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路标,永远是指向前方的

——记全国十一届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委员、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

发布时间:2013-01-30  来源:民进陕西省委会

放大

缩小

alt

  黄藤,男,1958年5月出生,陕西长安人。博士。1996年加入民进。1980参加工作,在西安市82中学任团委书记,数学教师;1985在西安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任研究人员;1992年创办西安外事学院,现任董事长、院长,民进中央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全国人大代表。

  他具有改革家的目光,懂得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只有在前人的路上,开拓新路,披肝沥胆,披荆斩棘,方能登上领略无限风光的险峰,为志存高远的人们,提供成就一番大业的舞台;他具有外交家的韬略,明了身处一个发展的空间里,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容应对挑战出现,沉着处理危机发生,平衡化解矛盾双方,进退有度,合作制衡乃是共存的必要条件;他具有资本家的精明,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长远的战略运筹,精准的目标定位,高效的市场运营是实现为国家、为企业创造财富的通途;他具有慈善家的爱心,崇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创造财富散尽财富,一个杰出的企业家,更是一个完美的慈善家,回报社会,惠泽民生,方能实现企业与自身的最大价值,这是人生真谛所在。

  一个教育家,要有经世济民的高尚品质。一个企业家,要有超轶绝尘的崇高精神。在雄浑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在厚重悠长的万丈黄土塬,有这样一位浸润着秦腔风骨的关中汉子,将这一品质与精神极大地融合并释放,在中国的西部“缔造了民办教育传奇”。

  他就是黄藤——民进中央委员、全国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的创办者、董事长。    

  铁肩担道义 举学为民生

  上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资源尤其是大学十分紧张,每年有近200万高中毕业生被拒之高校门外。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教育观念和体制上的一些禁锢被打破,民间和社会兴办教育受到鼓励。

  当时针指在1992年,一颗澎湃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黄藤辞去公职,在西安市的友谊路上开始了创业征程。自幼生成在一个农民世家,父辈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望,让他很早明晓教育的真谛:启蒙思想,打开人生。当时学校的生源,主要是落榜的高考生。这些青年学子在人生第一次战役遭遇挫折,势必在以后或多或少留下阴霾。重塑自我信心,挖掘本有潜能,掌握真才实学,这自然成为了黄藤最初的办学宗旨与主攻方向。

  起步后,发挥民办教育机制灵活优势,针对社会急需大量的外事人才,最先开设了外语、文秘、导游等专业,专门聘请实战经验的人员来授课。“学以致用”带来丰硕之果,这个刚入道的小字辈在业界先声夺人。

  初战告捷,黄藤和团队并不敢有一丝的松弛。喜悦的后面,更有艰巨挑战在等待。学科专业的布局,师资力量的储备,专升本科的突破,这些影响因素都将关系到西安外事学院能否步入正轨。

  曾有一段时期,黄藤被资金压得喘不过气。创业当时拿出了多年积蓄,后来又将亲朋借款也投了进去,受到法规政策制约,不能有更多途径筹资,运营的资金链多次面临断裂。

  坚守就是向心中的目标一步步接近。“每逢遭遇打击和挫折,我都告诫自己要挺住。效仿愚公老人,每天挖山不止。以此把勇气再鼓起来。”黄藤回顾走过的路时说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创业步入第8年,西安外事学院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世纪曙光。在2000年它被教育部正式纳入国家统招高职院校序列。此后,乘势而上,又在2005年升格为本科层次普通高校,并在2010年建立工商管理及创业硕士培养平台。

  截至目前,西安外事学院已形成拥有校园面积2020亩,校舍建筑68.5万平方米,在校学生36000余名,教职工2200余人,设有设有商学院、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医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创业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国际护理学院、影视学院、艺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32个系(部),开设普通本专科专业50个,涵盖经、文、管、工、农、医、艺术7大学科门类,固定资产达15亿元的一所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本科普通高校,一所国内一流、国外知名的民办大学。

  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产业发展令人瞩目。据统计,20年中,这所学校累计培养各类各层次应用型人才16万余名,每年直接安排就业2千余人、间接安排就业3万余人,每年在校生的生活消费在当地超过1.5亿元。

