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留痕 勾勒文艺舞台发展之脉络
——记民进会员、节目单收藏家岳春生
岳春生在开展式上
被很多人随手扔掉的节目单,却被民进会员、北京一七一中学退休教师岳春生视若珍宝。6月27日,“粉墨留痕——岳春生节目单收藏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展期一个月。他也成为首博迁入新址后,在首博办展的“百姓第一人”。
展览前数日,岳春生给严隽琪主席写了一封亲笔信:“严主席,1983年,我加入了咱们组织,叶圣老和叶至善先生是我入会的介绍人。29年来,我按照会章的宗旨,不忘至善先生对我‘要多为社会、为组织做些事’的嘱咐,为社会、为民进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严隽琪主席亲自批示:“这信饱含一位老会员对民进的期盼,理应给予组织的关怀。”开展式上,岳春生首先介绍自己是一名退休教师,其次骄傲的介绍自己是一名民进会员,对于民进的深情溢于言表。
民进中央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高友东代表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亲自到场祝贺。出席展览开展式的还有民进北京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毛桂芬。
几十年来,岳春生收藏了各个年代、不同种类的节目单近3000张,其中不乏重要历史时刻、特殊年代的标志性演出:1954年一届一次人大会的招待晚会都有什么节目;《白毛女》等经典剧目,从节目单上能看出四十年前后有何不同;粉碎“四人帮”后上演的剧目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步入新世纪演出异彩纷呈,节目单设计又有何新的创意……这些都可以从岳春生收藏的节目单中找到答案。
“我父亲喜爱听河北梆子,母亲喜欢听京剧。也许是家庭熏陶的缘故,我从小就喜欢看各类文艺演出,退休后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剧院。由于对节目单感兴趣,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就开始顺手集存。今天展出的这200多张节目单,是我从中精心挑选的。”开展式上,岳春生这样介绍道。“一些年轻人的演唱会我也去,拿着荧光棒和小孩一起挥舞。”票根、节目单岳春生都舍不得扔,很久之后再去翻看,当时看节目的各种情景都会历历在目。节目单于他,承载了一段人生记忆,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快乐、传递美感。
60多年,看演出乐此不疲,集节目单兴趣渐浓。岳春生收藏的节目单,立体的、镂空的、造型的、超大的、单一的、组合的……设计、装帧上各具特色,有的和剧目呼应,有的和演出场合契合,有的颇具时代特点,有的极富异域风情,在岳春生看来,都是一件件平面设计佳品。“你看这个,简单庄重。”他翻开一册,“这个《红岩》,节目单用的就是同名书籍的封面;还有这个《花房姑娘》的节目单,折起来就是一个花篮;再看这个《中央乐团星期音乐会》的,变中有不变,干净、简约、恰到好处……这个儿童剧,观看演出的多是孩子,节目单就是课程表的样子。”岳春生讲解的津津有味。
出席节目单收藏展开幕式的还有一位贵宾——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先生。他为岳春生贡献了若干份老舍剧目的节目单,十分珍贵。岳春生说,《茶馆》等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不同的表演者演绎了不同的版本,有些在节目单上就有体现。
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到场观看的演出,岳春生也会千方百计找来节目单仔细欣赏,“最初是收藏自己看过的,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开始有意识地去淘。”在他看来,节目单是文艺演出的名片,是一种文化记忆,值得广为介绍和宣传。随着时间推移,它特有的文化记忆功能越发凸显出来。展出的节目单下方都有岳春生亲自写的说明,短则几十字,多则百余字,言简意赅、引人思索,体现了他对每份节目单的珍视和情感。按照时间顺序一路看下来,可以看出60多年来北京文艺舞台发展变化的轨迹,还能从中体味出建国以来首都文化的微观史。
眼前的岳春生声音洪亮,精气神十足,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位肾癌和肺癌患者。他掏心窝子的说:“60多年的收藏,我除收获愈发充实的生活外,还让我深感人生短暂,惟积极、乐观、宽厚、豁达、利他的态度才是最佳选择!”岳春生将在展后精选自己的500张节目单,无偿捐赠给首都博物馆,他说其实舍不得,但这样才会让节目单有一个妥善的归宿,有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新家,也才会更能发挥它们服务大众的功效。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