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无愧“科技工作先锋兵”的称号
——记民进会员、陕西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薛曙
在2009年2月的全省科技工作大会上,西安市有三名科技系统干部荣获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其中现任灞桥区科技局综合科科长的薛曙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我区科技部门中第一位荣获此项荣誉的干部,体现了省市科技部门对他多年来科技工作的认可。
找准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998年11月,因为工作突出,薛曙从农业技术指导第一线被选调至灞桥区科技局从事项目管理、科普统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区的科技项目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兄弟区县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同时科技项目的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些困难,薛曙坚信“有为才会有位”,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全区科技工作的现状,才能有的放矢,摸索改进,全面提高。因此他在努力学习党的科技工作方针、政策、现代科技管理知识的同时,深入全区9个街道开展科技资源调查,目的就是想要通过全面掌握我区经济和科技现状的家底,找到拓展我区科技工作的切入点。调查期间,遇到调查对象的不理解、不配合,他就耐心地为他们讲解调查工作的重要性,最终,他诚恳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群众的认同,调查工作顺利完成。为了使工作做得更实更细,他又抽出时间全面分析研究我区基层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撰写了《关于我区科技工作发展的建议》、《农业科技发展建议》、《白鹿塬生态景观发展思路的研究建议》、《塬坡地区发展大粒樱桃的建议》、《白鹿塬有机葡萄生产基地建设》等调研报告;2003年,他参与起草了《灞桥区“十一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和《灞桥区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这为理清我区科技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提供了充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全区科技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多年的基层科技工作经验,使他萌生了整理科技管理工作手册的想法。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借鉴兄弟区县好的经验,起草了《灞桥区科技管理工作手册》,并重新修订了《灞桥区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灞桥区科技项目评审办法》、《灞桥区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灞桥区科技信息网站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我区科技工作的管理,提升了科技管理层次,确保了科技工作有章可循。科技管理文件的修订得到了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广泛称赞,尤其在基层科技主管领导换届时,为基层主管科技的新领导快速了解科技工作提供了参考。
勇挑重担,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
曾经作为区科技局的一名年轻干部,他工作上能经常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借鉴他们好的工作经验,工作中能团结同事,勇挑重担,能够将每一次工作看作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认真对待。现在,作为在科技管理部门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名干部,他将工作中经验教训毫不保留地讲给新的同事们,尽量提高全局工作成效,减少工作失误。
科技局地震监测站事业编制未批之前,局内年轻人少,作为科技局的业务骨干,薛曙同志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介意工作分工,在搞好份内工作的同时,总是主动帮助老同志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如涉及办公室文档处理、工资上报,地震数字化台站的建设和数据采集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他总是一马当先。局内信息化建设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了提升。
1999年我区开始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为了做好这件关乎全区科技事业发展的大事,他在局领导的指挥下,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他认真组织,仔细分析、安排考核指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种考核资料的整理、分类、汇总;积极联系创建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协调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一次,面对只有七天的考核资料准备时间,他坚持在单位加班,刚好3岁的孩子夜里发烧了,妻子让他给单位请假,陪孩子去看病,他连忙把孩子送到医院,等插好吊瓶后,又匆匆赶到单位忙着准备材料,因为他深知国家考核的不仅仅是区科技部门,而是整个灞桥区的科技工作。当时妻子含着泪说:“没见过这样认真工作的,连孩子都不管了”,但作为最了解他的人,妻子还是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近年来,我区科技各项工作逐步提升发展,自1999年创建以来,我区五次顺利通过国家考核,三次荣获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这些荣誉凝结着薛曙诸多的汗水。
2004年在我区“省级星火密集区”申报期间,为了顺利通过专家审核,薛曙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深入调查,起草了《灞桥区星火密集区发展规划》、《灞桥区星火密集区实施方案》,详尽细致的汇报材料受到了省、市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使灞桥成为继未央、雁塔、户县之后西安市第四个跨入省级星火密集区行列的区(县)。2006年陕西省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为了按期完成考核资料,他主动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日,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完成大量资料的起草工作,使我区顺利通过省考核组的考评,2006年以来我区多次顺利通过省市科技工作考评,2007年荣获省、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2008年我区又被市政府授予科技管理先进区称号,这其中都与他的辛勤努力分不开。
加强服务,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始终坚持“管理就是服务”这一理念,在对待区属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上,无论从项目支持,还是推介扩大企业影响上,薛曙都能够以真诚的服务支持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形象。为了弥补那些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在包装项目方面不足,他主动联系企业帮助企业修改材料,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资金的支持,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他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誉。一次一位企业老板为薛曙不经意的一句话而跟他聊了半天,只因他说了:“为你们服务,是我份内的职责”,这位老板感慨地说,区别于有些干部,你是见到的最让人亲近和感谢的干部,一句“份内”真让人感到温暖。薛曙憨厚地笑笑:“我们这些干部的工资也有你们纳税人的一份,应当为你们服好务”。2003年以来,他共组织企业申请国家、省、市科技立项63项,争取无偿科技扶持资金875万元。然而全心全意的服务,也惹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猜忌,风凉话不断飘进他的耳朵:“那样为企业卖力,肯定是拿了企业的好处”。对此,他总是善意的一笑了之。
