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传人周显顺
在吉林省中南部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辽源市。市区的龙首山因重建魁星楼而增光,山下的东辽河因新建斜拉大桥而添彩,岸边显顺琵琶学校因冠名“中国琵琶之乡”而驰名,这亮丽的风景线,展示了历史辽源、现代辽源、文化辽源。走进美丽温馨的校园,聆听悠扬的琵琶乐曲,寻觅省政协委员、辽源市民进主委周显顺教授的创业足迹,三千弟子“周家军”,半生琵琶方显顺。他不愧为中国琵琶之乡杰出传承人,不愧为中国著名琵琶教育家。
一、10年艰苦历练选定琵琶人生坐标
1959年,周显顺出生在四平市一个铁路职工家里,伴随火车汽笛声和节奏声成长的他,自幼聪慧,乐感很强。1976年考上了吉林艺术学校,少年时打下了扎实的琵琶功底。1983年,他以吉林艺术学院音乐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留校当教师,将来成为琵琶教育家或演奏家,但琵琶专业取消了留校名额,他的梦想破灭了。他想回四平老家,却因“琵琶专业不好安排”,档案又从地区甩到辽源市。他希望对口分到文化局,又因“已有一个琵琶手”,被婉言谢绝。市人事局联系6个单位都以“琵琶专业不对口”为由拒绝接收。同来的3名文理科大学生当天就分配走了,他苦苦地在小招待所等了1个多星期,才被工会接收,分到市工人文化宫。文化宫没有食堂,没有宿舍,他住在办公室,夜晚老鼠往被窝里钻,他感到孤独无助。他做文艺辅导员,辅导企业文艺宣传队,唱歌跳舞他并不擅长,工作也很蹩脚。“每到夜晚我怀抱琵琶,真有怀才不遇之感,现实与理想一落千丈。”
琵琶是他心中的宝贝,是精神的寄托,他独自一人弹奏老师送给他的心爱琵琶,望着星空,思念家乡父母,思念学校师生,琵琶声声如述如诉,飞向街道,飞进居民区,有人驻足在路边听曲,有人在窗下观望,渐渐地人们传开了“文化宫来了个弹琵琶的大学生”、“人家是省艺术学院的高材生。”有心人则带着小孩来求教,他摇着头谢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文艺辅导员,不是琵琶教师。可是每天晚上都有仨仨俩俩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听琵琶。他似乎感到琵琶连着群众,是那么有生命力。于是,他免费开始了琵琶业余培训。这个文弱书生,白天跑工厂深入到火热的生活里,晚上教孩子们学琵琶,他生活充实了,也很快乐,感悟到人生的价值。不久,培训班来了一位纤细秀美、白白净净的姑娘,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听讲,认真地弹拨,在孩子中间如出水芙蓉,是那么显眼,那么温文尔雅。她是少儿艺术学校琵琶教师郭欢霞,是一位煤矿老宣传干部的女儿,她告诉爸爸,周老师比北京的人教得好,爸爸鼓励她虚心学习。这个曾是霍林河煤矿职工文艺宣传队的琵琶手,经过大会战的艰苦环境磨炼,不仅弹一手好琵琶,还能吃苦,很有亲和力,每天晚上孩子们走了,她总要帮助周显顺做些什么。他们常常一起研究孩子心理,还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琵琶情使他俩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一个温情似水,一个宽容似海,他们心贴得更近了,就像琵琶的音箱和弦一样。郭欢霞不仅是来听课的,还是周显顺的教学助手,生活帮手。1985年初夏,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两个人立下誓言,携手传承琵琶技艺。
1987年,工人文化宫实行对外承包,一位“老板”承包了工人文化宫,公益活动场所变成舞厅,还要求文艺科长周显顺带几个人伴奏,为了赚钱什么舞都跳,什么曲都得伴奏,每天闹腾到半夜,“文化宫没有文化了,文化人不许干文化事,一切为了钱。”周显顺气愤地说,“财迷心窍的人,怎么领导文化人?”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公职。以每月1000元的租金,租了县剧团的排练场,从食品公司赊来烟酒糖茶,办起了辽源市第一家酒吧。雅人深致,他给酒吧取名“佛斯特酒吧”意为第一,酒吧弹奏世界著名钢琴曲,人们听名歌,品洋酒,喝咖啡,格调高雅,吸引了大量宾客。人们对这个外表文弱、内心刚强的书生刮目相看。两年的时间他还完欠款,挣了回头钱,有了点积蓄。可谁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琵琶,他利用酒吧,空闲时间培养少年琵琶手,他的教学一天也没有间断。酒吧使他开扩了眼界,拓展了人脉,经济翻了身,教学有长进。他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协调、懂得了管理、实践了争第一的理念。”