  任重道远求索 多元集纳创新

  真正尊重并敬畏教育的价值,在于不断探寻教育本身的问题。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又如何能感受到教育真正的魅力以及带来的真正使命与挑战。

  黄藤做到了这一点。

  黄藤作为一名民办教育的实践者,不断把他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办学中,在西安外事学院的办学实践和实际教学中进行试验,并取得成功。他对民办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民办大学的规模与质量、民办大学的素质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等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先后出版《民办教育求索》、《中国民办教育引论》、《学校教育基本功能研究》、《中国民办教育思考与实践》等专著,主编《七方民办教育丛书》两卷(12部),发表论文多篇,初步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他在全国教育理论界率先提出“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育无国界”的现代教育发展理念。指出学校规模的大小不是评价一所学校存在价值和地位的唯一标准,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办学的效果评价一所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标准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无长幼”就是使受教育者彻底摆脱和打破学龄、身份、职业、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束缚,只要你拥有求学的欲望,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它使“活到老、学到老”这样一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在学校教育功能上,他创新性地提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部分张扬或者抑制人的自然天性,而不能创造天性”的教育理念。为了检验学校教育环境对人自然天性的张扬作用,黄藤在西安外事学院营造了多元并存、和谐发展、人性化管理、个性张扬的育人氛围,加强学生正向个性引导,既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使各种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2009年,国内第一家创业学院在西安外事学院挂牌成立,从不墨守成规的黄藤在全国高校率先打出改革牌,“培养一个人才,成就一个企业”的教育新理念,在业界和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更具前瞻的是,学院成立的“鱼化龙创业基金会”,将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真正契合在一起,“创业教育+创业帮助+风险投资”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不再纸上谈兵布阵,这个立体教育形式后被称为“西外模式”。 架构创业教育,与此前重磅推出的文化产业教育,与此后提速发展的国际合作教育,形成了这所学校改革的三大板块。而整体改革步伐的实施,为这所大学探索中国民办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了一个更大平台。

  西安外事学院成功办学经验和发展模式,被美国哈佛商学院以《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The Growth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China》(《西安外事学院:中国民办高校的成长》)为题列为教学案例。这是我国继海尔、联想等全球500强之后,第一个中国民办高校成功发展模式被哈佛商学院正式列为教学案例,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河。

  实施温暖工程,为国分忧解难

  黄藤始终把扶危济困,主动为政府排忧解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发生自然灾害,或是政府对影响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还是做好对在校贫困学生的帮扶,他总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不计个人得失,尽自己所能付出努力,体现了一位人民代表的崇高信念。

  在办学过程中,黄藤同志非常重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在他的倡导下,学校2001年成立了帮困助学委员会。由校董事会、工会和社会各界捐赠,构成帮困助学基金,用于解决特困学生的学习生活补助。学校平均每学年减免学费120万多元,每次约有600多名学生得到困难补助。同时,设立了“奖学金”,表彰奖励品学兼优和有突出创新成果的学生。黄藤同志说:“帮助一个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贫困家庭便多了一份希望,贫困地区脱贫便多了一个先锋,科教兴国就多了一份力量。”他担任陕西中华职教社主任以来,积极实施“温暖工程”。目前,温暖工程基地已发展到13个,扶助贫困生达4300多人。2001年,学校投资2000万元,免费招收陕南、陕北1200余名贫困学生来校学习,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温暖工程”。 

  1998年南方洪涝灾害期间,黄藤同志积极组织赈灾活动,向灾区捐赠衣物现金折合120万元;2002年陕南、陕北遭受到洪涝灾害,黄藤同志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捐物折合43万余元,董事会捐款50万元。2006年暑期,为维护社会稳定,他急政府所急,主动承担了安置1600余名蒙受非法办学者欺骗的学生的义务,为此,学校承受了1200余万元经济损失。2007年,为挽回国际影响,在黄藤同志的决策下,学校再次主动接收了一批吉尔吉斯斯坦的受骗学生。由于黄藤同志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政府分忧、为学生解难,多次受到省、市党委和政府的表彰,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了表彰他在公益事业中所做的突出贡献,陕西省授予黄藤同志“光彩事业奖章”。在他的影响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人事迹在西安外事学院不断的发生,“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深深的扎根到每一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里。

