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达“礼” 温文雅“慧”
十一大代表风采系列之二十四
张礼慧,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民进重庆市委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音协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争光贡献奖,重庆市环保形象大使,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重庆市十大杰出女性,重庆市十佳女文艺工作者,前重庆市歌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作为重庆师范大学重点引进的人才调入重庆师范大学,成为音乐学院首任院长,2009年评为国家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成为不可多得的双师型人才。先后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唱法评委,加拿大艺术家声乐大赛评委。
一、执着追求,艺坛竞秀芳华
兼容并包,探求歌唱表演艺术至高境界。张礼慧同志热爱歌唱事业,执着追求,不断锤炼自身表演技能和歌唱技艺。1990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后又于1992年、1995年再度赴该院深造,1998年到2001年赴美国科罗拉多歌剧中心,系统学习西方歌剧表演艺术,先后主演《斗篷》、《波西米亚人》、《奥菲欧与尤莉迪切》、《修女安吉里卡》和《图兰多特》等多部西洋歌剧名篇,尤其是在《蝴蝶夫人》中饰演的女主角“巧巧桑”令挑剔的外国专家和观众为之动容,被誉为是“集歌唱、表演、修养于一身的歌剧表演艺术家”。
中西合璧,探索美声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技巧。立足民族化、地域化特色,将西洋歌剧艺术与中华文化根脉相结合,尊重艺术规律,结合实际大胆突破,使声、情、身融为一体,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歌唱和表演风格。在歌剧舞台上,塑造了包容戏曲民歌唱腔的西洋风格歌剧《巫山神女》、含纳西洋美声唱法技巧的民族歌剧《江姐》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2003年在北京举办独唱音乐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题词“兼收中外望巅峰从无止境,并茂情深沁肺腑可遏行云”;声乐教育家石惟正专门撰写《她是艺术虔诚的使女》一文,充分肯定了她“精心的艺术表现和用声用情的功力”。
曾获得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二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第二届全国聂耳、冼星海作品声乐大赛铜奖、第七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金奖、美国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等10余项国内外声乐大赛奖项。
二、不辱使命,力推高雅艺术
张礼慧牢记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内陆地区高雅艺术发展之路。
借力借智,推动重庆高雅艺术事业进程。作为市文联副主席、市音协主席、重庆市歌剧院副院长,张礼慧同志始终将推进重庆内陆地区高雅艺术事业的发展进程作为首要责任。曾以个人名义邀请美国女中音歌唱家、歌剧导演朱迪斯 •奥尔博士、俄罗斯功勋演员澳莉嘎•贡纪娜、美籍华人范竞马,歌唱家王秉锐、田玉斌等 10余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来渝讲学,促进重庆与国际声乐理念接轨,为重庆整体声乐水平的提高迈出了重要一步。 创新艺术教育形式,努力普及高雅艺术。为了让重庆市民感受西方声乐艺术魅力。1999年率先在重庆举办了“讲座式独唱音乐会”,先后在党政机关、高校、部队、大型企业、三峡库区举办讲座达50场次,听众逾10万人。
三、勇于担当,弃“名”投身教育
从艺21年后的张礼慧,在艺术造诣和个人成就上,已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不少国内外歌剧院、艺术院团以优厚条件力邀加盟,但她都婉言谢绝,毅然决定转向艺术教育事业。她认为投身艺术教育事业就是自己艺术生命的升华和延续。著名歌剧评论家刘诗嵘说:“她看重的绝不仅仅是荣誉和物质待遇,她更看重的是如何能够有效的发挥所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艺报效祖国和家乡对她的培养”。2008年,重庆师范大学作为重点人才将其引进,担任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她迅速转变角色,明确办院思路和办学理念,2009年成功申报教育部中西部农村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和重庆市音乐师资培训基地;她把自身丰富的演出经验和院团管理经验同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出“两手抓四头”的人才培养新路。即一手在校内抓理论教学、抓多能一专;一手在校外抓院团实习(见习)基地,校企校地合作机制建设。 2009年,她冒着酷暑带领学院师生排练,首次迎战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在全国六十只队伍的高水平角逐中,合唱团获得第十二名的好成绩,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年,为了能在青歌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张礼慧放弃春节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带来亲手煮好的腊肉和香肠慰问排练学生,学生们含着眼泪说张院长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亲人,在她的亲自带领下,合唱团演唱水平不断提高,增强了全院师生的凝聚力,也大大提升了在市内外的影响力。
四、艺德兼修,真情回报于民
张礼慧同志心系群众,忠实践行“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要求,坚持为基层百姓“送真情、送大戏”。自1991年以来,先后在重庆40个区县为基层百姓演出2300余场次。带领歌剧《江姐》在三峡库区巡演,老百姓说“她把江姐演活了,我们甚至认为她就是江姐”;在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随市委、市政府慰问团大年三十赴事故现场慰问演出;她曾带病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顶着烈日奔赴重庆抗旱前线,创作和演唱了歌曲“我是你永远的新娘”;在汶川地震中,她向全市音乐工作者发出倡议,收集到上千首感人肺腑的音乐作品,并出版歌曲集《感动》,该歌曲集被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和重庆市图书馆收藏。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她曾提交各类提案、议案和建议上百个,受到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2003年,开县井喷事故发生后,她提出了“建立预警机制”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采纳;她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蜗居”问题,亲自来到“蜗居房”看望,并提出住房困难的严重社会问题。由此“蜗居”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为解决此问题,重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设公租房解决“蜗居”问题,由此带动了全国公租房建设的发展;她非常关心留守儿童问题,多次在提案中表达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她长期资助边远山区的贫苦学生,作为重庆市音协主席,为配合重庆市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的深入,坚决落实每年资助偏远山区二台钢琴的承诺,她多次组织演员并亲自率队深入边远山区为留守儿童演出,送出儿童歌曲集。她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她的成就和荣誉是人民给的,所以她回报社会是理所当然的。
她虽然获奖无数,可从未懈怠,每次都将获奖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当作激励自己向更高艺术天空攀登的动力。与此同时她不断深入推进声乐、表演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先后发表了《演江姐学江姐》、《眼泪——我在“巫山神女”中的感情写真》、《发现、醒悟、抉择、奉献——“巫山神女”女主角人物分析》、《感谢春天》等重要文章。
她虽然获奖无数,成绩斐然,但却深知艺无止境,始终把“艺高德更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为之奋斗,不断超越自己。她对重庆整体声乐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对艺术的追求和高尚的品德使她成为重庆音协历史上唯一的女主席。她是重庆人民的骄傲,是重庆文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青年们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