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时时未敢忘忧国

——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员、副研究员,国际合作研究办公室负责人姜永坤

发布时间:2012-10-08  来源:民进上海市委会

放大

缩小

  博斯、德勤、埃森哲、凯捷、IBM、野村综研、罗兰贝格……,这批堪称汇集世界最前沿理念和最精英智囊的国际智库,如今齐聚上海,组成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为上海转型发展,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着开阔的国际视野。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每年一度举办的“上海智慧论坛”和不定期的专题研讨,韩正市长发来贺信,市、区县政府、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战略规划研究的中高层人士悉向往之,中心作为上海创新驱动的重要智力来源,正不断碰撞出“国际智慧”和“上海实践”的火花。

  而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创办、发展、运行的背后,凝结着一位普通民进会员的心血结晶——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员、副研究员、国际合作研究办公室负责人姜永坤。

  提起姜永坤这个名字,上海的民进会员大约都不会陌生——《迈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步》、《加强风能开发,提升节能水平》、《打造上海“一单通”公用事业服务平台》、《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自我培养政策建议》……姜永坤撰写的篇篇社情民意时常见诸《上海民进》、《民进申城月报》报端,建议涉猎之广、含金量之高,往往令人称道。作为上海民进参政议政的中坚力量,姜永坤凭借自己长期在政府研究部门积累的大量经验和理论功底,屡屡在民进中央、上海民进的议政会议、课题调研中提出真知灼见,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然而大家恐怕很难想象,这位连续4年被评为民进上海市委反映社情民意先进个人的参政议政真能手,30年前不过是南昌钢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1954年出生于上海岳阳路一户普通人家的姜永坤,自幼爱好读书。家中排行老五的他,哥哥、姐姐学校里新发了教材,他必定早早抢来先翻个遍;好不容易攒了点零花钱,立刻贡献给邮局,小学四年级就已是《世界知识》的铁杆“粉丝”;若是从同学、家人那得了几本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小说、“禁书”,那更是半夜也要趴在被窝里,不看到最后一页不罢休了。在书海中见识到的那个精彩纷呈、又充满未知的世界,在童年的姜永坤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文革”的浪潮席卷而来,16岁的姜永坤在最是求知若渴的年纪,告别了学校、家人,来到了江西建设兵团。短短一年后,兵团领导眼里这位上海来的 “文绉绉”、不太像个“兵团人”的小青年,又被发配到了南昌钢厂。姜永坤自此开始了6年多的钢厂工人生活。不过,环境的改变从未影响姜永坤对知识的热爱。每天歇工后,工友们往往嗑着瓜子闲聊天,姜永坤就静静坐在一旁,捧着他所能搜集到的任何书籍一字一句的细读。鲁迅全集、马恩全集早被翻烂,连康德那艰难晦涩的哲学书,姜永坤都一字不漏的看了下来。懂不懂是其次,光是感受文字在一个个墨格间行走,都能让姜永坤足够快乐。 

  1972年,尼克松应毛主席邀请访华。这件事不仅在政治上震动了全球,也为姜永坤这吹开了一扇探索外界的新窗户。上海广播电台随即发行了一套英语教材,姜永坤立即请家人购来,自己守着半导体,边听边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再请教下厂里老一代懂些英语的技术工人。就这样,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时,姜永坤除了语文、数学、政治等必考科目,自行加试的英语也高分上线,一举进入南昌大学英语系。大学校园里更加开放的氛围,也使姜永坤确认了自己对社会经济学科的浓厚兴趣。当他在1986年以120人中的第4名的优异成绩,放弃复旦大学调剂国际新闻系录取,转投南开大学国际金融系杨静年教授门下,继续研究生深造时,他已经将《资本论》来回通读了三遍,但凡市面上能买到的经济类学科教材皆了熟于心。

  1988年,姜永坤进入上海市政府研究中心外经处,正式成为了中心第一位大学研究生学历的工作人员。在改革开放刚起步的当年,姜永坤每周必定陪同部门领导拜访一家在沪外资企业,听取他们对上海商务、政策环境的意见。一连四、五年走访下来,姜永坤笔下形成了200多份《外商反映》,简报一事一议,不过两三百字,却真实、详细、完整地记录下了上海外资的发展足迹,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姜永坤参与并执笔的《上海怎样利用外资》,成为了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批示的第一份调研报告,报告上“可供有关部门参考”的朱镕基手迹,姜永坤至今记忆犹新。