1989年,市委领导要他回文化宫当主任,他心里七上八下,几夜都睡不好觉。“从个人兴趣说,酒吧经营得正红红火火;从组织角度想,文化宫已经拖垮了,我是党培养的大学生,有责任归队。”他战胜了自我,带着第一的理念,决心负起一把手的责任。商业性的经营,破坏了公益性的场所,文化宫不仅房产设施损坏严重,又缺少资金。他组织员工,自己动手修旧利废,实行规范管理,全面改善环境。恢复了电影院,得到群众的拥护,创立了“企业家俱乐部,”得到企业的支持,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吸引了职工参加娱乐活动。经过两年多的奋斗,市文化宫成了吉林省先进文化宫,还在全省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他还未来得及品尝胜利的喜悦,还未来得及实施下一步的构想,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却加在他头上。告状信说他“一切为了个人名利,还有经济问题”,什么“周显顺月工资不足100元,怎么骑着雅马哈100摩托车上下班?”诬告让职工疏远他。不久,市总工会经过调查还了他清白,并决定让他留任,重新组建领导班子。周显顺觉得在文化宫很累,也很艰难,再干下去,将来不知整出啥麻烦事来,一向温和的他却倔强地要求调走。他调到市老干部活动室,清闲了3个月,心中却不平静,他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1992年秋,他又一次辞去公职,把工作关系交到市人才中心。他带着家里的积蓄,只身到海南去拓展琵琶事业。那时的海南人热衷经商,对琵琶没有多少人感兴趣。半年后,他带着手里仅剩的1000元钱,只身返回辽源。夫妻久别重逢,一向信赖支持他的郭欢霞,却欢喜不起来,心事重重地说,“你工作没了,积蓄没了,这个家咋生活,学生怎么教下去呀。”他安慰妻子说,“靠智慧和双手,重头再来。”不久,他身兼4职,还筹办佛斯特酒店,5份工作压在这瘦小的身躯上,他没有弯腰,没有退缩,他说:“我内心有核动力,那就是琵琶”。他多方筹措资金,在各方面支持下,创办了新的佛斯特美食娱乐城,经营中西餐厅、歌舞厅、KTV包房,别有风味,阳光健康,人气很火,经济效益颇丰,成为辽源市有名的酒店,他亦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老板”。有人说,周显顺干下去准发大财,也有人说他会成为有名的大企业家。1994年初,周显顺却做出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兑出酒店成立“显顺琵琶培训中心”,专职从事琵琶教学与研究,在辽源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10年来,从当科长到开酒吧,从当主任到开酒店,业余教琵琶一天也没有停止,培训出学生200多人,走出了一条以经养文,以技育人的琵琶传承之路。10年卧薪尝胆,10年艰苦磨炼,他把人生坐标定在琵琶上。
二、10年潜心教学培育琵琶之乡文化品牌
1994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周显顺在龙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租下了1000平方米的一层楼,创办了“显顺琵琶培训中心”,开始招生。琵琶是中国民乐团的重要乐器,既可独奏,又可以齐奏、协奏。艺人常说,“千日琵琶,百日筝,竹笛只需几五更。”琵琶难练,难就难在速度上,每分钟180拍至208拍的速度是琵琶演奏家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就是全国一流音乐学院,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十几年的学习通过率也不超过30%,而省一级音乐学院几年时间也突破不了一个。周显顺说,“钢琴、小提琴技术世界研究,琵琶是中国民乐器之宝,要靠国人来研究,靠我们琵琶人在传承中创新。”他立志,攻克琵琶速度这一难关。他结合十多年教学实践,在琵琶弹挑指法上潜心研究。传统的指法讲究“龙眼”、“凤眼”、“扇形”等多种手形,一个老师一种技法。他细心观察学生手形,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只有扬长避短,顺其自然,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于是根据每个学生手指特点,确定手形,经过千万次习练,形成具有个性的指法。“指法自然”,源自内心,手指动作由自己发出,不受传统定式制约束缚,不造作、不勉强、不呆板,自然而然地弹拨,不仅琵琶音色自然美,也产生了学员形体的自然美。在教学中他依据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采取因人施教,个别调教,一对一辅导,使学生进步很快。有位小学生学琵琶很执著,但弹琵琶脑手不协调,说话发音不准,常常把咪说成猫,听课精力不集中,讲音符听不明白,弹琵琶手指找不准位置。有人说他不是学琵琶的料,周显顺认为他愿意学,必定自有道理,内心有动力,指法不应是问题。周显顺是很有耐心的人,对学生不急不躁,一切顺其自然,让他内心感悟,手指摸索,不跟风不追速,保持平常心。“不奋不启,不悱不发”,鼓励学生默而识知,积极思维,老师有问必答,启发式教学,而不逼不促。这个学生经过分阶段、长时间的自我训练,有了悟性,两手同时可以演奏16个音符,速度达到每分钟208拍,他好像打开了智力之门,手脑协调了,说话清楚了,文化课成绩提高了,琵琶弹得好了,人也豁然开朗了,后来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周显顺是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他把个性化教学取得的经验,运用到普遍性教学之中,把一对一教学,变为一对十的教学,抓住指法提高的规律,解决提速的普遍性问题,让学生们在手法比较中选择自己的指法,在鉴别中感悟不同的音色,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切磋,教学相长,使全班20多名学生都顺利通过每分钟208拍的难关,学校建立了以教授为主,助教为辅的教师队伍,分层次教学,分阶段训练的办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周显顺在招收学生时,不论家庭贫困与富有,不唯学生基础的高与低,坚信“性相近,习相远”,讲究精教笃学,德优艺卓,尊重学生的人生价值,培育良好的精神境界,处处体现人文关怀。