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情怀点亮“光明”人生
——记民进楚雄州委会常委董蕾
董蕾(前左2)带队到灾区抢险救灾
董蕾的心底有一腔火热的情怀在奔涌,这是走近董蕾时最强烈的感觉。董蕾是个充满智慧的男人,他 能够永葆一腔热忱,坚韧地挺拔于世,是因为他心里有足够的智慧。当董蕾身边的人感觉到他蕴藏于心的坚韧时,这种坚韧就染上了智慧的色泽。走进这色彩中,就会觉得生命是如此蓬勃和新鲜,如此优雅和骄傲,这种典雅是贫困,挫折乃至死亡都动摇不了的,因为它带着自己的一种质地。
牵动玉龙播甘霖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水在全世界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留有痕迹。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民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水,自古如此。没有水生命不复存在,万物难以生存。水,水,水!这个伴随董蕾走过18年的生命物质将董蕾的人生装点得绮丽多姿,演绎得波澜壮阔。
董蕾的生命注定与水和水利结缘。在董蕾的工作历程中,不知兴建了多少座各种类型的水库,当众多的水库在他的记忆中逐一淡去的时候,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水闸却异常清晰地闪现在他的脑海中,以淡然而隽永的力量坚韧地铭刻,让他挥之不去。
那是1980年他第一次带领农民工在楚雄市东华镇兴修的一座小水闸,它是为保证一座小型水库提蓄而建的拦河闸。当时,刚毕业于楚雄农校水利班的他被分配到楚雄市水利局水勘队,负责水利工程的测量设计和施工。生平第一次由自己负责修建一座小水闸,董蕾的心里兴奋极了,尽管自己带领的是一群丝毫不懂技术的农民工,但是,董蕾仍然充满了信心。从工程指挥到具体技术指导再到细小的操作工序,董蕾样样亲自动手做出示范,虽然坚守工地十分辛苦,但令他激越的是,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平日里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理论和实际有了结合的机会。经过这个工程后,他对水利工作有了一个立体而清晰的认识,这个工程也就以其特殊的韧度深深地铭刻在他水利建设的记忆中。
楚雄市的小型水库和闸坝建设最初是以农民投工自发兴修,政府给予补助的方式出现的,农民靠自己的想象力修筑水库和闸坝,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大量的水库坝塘病险现状严重,直接影响水库坝塘的安全和蓄水灌溉率,而当时的楚雄市又是个农业市和缺水市。水,水,水!缺水的现实如一个无法躲避的黑色幽灵,在楚雄市水利人的头顶萦绕。1983年,董蕾担任市水利局副局长,上任伊始,他带领几名技术人员深入到水利一线,对每一个病险工程展开规范设计除险加固工作。林深草密,沟壑纵横,辛苦自不必说,董蕾带领技术人员在农村和山区一住就是几个月,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饮几捧山泉水,乡村的多少水库里都渗透着董蕾的汗水,融入了董蕾的深情。整整五年时间,董蕾的热血和汗水都抛洒在了小水库小坝塘病险加固工作中。 5年的时间何其短暂,5年的时间又何其漫长,五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完善了那些带有病险的水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缺水地区的缺水问题,董蕾一颗高悬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然而,要彻底解决楚雄市农业灌溉问题,仅凭水库坝塘蓄水显然远远不够。董蕾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凭借对70年代万池喷灌的调查和长期水利工作经验,他认定用小水池建设浇灌旱地是解决山区水利灌溉的最佳选择,它适合山区水源量少的节水灌溉要求,适合农村包产到户后自建自管自用的体制。1989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山区小水池的建设当中,他从总体策划方案到带领一班人跑面看点报批到设计立项施工检查验收,下乡又一次成为董蕾生活中的平常事,一个月都回不了家是常有的事。1992年,楚雄市的小水池建设算是走上了正轨,从乡镇党委政府到农民都真正接受了它,1995年,楚雄市的小水池达到100000多个,小水池建设的成功经验得到省州的肯定,并在全省全州推广。