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首先就要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薛曙通过调查发现,区内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一旦遇到侵权,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为了更新企业负责人的观念,他一方面积极联系相关专家对企业负责人和基层主管科技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他建议区科技局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企业主动参与到保护知识产权的行动中来。在他的努力下,我区专利年申请从1999年的不到50件提升到现在的270件,年授权也从1999年的16件提高到现在的150件。
为了促进企业发展,他经常查阅信息,积极为企业寻求和搭建推介平台。2005年,他成功组织区内企业参加首届中国西安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个人也荣获市政府颁发的优秀个人组织奖;2007组织区内科技企业成功参加首届创业博览会。2011年组织区内多家家企业登陆西安科技大市场,扩大企业的宣传面。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方面,他经常深入企业指导企业包装申报资料,并积极联系省市相关部门,帮助企业顺利通过审核,目前我区已有12家企业获得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家企业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抓好典型示范,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灞桥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一名农业专业学校毕业的干部,又长期在农业一线工作,如何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得到应用,一直是他反复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几年来,他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组织区内乡土人才开展深入广泛的科技下乡活动,并邀请省市多位专家到区内现场讲课、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咨询服务。2000年,在他的协调下,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区优质果品示范园成立了灞桥区果业技术培训中心,几年来共组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人次达2千余人,同时他也被评为区“科技三下乡”先进个人。作为科技管理干部,又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善于总结进行农业生产的经验,如参与试验总结形成的“日光温室番茄周年化生产技术”、“温室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生菜周年化生产技术”、“温室豆苗生产技术”等技术论文先后在《陕西农业》、《西北园艺》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另外,他大胆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攻关实验研究活动,他支持农业科技人才郭缠俊开展葡萄新品种的引进、标准化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节水灌溉技术的试验,白鹿原有机葡萄基地的建设,还多次帮助他整理项目资料,以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扶持资金。多年来,灞桥葡萄科技园先后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项,为全区葡萄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使其成为全区葡萄新栽培技术的示范样板。
作为农业技术人员,他还注重参与到项目的实施推广中,如“温室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推广”、“遮阳网覆盖技术推广”
先后获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精品樱桃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他在总结相关省市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灞桥区应集中资金筹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议(政协提案),该建议立刻得到了省市区科技系统领导的大力支持,经市区领导研究决定,将科技示范园定在狄寨街道塘村农业无污染的地区,并由他联系郭缠俊、蔡宇良、黄贞光等技术专家指导建园,为了将示范园建成全区乃至全市一流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他先后深入烟台、岐山、三原、郑州等地农村樱桃种植地考察,确定科学的种植方案。为了尽量节约资金,建成高标准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定植苗子的前后三个月,他和老郭一起起早贪黑绘图规划、搭配授粉树品种,铺设节水灌溉管道。为了尽量减少失地农民的负担,他建议园子雇工多采用当地本村家庭条件较差的村民,每次到园子时,员工总亲切的说“自己人”来了,简短的“自己人”包含了群众对他的认可,也体现出他诸多艰辛的付出。为吸取外地投资办农业示范基地的经验教训,他积极建议成立股份制公司,通过技术人员入股奖励调动技术人员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通过相关制度来规范并科学管理示范园。2002年,在他的努力下,西安鹿原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区“政府资金引导、企业参与、科技人员入股”新模式探索的经营方式正式运行。该园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市级优秀农业科技示范园,并多次承担多项国家、省、市、区科技项目,以园子试验总结而成的樱桃标准化栽培技术2007年获省市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示范园的发展对于大粒樱桃新品种的更新、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狄寨塬坡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示范园内葡萄种植技术的试验为葡萄主题公园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为“一带四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示范园建成后,甘肃、河南等省内外专家学者、科技系统单位、外国专家先后多次到园内参观学习,并给予了示范园很高的评价。
促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自1999年参与建设起,薛曙就对区科技局下属单位——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灞桥分部进行着思考并探索中心的职能和运行模式。他积极借鉴省内外兄弟先进区县经验,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联系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技术依托。2000年初,经过不懈努力,科技局申请项目资金20万元建成280平方米的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办公楼。目前由区中心入股参与建设的樱桃科技示范园的成功经验受到省市的高度关注。在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与发展上,薛曙帮助中介组织负责人积极争取省市科技资金支持,壮大自身力量,从而提高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如在扶持“东李樱桃合作社”、“灞苑葡萄科技中心”等主导产业合作社方面,他积极建议中介组织负责人不但要在产前农业新品种的引进、产中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培训方面下功夫,更要在产后农产品的销售上下功夫,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将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基于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每年的科技计划他都建议领导选择有代表性、基层为农服务好的合作社给予支持,近几年科技扶持建立的合作社达8家。