1986年,周显顺给一位回族女孩考前培训,留她住在家里,那时他1家3口住在12平方米的房子,夫妻俩人工资不过70多元,为了改善伙食,他和妻子业余时间卖冰糕,给小女孩买牛肉罐头和水果,在他精心关怀和培养下,小女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现已成为青年琵琶演奏家。有一名离异家庭的孩子,家庭生活困难,除上大课外,他常常给予个别指导,孩子去北京考试筹不够路费,周显顺亲自开车送到北京,并帮助安排食宿,感动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李光华教授,主动送给孩子一把琵琶,后来这个孩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如今已是大三的学生。一位下岗职工的孩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家里筹钱很难,周显顺拿出3000元,还给孩子买了衣服。抚顺女孩家庭很富有,衣食无忧,学习也非常优秀,但周显顺发现孩子只要不弹琴,就一脸忧愁,默默无语,经过谈心,了解到母亲含辛茹苦陪她在辽源上学,父亲在美国经商,5年未见过父亲,给孩子幼小心灵带来创伤。2009年她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周显顺和她母亲商量,摆个庆功宴,一定要把她父亲请来,结果女孩父亲很高兴地从美国回来了。周显顺向他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耐心地说,“孩子不仅需要有母亲呵护,也需要有一个称职父亲的关怀。一个德艺双馨的琵琶艺术家,不仅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她父亲很感动地说,“我长时间光出钱不出力,孩子缺少父爱,我们没有别的隔阂,我回去清理在美资产,回到她们母女身边,我决不让孩子带着伤感弹奏琵琶。”女孩如今已成为一名大四学生,展现了美好的人生前景。周显顺说,“这10年是我淡泊明志的10年,是积蓄力量的10年,是默默无闻的10年,我减少了对外交往,一心扑在琵琶的教学事业上。”周显顺先后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家重点音乐院校培养了140余名优秀的琵琶专业人才。中央音乐学院每年考入的新生,有近一半是周显顺的弟子,在校琵琶专业学生中,他的弟子占了50名。著名的“女子十二月坊”乐队,就有3名琵琶手曾师从于周显顺。国内琵琶界称周显顺和他的学生为“周家军”。著名琵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李光华教授感叹道:“过去,琵琶人才多出自于广东及江、浙、沪等地,现在却移到了东北。”许多原在东南沿海等地的学生也纷纷来辽源投奔到周显顺门下学琵琶。面对“周家军”成才率之高,我国著名国际古琴大师、演奏家、教育家李相庭发出了“国际罕见现象”的惊叹。
2004年3月,受中央音乐学院邀请,“周家军”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琵琶独奏音乐会。周显顺此时心情特别激动,他深知音乐大厅就是中国的金色大厅,是标志性的音乐殿堂,这是他多年的向往,梦寐以求的地方。“周家军”到北京演出引起辽源市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主要领导说,这是显顺琵琶培训中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如果演奏水平达不到,花钱也进不去国家最高音乐殿堂,市里在经费上支持。周显顺说,“我是在辽源成长起来的,琵琶独奏音乐会还是突出辽源的名字更好。”
2004年5月21日由辽源市委、市政府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在中国音乐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联合主办了《辽源之春――琵琶独奏音乐会》。院长吴祖强亲自书写“辽源之春”4个大字,李光华教授担任艺术总监,音乐厅8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升、民乐系主任李光华、古琴大师李相庭等专家前排就座。演奏者年龄最大29岁,最小的只有10岁,30多人都是从辽源市走出去的。音乐会演奏了《草原小姐妹》等10个曲目,掌声不断。石娟演奏了辽源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的《春秋》,使音乐会气氛达到高潮,这个曲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奏也具有世界水平。一个半小时演出结束,人们久久不愿离去,纷纷议论这是一场高水平的琵琶独奏音乐会。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录制,并多次播出,“辽源之春”和煦的东风传遍大江南北。小小琵琶犹如北雁春归,回到琵琶原发原创的长城脚下,这是琵琶历史的复归,是琵琶文化的复兴。2004年3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确定辽源市为“全国琵琶培训基地”,5月正式命名辽源市为“中国琵琶之乡”。