  2008年,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黄藤同志首先想到的依然是责任。在震后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为了统一思想和认识,他强调:我们虽然是一所学校,本身也是需要别人帮扶的社会公益事业,从捐款数量上无法和比尔·盖茨、李嘉诚这些大企业家相比,但是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相同的,在对灾区的捐助上,要尽我们所能。

  在黄藤同志的强调和倡导下,学校各级各部门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募捐活动,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黄藤同志在机关捐款仪式上带头捐款3,000元后,又匆匆赶到附属中学等单位参加捐款。在他的感召下,全校的责任意识得到再次强化,短短3天,全校师生捐款就达270,000元。

  黄藤同志还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通过各种途径,为呼吁全社会承担责任,帮助灾区重建而奔走。在北京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大会期间,他号召全国民办学校发扬爱心,积极向灾区捐款,并率先捐款100,000元;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通过省人大捐款100,000元帮助宝鸡市太白县桃川镇小学重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倡导教育自救,支持本省重灾区实施灾后学校重建,让孩子们尽早回到课堂,他通过陕西省教育厅向陕西汉中捐款100,000元;在陕西电视台组织的赈灾活动中,黄藤同志号召全校师生踊跃参与,并捐助15,000元;他还积极响应省委组织的“结对帮扶、传递爱心”活动,拿出100,000元,对汉中市勉县穆家院村实施一对一的帮扶。至此,在黄藤同志的带领和组织下,各项捐款总计已超过了50万元人民币。通过这些活动,也极大增强了学校师生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黄藤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一所民办学校,只有把自身的发展与党的期望、国家的需要、人民群众和学生家长的期待联系在一起,把自已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法治校,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戴。

  切实履行职责,为公为民建言献策

  黄藤曾先后当选西安市十二届人大代表,陕西省九届人大代表、常委,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委员。他以高度责任感和满腔爱国热情,关心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并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议案,切实履行了一位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2000年至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出台期间,黄藤同志多次出席了省人大、全国人大组织的调查、讨论活动。他从自己对民办教育的切身感受和国际、国内私立教育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意见。2003年,陕西省人大组织制定《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委托西安外事学院作为条例主要起草单位。黄藤同志亲自担任组长,从条例提纲的拟订到最终完成审议稿,全程参与,包括每次座谈讨论。为条例的最后出台,作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努力。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黄藤同志不仅关心民办教育,而且对整个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并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切实的意见和建议。他先后提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部分条款的议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部分条款的议案,关于制定《职业、技能、职称等资格国家考试科目设立条例》的建议,关于《政府应设立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物价风险预备金并建立长效应急补贴机制》的建议,关于建设国家级示范性民办高校工程的建议,关于教育部将陕西省列入全国民办高等教育试点省的建议,政府应设立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物价风险预备金并建立长效应急补贴机制的建议,关于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中符合“两免一补”条件的学生纳入政策资助范围的建议,关于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独立院校发展等建议30多项,涉及到教育、经济、医疗、卫生、投资、信息网络等诸多方面。

  黄藤曾感喟已经活了三生,“为稻粱谋”和“远渡重洋”分别是他的前两生,现在是他为“理想”而活的一生。这个理想就是“必须有几所民办学校跻身于重点大学行列,民办教育才能真正站起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对黄藤而言,西安外事学院的腾飞,不止是学校自己的事,已经关乎到整个中国的民办教育。“作为中国民办教育的推动者,我们有义务为中国民办教育立魂!我希望西安外事学院能够开300年校庆”。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之路上,黄藤坚信:获得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最大认可,方是一个大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延续这一方向,一个没有“围墙”的中国大学正在打造中,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大学正在构建中。

  正如黄藤所言:我们为之而奋斗的是一项与人类共存亡的伟大事业。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我们的路标永远是指向前方的……

(责任编辑:张润天)

作者:孔颖     责任编辑:zhangru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