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擎日月 一支粉笔写春秋
——记陕西省特级教师吕思萍
道北铁中原副校长吕思萍是国家恢复高考后应届生考入武功师范学校的,这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入师范院校不断进修学习的学子,恪守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学校校训,1981年开始立足三尺讲台,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透过她,我们或许能够真切热感到我国教育事业如何一步一步从困苦艰辛走向繁荣富强,统一战线成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积极投身于国家教育事业的。
一路历程
1963年3月,吕思萍出生在咸阳市武功县代甲乡的一个小乡村,自小聪颖好学,1979年高中毕业时年仅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功师范学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制度刚恢复,一切都还很艰难,77年全国参加高考570万人,才仅仅录取30万人,农村孩子当初的第一愿望就是只要考上,跳出了农门,已经是学校乃至乡村的佼佼者了,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概念中拥有本科和专科的毕业证都是一样的结果——成了“外头人”。
而对于她来说,两年的师范学习内容根本不能满足她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艰苦卓绝,孜孜以求,多年来的艰辛学习历程,锻造了她的品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才有她后来在教育战线上的精彩人生,也是她后来荣获所有赞誉的底肥。
参加工作以后,她不像别的师范生一样端着铁饭碗,享受教师“旱涝保收”的待遇,而是马不停蹄、一如既往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工作之余,她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学习教育基础理论,学习语文专业知识,1979年从上师范到1989年陕西师大中文系函授本科毕业,克服一切困难学完了大专和本科的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十年间,她付出的艰辛是难以言表的。
一份责任
吕思萍凭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深沉眷恋,自从18岁挑起这份重担,就有了这份责任。2005年5月,被任命为学校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这对她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新的考验,正如她所言:“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对管理工作实在是一窍不通,把我们这样一所大学校的教学担子放在我肩上,责任重大,我能否挑得动、挑得好真的是一个严峻考验。”她说:“学生的命运掌控在老师的手中。”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从不懈怠工作中的细枝末节,她曾经担任高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还附加带跨年级语文,如此大的备课量,作业量,她没有却步,起早贪黑、默默耕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一线中去,终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日子里,她心系学校,挂念学生,早早出院重上讲坛。
有了这份责任,她的每一节课,每一份教案,都要被别人付出多几倍的心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把相关活动诸如讲演、辩论、课本情景剧表演、诗歌朗诵、作文竞赛、语文创新学习大赛等等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知识大长。
她把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渗透到教学当中。学习《我与地坛》,她指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史铁生对生死问题的独到见解,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的悔恨之情,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反思一下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爱,学生林耕图这样讲:
“多少次,我和母亲恼羞成怒的顶撞,完全不顾及她的伤心;
多少次,我不理解父亲那怨气十足的眼神;
多少次,我对着父母一声声咆哮之后还要恨恨的‘砰’的一声关上房门,
但学习了《我与地坛》,听了吕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流泪了……。”
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后应该懂得: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要爱自己的父母。一个连自己、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如何爱祖国,爱别人。当然教书,说到底,都是在育人,一个连人都育不好的人,谈不上教书,仅从吕思萍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她对教师这个事业所持有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种情感
吕老师热爱学生,她以那份博大无私的爱时刻温暖着呵护着每一个颓废学生的心。2001届学生贺雯,是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爸爸长期在工地上,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与外界缺少沟通,她性格孤僻,成绩一落千丈。吕老师多次找她谈心,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经过近半学期的努力,贺雯终于走出了生活的阴影,向吕老师倾吐自己心中苦闷,全班同学鼎力相助,她走出逆境,很快融入浓浓的班级情谊当中。有了这份师生情感,贺雯终于开朗了、活泼了、学习成绩提高了,顺利考入大学。
老师从教,把好学生教好,是应该的,因为好学生本来各方面就非常优秀,而要把所谓的后进生、差生、问题学生教好,那才是“出水才见两腿泥。”学生孙健就属于一个问题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成绩差自不必说,经常上网打游戏,每次接受吕老师批评总是好话连篇,可是过后旧景又依然,属于那种“拉住叫爷,放开胡蹦”的头疼学生。吕老师没有放弃,而是费尽心血,走访家长,每日沟通,对他身上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闪光点赞口不绝,也对他的问题诚恳指出。经过鼓励鼓励再鼓励,终于把他从一个问题学生,头疼学生扭转成了一个兰州铁道学院的大学生。
孙健发自内心地这样说过:“我曾经那么差,吕老师从不嫌弃,我再不好好学习,辜负吕老师一片爱心,我还算个人吗?”带着这份情感,带着对吕老师的眷恋,他如愿以偿地步入大学的校门,步入人生辉煌的明天。
一分收获
一分收获,先有耕耘,吕思萍凭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使自己每一堂课都力求做到:教法灵活得当,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交流密切,课堂气氛和谐。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使她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得以不断提高,使她的教学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
她先后荣获市赛教一等奖、市企校教案展评一等奖,并连续三年荣获咸阳市和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199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语文优秀教师”。2000至2003年,她又先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荣获“中铁一局“集团名师”、中铁一局集团“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光荣称号。2003年被批准为陕西省“特级教师”,2004年被命名为中铁一局“名师楷模”并被录入中铁一局集团“技术专家库”。吕思萍同志的成功还表现在她的教学成绩一直在所在学校、市区名列前茅,学生伍赛曾荣获1998年陕西省高考理工类状元,学生郭强、杨阳、姬小荣等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工作单位也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作为统一战线成员,民进渭城基层组织负责人,她还能积极参加民进组织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联系,曾分别被民进省市组织评为优秀会员、模范会员、双学积极分子、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等。
一个理想
吕思萍有一个理想:倾心教育科研,努力使自己由一个教书匠成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她认为教育科研是实现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只满足于当好一名“教书匠”是不够的,必须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她曾长期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作为省、市、区语文学会会员,她一方面积极参加学会研究活动,积极承担分配的研究任务,同时在学校她积极带领全组同志开展有关课题研究任务、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学交流。几年来,她所在的语文组承担的国家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语文读写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局级课题《高三毕业班中等生推进研究》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有3篇论文发表;课件分获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
几年来,她自己已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谈树立教师威信及其重要性》、《我是怎样运用电教手段讲读“风景谈”的》、《小议“项链”中路瓦裁夫人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注重能力,坚持不懈》、《帮助学生迈好高中第一步》分别在局刊《教育研究》及“论文集”发表,《高中语文教法与学法探讨》、《文—图—文式教学法运用》等四篇论文分获省、市(企)、局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人是需要一个理想的,人也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人还需要有一种信念。有了这种境理想、精神和信念,才会迎难而上,也才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与失,而关心更多学生的欢乐与痛苦,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这就是信念,服务好每一个学生,这就是理想,无私,忘我,这就是精神。
透过吕思萍从教的点点滴滴,她的这种理想、这种信念、这种精神在三尺讲台上用多彩的粉笔已经涂写的满满当当。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