三、十年办学兴业让中国琵琶文化走向世界
一个200多万人口的辽源市成为“中国琵琶之乡”,周显顺培养的小学生可完成高中的演奏曲目,而高中生又可完成大学生的演奏曲目,引起了国内外琵琶界的极大关注。2005年3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在北京科技大会堂举办了“周显顺琵琶教学研讨会”,各大音乐院校专家和相关人士300多人参加大会,20多位琵琶教育家、演奏家对周显顺的演奏方法、训练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朴东升先生说,“就周显顺的教学成就而言,中国未来50年内,不会再出第二个周显顺。”应中央电视台华夏青少年文化交流办公室之邀,周显顺带领他的“周家军”赴香港,参加2006年全国校园精英香江文化交流元旦汇演。作为“压轴”的节目,“周家军”精彩演出在香港反响强烈,认为是整个演出中含金量最高的节目,一些知名人士希望周显顺把学校办到香港去。香港教育署还来函要把周显顺调去,搞中小学校琵琶基础教学,一个学生1000港币的培训费。他也曾想过,去香港适合较快发展,国际大都市有利于走向世界,是走还是留,他动了不少脑筋,但他离不开辽源的热土,离不开他的学生,他深知在辽源发展,要多吃些苦,多出些力。随后,周显顺收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发来的商业演出意向,他敏锐地意识到培训中心的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他胸中勾画出未来10年的宏伟蓝图:举办正规学校,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让中国琵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辽源中国琵琶之乡已成为全市文化软实力之一,成为对外展示形象和影响力的最亮丽名片。市委领导决定建一所新的琵琶学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辽源特色文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策划,政府拿出被誉为“龙眼”寸土寸金的地块,并借资900万元,银行贷款350万元,周显顺用房子、车子贷款拿出多年积蓄等自筹300多万元。对此,周显顺幽默地说,“为了建学校,我倾家荡产,把小康生活变成了困苦生活。”在市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2006年7月26日举行奠基典礼。周显顺每天除给学生上课外,起早贪黑的扎在工地上,他学会了看图纸、抓工程质量和进度,在领导重视、多方支持下,显顺琵琶艺术学校仅用半年时间就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占地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可容纳学生600余人。学校建有音乐厅、教室、琴房、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微机室以及宾馆化的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在教学上,学校以琵琶专业为主,还开设了古筝、二胡、竹笛、钢琴等10余个音乐专业。除正规教育外,每年寒暑假期,都有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及学生到这里接受教育和培训,还接待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琵琶培训。多年来显顺琵琶学校秉承“精教笃学、德优艺卓、根系中华、乐扬世界”的办学理念,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完整的教学体系,突出的教学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品牌。自1994年以来,周显顺已教授琵琶学生3000余名,考入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有580余名,其中在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出自显顺琵琶学校,升学率为100%。他的儿子周剑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也投身于显顺琵琶教育事业。2008年9月,国家文化部授予辽源市为“中国琵琶之乡”,并命名辽源市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3月,周显顺被中华非物质文化研究会评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琵琶之乡杰出传承人”;6月,显顺琵琶教学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9月,吉林省政府命名显顺琵琶学校为“吉林省优秀文化企业”。