅珍到各地传授打腰鼓技能。可以想见,建德的腰鼓队伍在吴梅珍打下基础上,将会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打腰鼓,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抒发着一种健康快乐的情怀。当人们听到吴梅珍老师敲出的“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腰鼓声时,仿佛听到“动吧动吧动动吧”的亲切召唤声,动员和鼓励大家踊跃加入到健身队伍中来。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