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职 同心建言
——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民进会员吴冲龙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开拓地质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地矿信息科学,让多元化的地球及其中的矿产资源通过定量的数据演绎来为人类服务,这一学科的开拓者——湖北民进会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吴冲龙。
吴冲龙并不是信息技术科班出生。1963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煤田地质专业学习,毕业后到基层单位工作。曾任贵州省冶金局第一地质队技术负责人、冶金部四川长域钢厂地震办公室技术负责人。1979年10月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攻读煤田地质专业研究生,1982年9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
吴冲龙教授是一位立志于地球科学研究、敢于向地球科学高峰攀登并不断创新的开拓者。他在从事定量地质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虽步履维艰,却坚实丰盈。他作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曾获得国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国地质大学最高荣誉奖“三育人”标兵。
吴冲龙教授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出:地矿信息系统建设既是实现地学定量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地质矿产勘查现代化的基础的新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和大量艰苦实践的基础上,他系统地探讨了地质矿产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的全局结构—功能模型、地矿信息采集与存储管理的标准化(1984)、地矿电源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和方法模型(1985、1996)、地矿点源数据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985)、地矿图件计算机辅助设计(1985)、以及地矿数据库设计(1998、2000)等理论与方法。以李德仁、李延栋院士为首的专家委员会认定,有攻关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许多方面有创新”。
1999年至2001年吴冲龙教授主持完成了“长江三峡坝区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南水北调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全国煤田地质数据库系统”、“煤炭资源勘查区电源信息系统”、“华北钨矿资源信息系统”和“1:5万区域地质填图计算机辅助系统”等8个大型地学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其软件开发的工作。所建立的6个大型地矿信息系统,都已经在有关部委和大工程中推广应用。其中,“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装载并管理了6000多个勘查区和预测区的基本地质数据;“南水北调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在沿线5个省市的6个勘察设计院和10余个勘查大队推广应用,装载了数万个钻孔资料,编绘了数千幅工程图件;“长江三峡坝区工程地质信息系统”也已经在三峡地质勘察院装载了数千个钻孔资料,编绘了数千幅工程地质图件。他的工作为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初步设计和三峡大坝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保证,得到了有关单位的高度评价。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丰硕科研成果的吴冲龙教授,先后公开出版了《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聚煤盆地地质信息计算机处理的途径与方法》等5部专业类图书;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多篇进入国际著名的SCI
检索系统。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
在荣誉和成绩面前,吴冲龙教授仍然一如既往,以实验室为家,把祖国的建设发展视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更加努力的奋斗!同时,他作为一名民进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同心思想”,积极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关心公益事业。
特别在2008年我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吴冲龙教授心系灾区,积极捐款捐物,本着一个老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感和民主党派成员的使命感,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组织的科技赈灾考察队,深入灾区第一线进行地震地质、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灾后重建的规划与选址等方面的现场考察与研究工作。
他是本次中国地质大学科技赈灾专家组年龄最大的老专家,现场考察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一处地质现象,深入灾区人民了解他们的疾苦和地震发生前后的各种异常现象及其成因,从地质科学角度给灾区人民和当地政府宣传本次地震的发生原因、未来余震的可能性以及灾后自救知识。在四川科技赈灾考察期间,他与其他专家组成员一起,不畏艰险,深入灾区一线积极开展工作,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他们在地震灾区的工作得到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从地震灾区回来后,他还在学校和其他各种场合广泛开展汶川大地震形成机制专场研究报告会和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并持续关注地震形成机理地震预测预报等相关工作。
2011年,在全国“两会”期间由他撰写的有关地震带的社情民意信息被民进中央采用,被全国政协单篇采用。国家领导人对该信息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中国地震局高度重视信息中的建议并进行认真研究。本篇社情民意信息从地球的基本构造、地震分类、到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带的分布、震中、震中距、震级、烈度等方面作出了系统的介绍,对灾后重建以及建筑物的防震、抗震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总结不了吴冲龙教授数十年来在地质方面的成就和参政议政的成果,因为吴冲龙教授仍然奋战在地质工作的第一线,他仍然会继续在参政议政事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