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记常德市民进会员梁颂成
梁颂成是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古代文学资深教授,现担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善卷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省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德市民进开创时期的老会员,梁教授曾任政协常德市第二、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委。他本职工作主要是担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古籍整理、湖湘文化等方面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多年的同事,在我眼里,梁教授至少有如下方面值得欣赏:
一、孜孜不倦、追求完美的教研精神
梁教授1973年参加教育工作,1977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先在常德师范学校工作12年,1994年调入当时的常德师专至今,从事教育工作将近40年,在高校工作了20年,是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作为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多年来坚持以身作则、忘我奋斗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并能将二者完美结合,成为年轻老师们学习与效仿的楷模。
梁教授不仅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是学生眼里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老师,而且一直以来潜心科研,学术成果颇丰。他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以及省级以上学术杂志的论文50多篇。尤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立足本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本省本市的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参考。
这些年来,梁教授独立完成或参与校注的“湖湘文化”系列著作主要有:《毛泽东的比喻艺术》、《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说》、《杨嗣昌诗文辑注》、《湖湘迁谪文学研究》、《清同治直隶澧州志校注》、《清同治安福县志校注》、《杨嗣昌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龙膺集》、《大沩山古密印寺志》、《九疑山志二种》、《陶汝鼐集》、《杨嗣昌集》(再版)、《清康熙安乡县志校注》、《明万历桃源县志校注》、《太阳山柳叶湖文化》、《德山善德文化》、《屈原与武陵文化》。
梁教授一心扑在工作上,教学科研双丰收。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民进会员、优秀市政协委员、优秀班主任、先进科研工作者。其中,1985、1986、1989、1990、1991、2006、2008、2009年共8次荣立三等功。
他所完成的那些著作,不仅为湖湘文化、常德地方文化读者所喜爱,也获得了广泛好评。其中《毛泽东的比喻艺术》,获得1999年度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社优秀图书奖,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湖湘迁谪文学研究》,获得2004年常德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评审二等奖;《杨嗣昌诗文辑注》,2002年获常德市第三届社科成果评审三等奖,获第六届“丁玲文学奖”二等奖;《杨嗣昌集》,获得2006年度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龙膺集》,2008年获常德市第五届社科成果评审一等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获得2008年度湖南省高校优秀教材奖。2012年,所承担的常德城市文化研究项目《太阳山柳叶湖文化》、《德山善德文化》、《屈原与武陵文化》获得常德市第六届社科评审一等奖;《太阳山柳叶湖文化》、《德山善德文化》获得湖南省第十一届社科评审应用成果转化三等奖。2012年,梁教授被授予十佳“常德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光荣称号,并受到表彰。
二、积极献言、忠诚履职的宏伟胆识
1986年,梁教授成为常德市最早的一批由民进会省委直接批准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93年,成为第二届市政协委员,直到2007年换届,梁教授担任市政协委员、常委共15年。作为一名民进会员、市政协委员、常委,他注意把参政议政的职责同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就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关注地方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并积极投入地方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梁教授一直以自己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而感到自豪。他经常积极参加市区地方历史文化遗迹、景点方面的考察,亲身感受常德历代先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所展示的惊人创造力。