  姜永坤的眼光是前瞻的。早在上海制定“九五”计划时,姜永坤就敏锐的意识到上海绝佳的区位优势,建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船舶自主产业。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华建敏极为重视这份建议,还特地召集了上海各相关部门、企业的负责同志召开会议,一一征求意见、商讨具体方案。作为参会人员中的“小八腊子”,姜永坤虽未多做发言,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市领导振兴上海的用心和恳切,领悟到了这份工作所意味的使命。随后的十余年间,姜永坤先后在发展研究中心外经处、改革处、开放处不同岗位任职,接触、交往着方方面面的人士,促使着他的视野愈加开阔,思考更为深入。2005年《吸收外资也要讲质量》提出我国要抢占国际分工有利层次和地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重化工业现代化发展;2006年《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运行的思考》详解了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出现的高储蓄、高投资、加工制造业高增长、高出口、高外汇储备和低收人增长率、低消费率“五高两低”现象 ;2007年《寻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阐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21世纪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革命”,除了硬约束“节能减排”,其根本要求是把经济增长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2008年《以“三农”现代化带动内需增长》建言适时将农业 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主导产业,以推进“三农”现代化作为主导战略,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刺激更多消费 避免单向工业化进程造成结构失衡;2009年《 世界经济运行在低速增长期》预测了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为克服自身运行失衡矛盾的一次大调整, 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的波状运行低速增长时期真正全面的复苏需要科学技术有革命性的突破 ;2010年《全球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与启示》则揭示了全球发展面临的经济、生态、社会心理三重压力及其影响……这些文章分别刊登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诸多重量级报刊、杂志,并被中共新闻网、人民网等各家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如果说经济类、宏观上的研究本就是姜永坤的强项,对残疾人就业保障、流动摊贩管理、胶州路火灾后城市运营安全教育、援疆援藏前方指挥机构设立、 中低层喇嘛的医疗保健对美强公共外交等各种层面的建言献策,则完全来源于姜永坤对身边人、身边事始终如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一次,姜永坤在调研上海福利工厂时,发现厂里的聋哑人,哪怕收入微薄、顿顿咸菜馒头,只要有班可上、有工可做,脸上就洋溢出自信、满足的笑容。这笑容深深打动着姜永坤,让他领悟到比起身体失去健康,更不幸的一个人是失去尊严和社会的归属。在之后的调研报告中,姜永坤大力呼吁社会关心残疾人士不能仅止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应多方面、多形式的关怀、保障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机会让他们实践自我人生价值。又如2010年世博会试运营时,姜永坤原意只是游览一番,却发现园区地面材质不易透水、游客遮阳休息处欠缺等问题,随即向民进市委报送了社情民意信息,提出了雨天世博会设人管理易积水处、利用园区步道下方安放休闲座椅等一些实用建议,上海市副市长杨雄、沈晓明立即作出批示落实,惠及之后数千万世博游客。

  2009年,姜永坤再度意识到,在当前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背景下,上海在“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过程中,面临新环境、新挑战,急需要全球高层级、高水平的智力资源为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助力。他提出建设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的理念,并在市领导大力支持下着手筹建。2011年1月12日,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正式揭牌。作为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知名国际智库共同组成的决策咨询交流平台,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 凝聚一批内知中国、外知世界 ”、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知名专家参与上海市的决策咨询。 如今,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已成功举办两届“上海智慧论坛”,围绕国资改革、城市保障体系、住房建设体系、医疗体系以及上海国际化等问题 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活动经费全为理事单位均摊,不用政府“买单”。面对各家理事单位苛刻的工作要求,作为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秘书长的姜永坤,以自身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透明、高效的工作水准,赢得了所有理事单位的一致认可和高度信任。

  “其实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都是工作中的分内事。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多少有点英雄主义,位卑不敢忘忧国吧。”姜永坤玩笑道。

  “位卑”或许有些自谦,时时“不敢忘忧国”确是诚如所言。人人皆不“忘忧国”,国之兴盛必可待。时时“不敢忘忧国”,并以实际行动为国为民谋福祉,则应当是每一位党派人不变的操守与情怀。

(责任编辑:张润天)

作者:康琳     责任编辑:lixiao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