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梅寒竹冷话人生 刀情笔意写春秋

——简析珠海民进会员、书法刻字艺术家张宪梅的艺术道路

发布时间:2012-12-05  来源:民进珠海市委会办公室

放大

缩小

  祖籍广西合浦的张宪梅,一生独独爱梅。她的另一个名字张羡梅,同样有一个“梅”字。并非所有人的人生都与名字契合,但张宪梅却是一个特例。张宪梅爱“梅”,源自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增进的对书法和 刻字艺术的领悟。 1960年,张宪梅和所有她的同龄人一样,在一个倡导人多力量大的伟大时代降生了。回望自己的艺术道路,张宪梅由衷感谢她所生长的时代,因为当时小学生的课程里 每周有一节毛笔字课。是这个时代普普通通的一节毛笔字课培养了她对书法的爱好,并与之终身结下不解之缘。  

  也许是一种天赋,张宪梅一开始学书法就比一般的孩子好,而且进步快,兴趣大,一拿起笔就不想放下。所以经常得表扬。越表扬,她越爱写;越爱写,她便写得越好,得表扬越多。 从小学中时,张宪梅经常在学校各类书法 比赛中获奖,毕业后也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而被留在了母校工作。参加工作以后,张宪梅笔耕不缀。每天下班后,她都要在办公室临摹个多小时帖子。在一般人看来,一个帖子临摹一年半载也就差不多了,但她数十年都在不厌倦地反复临摹一个帖子。  

  1985年,张宪梅参加 合浦县举办的春联书法作品展,获得了一等奖。这个奖项在张宪梅的艺术人生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一是激发了她学习书法艺术的更大欲望,二是 引起了合浦县最有名望的书法老师对她的关注。正是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张宪梅 正式走上了书法艺术道路。她 初学晋唐名家,后以二王为范,渐渐在旁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反复临帖中找到了快乐, 她对书法的兴趣逐渐变成了对书法艺术的潜心追求。

  1985年,张宪梅报名参加了无锡首届书法艺专函授班, 开始系统学习书法知识,遍临各种名家碑帖,楷、行、草、隶、篆皆有涉猎。这次学习扩充了她的视野,提高了她的鉴赏水平和奋斗目标。在这以后,她的作品在“广西百花书法篆刻展”中再次获奖,她个人也于1992年分别在广西南宁、北海、合浦举办了个人书法刻字作品展。

  1990年,张宪梅从广西调入珠海市博物馆工作, 这是她步入书法刻艺术家行列的转捩点。因为工作的便利,使得她有机亲眼观赏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书画大师的原创真迹。在这期间,她又通过报考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函授大专班,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知识,并得到了欧阳中石、王世征、卜希阳、叶培贵等更高层面的书法老师的悉心指教。  

  在书法艺术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是张宪梅这个阶段最大的收获,而她的作品也随着她眼界的开阔、理论修养的提高和书法技法日臻成熟逐渐形成娟丽俊秀、刚柔相济、潇洒清逸的风格。 作品多次入省及全国展览,成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 

  在苦心钻研书法数年后,张宪梅又对现代刻字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对不同作品的鉴赏中,她发现,现代刻字艺术不同于古代的刻碑刻匾的传统刻字,它是书家书写后的再度创造,可以说是融书法、刀刻、色彩、装璜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张宪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刻字作品的创作非常注重刻字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由于她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起点高,博采众长,而且对每件作品都反复揣摩,又敢于创新,所以很快便有所成就。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以及国际大展并获奖,并先后在珠海、中山、北海举办个展,还出版有《张宪梅书法刻字作品集》。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张宪梅刻字作品中的精典力作。张宪梅喜欢这句名言,她喜欢梅花凌寒独放 坚强高雅冰清玉洁的高贵气质和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从容秉性 ,并以此为座右铭。她将“梅”的品格贯穿于构思创作之中,选择“岁寒三友”中的竹作为载体,以竹子的肌理和韧性来表现梅的高洁气质。在这幅竹刻作品中,挺立于皑皑白雪之上的腊梅,傲视严寒,绽苞吐蕊,十分动人。张宪梅个人的涵养、气质、情韵、格调交融渗透在 作品里,无论在书法、刀法,还是在创意、 选型方面,都陶然天趣,抒情自如。 

  《沁园春•雪》是一幅巨大的板刻作品,在张宪梅2011年的个人刻字艺术作品展中引起了极大反响。毛主席写这首词的背景和这首词所表达的意境,以及毛主席本人,都是阳刚的,伟岸的,张宪梅却能以一个女子之身理解这种境界,将木板的自然底色稍作处理,采用阴刻刀法,爽利劲健地将原作娴熟流畅地进行创作,雄伟壮美,气势磅礴,更辅之以浅石绿为文字着色, 行草书风,清新悦目,质朴浑厚,仿佛凝固的音乐。

  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一份恬静,在寂寞的创作过程中陶醉于充满诗意的想象中,在梅寒竹冷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已经成了张宪梅的生命常态。张宪梅的人生选择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然,没有经历什么大起大落,而是十分流畅。她的内心始终温暖而柔软。 梅、竹、雪,这些看似冷冰冰东西,在的手里都能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这样无比崇高的意境。 当然,这种升华,是张宪梅对人生感悟升华的再现。

  已过天命之年的张宪梅,如今开始对老庄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并执意用她所擅长的语言表达对老庄的理解。这一切都意味着张宪梅的艺术春天才刚刚到来。因为,艺术家的人生大都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升华的过程,张宪梅的艺术人生当然也不会例外。伴随着她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日益深邃,相信她的艺术道路也越会走越宽阔,其艺术创作也将由此开始进入巅峰状态。可以预见,张宪梅这朵艺术奇葩还会开得更加灿烂。

(责任编辑:张润天)

作者:杨秀丽     责任编辑:zhangru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