常德诗墙建设进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始了大型文化丛书《中国常德诗墙丛书》的编写,他为其中的《百代沧桑》、《兰芷风华》、《华夏新声》等分册撰稿200多篇共20多万字。这项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地方文史资料,涉及的领域广、人物多,这使他有机会全面掌握并深入了解了大量的地方文化信息,为进一步展开地方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起,梁教授先后为市方志办主持点校、注释了《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明万历桃源县志校注》、《清康熙安乡县志校注》,参与点校注释了《清同治直隶澧州志校注》、《清同治安福县志校注》等。同时,结合地方文化研究成果,在学校主持完成了院级课题“常德文化研究”,省级课题“湖湘迁谪文学研究”、“杨嗣昌旅游文学研究”,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项目“《杨嗣昌集》整理”,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龙膺集》整理”。为常德地方文化研究做出了成绩,使常德地方被埋没的古代著名作家杨嗣昌、龙膺等浮出世面,引起了文史界的高度注意。
梁教授总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立足政协这个平台,思考怎样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发挥积极作用。他在政协15年,每年提出的提案或建议案都有三至五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地方文化建设的。例如,他的《积极支持诗墙公园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城市脓疮—半截子工程亟待治理》等优秀提案,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回应。 2006年1月,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他邀约同组政协委员李达轩、雷志敏等委员,共同提出了“尽快实施对明万历《桃源县志》和清康熙《安乡县志》的抢救整理”的提案(第177号),引起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称这是“常德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关于旧志整理工作的提案”,“第177号提案对常德市地方志工作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地方志工作的关注,表达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内省。”(见常德市委党史办网站报道《 常德市第一份旧志整理提案产生》)。现在,这两种方志已经整理出版。
近年来,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的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地方文化,宣传善德文化,梁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科研,为常德市市委机关、常德市交通局交管大队、武警德山消防支队、鼎城区委中心学习组、常德市图书馆、鼎城区政府办、常德市二中、澧县国税局、临澧县委党校、常德市农科所、鼎城区检察院、柳叶湖桃花岛开发上水公司、常德市台办和文理学院“两岸学子牵手桃花源”活动,提供了《孔子和论语》《善德文化的发生与传承》《善德文化的法治文化传承》《地方文献的保护与整理》等大型文化讲座十多场,听众涉及各级干部、部队军人、教师学生、开发商人等等,受到一直欢迎。
2007年换届,已满三届的梁教授离开了政协,但他在政协期间提出的一些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方文化研究的提案,很多都已经被市委市政府采纳。接着,又被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领导小组聘为“建设文化名城专家评审组”成员,被常德市教育局聘为“学校文化建设顾问”,被常德市方志办聘为地方志评审委员会专家等等。2011年和2012年,梁教授还应湖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的邀请,两次参与湖南省省长徐守盛祭祀炎帝陵和舜帝陵的祭文起草定稿活动。梁教授还在继续为湖湘的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三、无私奉献、甘居幕后的美好情操
梁教授虽然早已年过半百,即将退居二线,但是他生性乐观,风趣儒雅,从不言老,也从不摆架子,晒资历。总是想无私帮助青年才俊,甚至为他们的成长甘居伯乐。在课余,他很乐意跟年轻教师交流科研与教学心得,积极主动地奉献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为我们提供科研信息与平台。
文史学院的青年教师们个个都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可贵的知识与美德,受益匪浅。年轻中文博士如李琳、李云安、禹建华、肖学周、李世进、罗运胜、朱卫等经常得到梁教授的真传,连我这个史学专业的普通老师也常常受教,从内心尊敬这位学长师兄。记得四月初,我在上课之余,跟他谈起常德宋教仁的研究,说到宋教仁的法治思想以及为宪政献身的精神是否影响和鼓舞了常德后来的学子,梁教授当即就告诉我常德民国时期其实涌现出了像谭肖崖、吴盛涵、戴修瓒、陈瑾昆、林伯渠等一批法学人才,宋教仁跟他们中的几位还有着共同的留学日本的经历 ,肯定能找出一些联系,还鼓励我从这个方面着手研究一定会有收获。为了让我有实践感受,梁教授还当即带领我们文史学院的几位专家前往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月亮山村四组参观陈瑾昆故居,了解太阳山下杨、陈氏家族的历史,他鼓励我这个市政协委员能够为家乡建设做贡献。打心眼里,我觉得梁教授是我们尊敬的专家学者。
最后,我想以一句四言诗赠与梁教授和同仁们:
莫道闲赋度春秋,振兴家乡志不休,潜心教研不言老,家乡建设显风流!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