在市委和市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显顺琵琶学校初步形成了自身造血功能,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多年来,显顺琵琶学校,请进来、走出去,演出享誉海内外。2007年8月8日,显顺琵琶学校应奥组委的邀请,赴京参加“2008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北京居庸关长城大型民族器乐演奏会”,在宏伟的长城上,在猎猎红旗下,180名身穿红、黄色奥运衫,齐奏《阳春白雪》名曲,那阵势、那威风、那旋律,情景交融,为长城壮威,为吉林争气,为祖国争光。2009年1月28日,周显顺应邀带着11名学生赴香港参加“亚洲小演奏家音乐节暨华夏民族器乐大赛”颁奖音乐会,音乐会上,“周家军”的演奏十分精彩,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受到专家好评。显顺琵琶学校师生曾多次受吉林省委调遣,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及国际友人作汇报演出。2011年7月26日应文化部邀请,参加“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中国青少年维也纳金色大厅文艺晚会”。周显顺心情无比激动地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世界音乐界最高殿堂,是音乐人渴望的地方,我们要展示世界一流水平。”他向市政府作了汇报。市领导说,“这次演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家认可,市里支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11位琵琶手穿着“中国红”民族服装,怀抱金色琵琶,一出场,就让观众眼前一亮,报以热烈掌声。演奏曲目《龙船》,具有江浙民族乐曲元素,以锣鼓为基调,演奏充分运用扫弦、推弦、拉弦、绞弦等技法,把赛龙舟的意境表现得惟妙惟肖,乐曲欢快、热烈、阳光、向上,不仅展演了中国琵琶优美的韵律,也展示了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境界。奥地利观众说:“琵琶演奏优美动听,中国音乐好极了。”
周显顺视琵琶发展为己任,他说,“古老的民族艺术不能失传,也不能低水平循环,要在继承中创新,把琵琶基地建设好,把产业发展做大。”面对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他正在探索“国乐伴国学”的新理念,让琵琶承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周显顺编纂了一套专为外国人学习中国民族乐器的《精选世界名曲民歌华乐演奏谱》,这套教材共分10级,使新学者一周内即可入门。今年9月将在西班牙等3家孔子学院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后将在世界600家孔子学院及学堂进行推广,使民族国乐响遍世界。他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创办显顺琵琶学院,将培养一批批既懂外语,又懂琵琶教学的双料本科人才,为国外琵琶教学服务。为弘扬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吉林,让辽源走向世界,展示“中国琵琶之乡”的风采,2012年7月26日将举办“中国琵琶之乡——辽源首届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及国内众多琵琶演奏家云集辽源,届时全市有2012名中小学生齐奏《金蛇狂舞》曲目,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央、省市等多家媒体现场报导,盛况空前。
功夫不负苦心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周显顺已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为特色,业余培训为长线,普及教育为基础,考前培训为品牌,学历教育为亮点”的琵琶文化产业链,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中国琵琶2000多岁,是中国古老而享有盛誉的民族乐器。琵琶以秦修万里长城而诞生,以敦煌壁画而图腾,以昭君出塞而传世,以《十面埋伏》而威风,以评弹开篇而动情,而今又以“中国琵琶之乡”而扬名。周显顺常说,“我几十年只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一切为了琵琶教育”,周显顺平凡的话语,蕴含着崇高的境界。“一切为了琵琶教育”,这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他的创业理念、敬业精神、产业宏图,充满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