——加强区科技网站建设。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相关部门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作为地区的科技主管部门的科技局却一直没有。2005年,为加快区科技网站的建设,薛曙认真查阅资料,撰写项目报告和申请书,争取市局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建设期间为了体现科技局工作特点,突出服务功能,他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就网站栏目板块的设置征询相关单位的意见,经过大量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1月,区科技网站正式开通。作为展示区内优质农产品和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的科技窗口,科技网站的免费推介宣传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扬。网站建成后,他又建议制定信息上报奖惩办法,激励机关干部踊跃投稿。目前网站的点击率正逐年提升。
——组建区科技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了促进区科技项目立项的科学性,2008年8月,他积极走访、联系区农林局、区经贸局、区科协等部门,协助组建了西安市首家区县级科技决策机构——灞桥区科技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2008年,我区科技项目全部经区科技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审核确定,该项工作得到了市科技局的充分肯定。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建立也为后来的区级广域的决咨委建立提供了思路。
——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促进工程。十七届三中召开后,为了充分体现科技对农村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他积极建议在项目支持类别中设立新农村建设促进工程项目,通过科技示范户、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街道、科技示范村、科技培训的项目的支持,以点带面引领提升全区农村农民农业耕作的科技水平,经几年的努力,全区已有科技示范户69户,科技特派员12名,科技示范街道2个,科技示范村2个。典型的科技示范为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所发挥的引领作用愈来愈突出。
深入调研,积极发挥政协委员和民进会员参政议政职能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的干部、区政协委员,他注重结合自身工作,深入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几年来他递交的提案达40余件,其中结合重点项目建设下派街道1年参与土地拆迁而写的《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建议》,结合狄寨樱桃科技示范园建设而写的《关于在白鹿原发展有机葡萄基地的建议》等提案荣获区优秀提案奖。尤其在农业建设方面,他独到的见解受到行业单位的肯定,如他申请提出并组织实施的“白鹿原生态景观高地农业发展”项目被列入2004年西安市软科学科技计划,通过总结工作经验而撰写的“关于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引导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得到了区政府领导的肯定,也被2008年“科技兴市参考”和区政协优秀调研报告选录。《关于加强农业中介组织发展建议》、《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关于加强规范农业土地流转的建议》、《关于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调查与思考》、《关于加强白鹿原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关于沿三河发展我区商住旅游的建议》、《关于整合我区科技工业园发展的建议》等等政协提案受到了区内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
几年来,薛曙同志不断强化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以忘我的工作热情,谦虚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负责精神,赢得了基层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的好评。也因此他先后被区级相关部门抽调协助工作。2004年7月至8月抽调新筑街办解放村协助解决信访遗留问题;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抽调洪庆街办城管科(土地办)协助解决重点项目建设暨田洪正街和备战桥及田王村拆迁工作(2005年9月至10月被抽调至区武装部从事国防动员潜力调查);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被抽调区委组织部“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作风整顿活动”办公室,并协助作好区第十四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的筹备工作。2008年3月至5月被区信访局抽调协助解决“重信重访”工作。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被抽调到区委维护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助解决重大信访问题。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被抽调至西安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参与市统筹办的筹建和市农村工作会议、市第一次统筹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抽调单位的一致肯定和表扬。严谨、认真、善于思考的他先后被区委统战部、区纪委、区委宣传部聘为统战宣传员、特邀监察员、特约信息员。
一身正气,坚持原则,不计个人得失的党外好干部
2000年,表现突出的他即将入党时,却被组织部门安排到党外干部培养队伍中,虽然他有强烈的入党愿望,单位也积极与机关党委、区委组织部、区委统战部沟通,最终他还是服从组织的安排留在党外。
出身教师家庭的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由于对工作的负责和认真,加之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思善谋,勇于实践,因此其工作思路清晰,点子多,开拓精神强,也正由于独特的见解,肩负大量工作任务的他,工作上难免与有些同事产生摩擦。许多人包括妻子也经常劝他,对工作别太认真了,人家都能混,你为什么不能,出力不讨好,你图啥?他总是认真的说:在科技局十多年了,对科技工作的了解,和对科技工作深厚的感情,我不会允许自己经手的工作被应付过去,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每一项工作。多年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与钱打交道,难免有人会说三道四,曾经有干部给领导建议,让在给企业争取科技资金的同时,收取企业一定的管理费给干部办福利。两边为难的他,一方面苦于没有好的科技项目扶持,一方面又要考虑在有限的科技资金使用上如何给领导合理化的建议。然而刚正的他还是顶住压力向领导建议,免收企业的管理费,因为他深知,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创业的艰难。可正由于此,在不知不觉中被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面对同事的误解,倾听着朋友的劝解,他总是淡淡的一笑,只求问心无愧。刚直的性格,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在工作中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也因此失去了几次晋升的机会,妻子埋怨过,他自己因曾苦恼过,曾经朋友劝他:不要再那么认真了,工作比别人重,混着也许比现在好,本身作为非党干部,在单位中你就时时被边缘化。可凭着对科技工作深厚的感情,他依然坚持着他的原则,哪怕一切荣誉、一切“好处”与他插肩。
十多年来,薛曙同志扎实工作、乐于奉献,从技术员到科技干部、项目主管、科长,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忘我的工作热情、科学求实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风格,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干部,他的工作业绩证明,薛曙无愧于“科技工作先锋兵”的称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薛曙会在他热爱的科技工作岗位上,为灞桥经济的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