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部 耕耘科教 立德立人
——记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何林教授
十一大代表风采系列之十
何林,男,汉族,1965年9月生,四川盐亭人。民进贵州省委常委、工学博士、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现任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贵州省科协常委、贵州省第十届政协委员、中国刀协切削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贵州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
育人为本 成效卓著
二十余载的一线教育工作让何林教授深刻意识到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向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2008年,何林由贵州大学科技处调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抓住如何育好人这一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考察与调研,集思广益,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质量工程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抓手,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工作思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提升计划”。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在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五个国家“质量工程”项目,他本人亲自主持国家级教学团队项目建设。他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他勇于探索,学院率先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制作中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基金,开设创新指导课程,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培养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他鼓励支持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积极开展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竞赛。近三年,学生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及授权数,学生获SRT项目数,创新实验项目数,学生获得全国性科技竞赛奖励人数大幅提升,《人民网》就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及经验作了相关报道。
推动跨越 硕果累累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根本,学科发展决定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何林教授意识到地处“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贵州大学,现有的科研条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等与发达地域高水平大学相比存在不小差距。他深切体会到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及优秀的科研团队。在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大背景下,他提出学院“创新团队能力提升计划”、“科技交流与合作水平提升计划”、“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三大提升计划,以全面推动学科建设跨越发展。为落实提升计划,他提出“请进来,走出去,立足自身培养,引进、引智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学院先后选派了二十多位优秀青年教师进国内外一流高校进修,支持二十多位老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与美国内华达大学、法国中央里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了三十余位院士、知名学者担任学科客座教授和学科发展顾问。他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三年间机械学科引进十余名博士、博士后到校工作。2009年依托林泉电机厂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工大共建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获得了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数个具有区域优势的科研团队。为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及水平,他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学院先后与新科詹阳重工有限公司、首钢贵阳特殊钢材有限责任公司、高峰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56个规模以上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有数十项成果得以应用,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他积极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号召,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鼓励教授、博士积极参加“贵州省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及“科技特派员活动”,先后有30余名教授、博士进驻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仅2009年,学院教师主持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达9项。近三年与企业联合开展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等重点项目达85项。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与企业科研合作、产品联合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移、成果孵化,形成了多位一体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局面。在实施“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过程中,他与班子成员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搭建科学研究平台,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申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学院紧密与教育部现代制造重点实验室、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系,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依托这些平台,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重点合作计划、贵州省重大专项、贵州省重点攻关等项目,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学科特色进一步凝练,学术团队得到较高认同,科学研究水平得到提升。
何林教授他本人紧密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潜心治学,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级教学团队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纵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出版专著2部,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次,获省级荣誉3次,多项成果得到应用与转化,为国家、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践行“同心” 作为不凡
“同心”思想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的最新发展,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何林教授认真学习贯彻 “同心”思想,全力助推学校发展,努力推动学院“十二五”规划实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尽职尽责。作为党派成员,必须坚定信念,自觉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作为党派干部,必须搞好本职工作,主动加强与中共的联系和沟通,严格要求,规范好自己行为,树立好党派形象,起好带头作用;作为政协委员,必须时刻有公心、平常心、责任心,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积极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如何搞好参政议政,他深有体会:参政议政应该围绕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帮好忙,不添乱;要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群众的信任,为老百姓说实话、办实事,排忧解难;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调查研究对高质量提案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政协提案是参政议政的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自200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以来,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参加民进省委和地方部门组织讨论和调研工作会议,积极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贵州大学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先后反映了十余条社情民意,一些意见和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他所撰写的《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全面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文得到省领导的肯定;他提出的“关于加快提升我省茶叶加工技术及装备水平的建议”等三个提案被列为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督办提案;《关于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建议》提案被列为贵州省省长督办提案。他还代表党派省委积极参加贵州省政协组织的党派联组与省主要领导的对话会,先后就贵州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职业教育的发展、工业强省有关议题开展交流汇报。他的参政议政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对推动贵州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何林教授执教二十余载,他把所有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贵州的这片土地。他 有着对执鞭任教的深深热爱,有着对育人理念的孜孜探索,有着对教育事业 的无怨奉献,有着对贵州发展的勇于担当,有着对社会责任 的大义承担,为贵州高等教育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