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呕心沥血耕耘于新疆多元音乐文化沃土

——记民进会员、新疆民族音乐艺术家段蔷

发布时间:2012-10-31  来源:民进新疆区委会

放大

缩小

  龙年伊始,大雪纷飞的某日,78岁高龄的新疆艺术研究 研究员段蔷先生,乘坐近一小时的公交车,赶到民进新疆区委会机关提交了一个建议:《关于建立“新疆民族乐器陈列馆”的建议》,经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后,被民进新疆区委会作为正式提案报自治区政协立案办理。

  赤诚报国心源于文化自觉

  段蔷调查研究发现,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且末和吐鲁番相继出土了古乐器“竖箜篌”,经碘和碳检测,前者是3400年前春秋战国、后者是1700年前魏晋时代的器物。按“竖箜篌”源出於埃及之美索不达米亚,今天新疆民间仍流传源於非洲、欧洲、南亚、西亚两河流域、波斯、阿拉伯地域的数百样乐器,融汇积淀着世界上最多的乐器种类及其形制和造型,对新疆境内流传乐器种类形制的,不仅仅是中国新疆,而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半个世纪以来,这些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融汇积淀,如龟兹艾捷克(龟兹胡琴)、龟兹羌(龟兹扬琴)、叶尔先羌皮皮(莎车毕栗)、和田塞塔尔、喀什噶尔库希阿瓦孜、塔拉克齐萨朗济、鲁巴卜等均已失传,帕米尔秋吾尔(柯尔克孜牧管)、楚吾尔(图瓦四孔直吹)、奥尔会非恰克(锡伯双芦管)、卡尔奈衣(铜管)、苏尔乃衣(塔吉克竖管)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着。

  建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以《中国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中所收录的258件乐器为基础,进行(古旧乐器)收购、(失传乐器)复制,进而建立一个“新疆民族乐器陈列馆”。这一陈列馆,除了它的展出功能外,更应该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疆音乐(乐器)文化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宽阔平台。“新疆民族乐器陈列馆”的建立,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唯一,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由国家立项,投资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展馆。一是建立乐器陈列展览厅,用以:1.古乐《伊州大曲》; 巫乐《皮尔魂》;原生态舞乐《多朗巴亚完》;各地各族著名传统器乐、声乐和当代高雅作品的演出。2.进行国际、国内音乐和音乐文化交流、学术研讨。 3.音乐沙龙。4.文化休闲茶座。5.中小型会议及民间社团活动承办。二是建立乐器修制作访(以手功为主机械辅助)和琴材处理间。用以:1.馆展乐器与外送乐器的养护维修。2. 近期失传乐器(龟兹胡琴、扬琴,塞塔尔等)的恢复。 3.古代乐器(吐鲁番竖箜篌、丹丹吾里克三弦琵琶、毕栗等)的研制(应用于《伊州大曲》的演奏)。 4.高端精品艾捷克系列化品牌化生产。5.承接区内各地区各民族各类乐器的改革规范化系列化的设计与生产。

  身陷囹圄潜心攻读波斯文阿拉伯文

  1958年,风华正茂的段蔷一心扑在对新疆 民族乐器的挖掘工作上,“右派”的帽子莫名其妙地扣到了他的头上,一夜之间,他从一个音乐天才变成了劳改犯。

  他背着一大木箱书籍跨进了巴楚县劳教农场。一箱子书被监狱 收了。心爱的书没有了,做学问的梦想破灭了,段蔷还能做什么?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斗争,他的人身自由被剥夺了,他不能再去和那些民间艺人聊天了,他的美好前程就要被这高墙埋葬了,决心以汗水来洗刷自己的清白。淘厕所、背砖、种地、脱土块、挖渠、做木工,他样样干得十分卖力,他想着能早点出去,继续他的音乐事业。可是,卖苦力的付出并没有换来他的自由非人的批斗折磨,使 段蔷两瓶汽油泼在自己身上,想以死了却一生。在熊熊大火中,他被救了,经过植皮等手术后,段蔷重新回到了监狱。

  他的手臂神经被绑残了,他不能再拉心爱的小提琴了,就在段蔷绝望的时候,一位维吾尔族学者狱友开导他说:“学点东西吧,知识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

  这位狱友说:“我自己就是在波斯文、阿拉伯文书中认识孔子和老子的。”

  这句话让段蔷的心里一亮,从此,他拜他为师,刻苦攻读波斯文和阿拉伯文。

  1979年春天,四十五岁段蔷终于 摘掉了错划二十一年的右派帽子。

  1985年,段蔷受新疆艺术研究所委托,承担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新疆卷》和《中国曲艺志·新疆卷》两部书的编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又学习哈萨克语。在担任主编的过程中,段蔷并没有满足于对以往搜集资料的整理,再忙,他都会抽出大量时间亲自去南北疆的各个县市,甚至乡村,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编撰内容翔实、考证严密、文字扎实的集学术、史料、文献为一体的新疆特有的 辞书。为此,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新疆的每一个角落,他查遍了上千种历史文献记载。

  段蔷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了两部辞书,为新疆 保存曲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不可估量的财富。

  呕心沥血耕耘于多元音乐文化沃土

  段蔷说,新疆是多元音乐文化的一块沃土,在这块沃土上,他默默耕耘了半个多世纪。

  1940年秋天,风华正茂的段蔷随部队来到了遥远而陌生的新疆,从此,他成了新疆军区文工团的一名小提琴演奏员。1950年段蔷被部队派往麦盖提县学习刀郎舞和音乐,新疆丰富的少数民族乐器深深吸引着他,他沉醉其中。1953年,他从中央音乐学院结业后被分配到南疆文工团从事民族音乐研究,他毕其一生扎根于新疆音乐沃土,矢志不移追求音乐梦想,他的新疆音乐地理苦旅一走就是一生,他利用业余时间到民间搜集各种乐器的名称、用法、弹法,同时,他还给每一种乐器拍了照。

  他的专著《中国·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资料源于他的田野工作笔记,其主要内容有三。乐器、演奏、制作等的原始资料照片、图记。段蔷说,“《中国 ·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不是一本普通的乐器图志,这是自己从1950年开始,就深入全疆各地搜集新疆13个少数民族的110种乐器的制作工艺,其中,有很多种乐器早在1954年以后就逐渐失传了,即便是在民间也很难寻找到它们的踪迹。比如书中一种名为‘龟兹胡琴’的乐器,它起源于库车龟兹故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在库车一带还有人在使用它,但后来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袭和社会原因,逐渐不为人们所知,现在在库车一带已经没人知道这种琴了,更没有人会制作这种琴。”段蔷 毕生守望新疆民族乐器记忆,事迹被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录》等辞书。

  如今,段蔷已经是快80岁的人了,周围的朋友也劝他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可是,一生热爱新疆民族音乐的段蔷说:“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努力让民族乐器活着,让美妙的民族音乐活着,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责任编辑:张润天)

作者:楠舟     责任编辑:zhangru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