水是生命之源,天上下的,地上流的,无处不在,人蓄饮水是董蕾思考得最多的问题。面对山区人各自为阵以村(组)为单位开挖地下井水和寻找山间涧流解决饮水的单一方式,董蕾大胆地提出了变分散供水为集中供水的思路。一石惊起千层浪,董蕾的思路引起了人们的思考。集中供水不仅能够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还能保证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管理的正规化,延长了工程使用周期,使农村饮上安全卫生水。思路一旦得到认可,董蕾就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一个集镇一个片区地勘察研究方案并开始千方百计地争取资金,经过努力,到1998年,三街集镇、八角、树莒、新村、西舍路、吕合等六个乡镇先后实施了集中供水,中山集镇也引用此方案实现集中供水。几个乡镇从根本上解决了乡镇和农村的人蓄饮水。
1991年,楚雄龙川江肆虐,淹没城市,冲毁道路,320国道24小时中断,灾情引起省委领导高度重视,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和志祥亲临受灾现场察看并召开办公会议,指示楚雄市委市政府要治理好河道,保证滇西大动脉畅通。董蕾,又是董蕾被市委市人民政府派往河道治理的施工现场任常务副总指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大家都为董蕾捏着一把汗,而董蕾这个铮铮硬汉挺起自己的脊梁一个月不回家完成测量设计,在工地奋战7个月,硬是在洪水来临之前开挖和疏通了河道,架设了3座桥梁,顺利按期完成河道治理工程,保证了当年汛期河道畅通。
从修建小水库到小水库病险治理,从建设小水池到建设农村人蓄饮水工程再到河道治理,水伴随着董蕾走过18年的风风雨雨,18年里,董蕾以自己的一腔热忱和辛勤汗水,牵动玉龙播撒甘霖,润泽着一片片干涸的土地。
播撒光明进万家
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勇盗天火为人类带来光明,受到了人类的敬仰。自古以来,不同民族的人类演绎着一个共同的神话,那就是对光明生生不息的追求。1998年4月,董蕾升任市政协副主席后一个月,又调到楚雄市电力公司任经理,8月,任楚雄市“光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从此,董蕾的名字与电力紧紧连在一起。其实,与电结缘对董蕾来说由来已久,早在1991年,董蕾就是密者河一级电站的总指挥长。当时,为了解决山区缺电问题,政府实行山区自建自管自用政策,由于缺乏全面的技术指导和足够的投资支撑,山区小电站建设存在许多问题。一旦山洪爆发,电站就被冲毁或淹没,所有的投资毁于一旦。仅1986年,山区小电站就被冲毁16座,1989和1991年,山区两座较大的小电站先后被泥石流掩埋。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对山区小电站建设产生了怀疑。此时,熟知山区小电站建设情况的董蕾心里深知大电网一时不可能进山,小电站是解决山区用电的必然选择,而要让山区小电站生存下去就必须有一个成功的小电站建设案例再一次唤回人们对小水电站的信心。密者河一级电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建设的。作为总指挥长的董蕾从勘察规划到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亲自把关,尤其重视施工的质量监管,他请来四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傅监管,严把质量关,创造了优良工程。两年时间里,董蕾和同事们一起风餐露宿,坚守在施工现场,其间,他有一个任职的机会,可他深怕自己调动会影响电站建设而放弃了。两年后,密者河电站建成,光明播撒到山区千家万户。电站建设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山区电站的看法,也为后来的山区水电资源开发和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开创了崭新局面,改变了楚雄市山区小水电“水大不能发,水小发不出”的历史。
“光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水利局管理的水电公司和市电力公司合并后组建而成的,组建前共有在职职工134人。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后,董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健全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使公司沿着稳定规范的道路发展。于是,一场制订规章制度,学习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育人,用制度规范行为成为公司上下的共识,公司的管理开始向规范化正规化迈进。有了好的管理制度还得有一批得力的制度执行队伍,董蕾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引进人才为公司储备充足的各类人才和后备干部,董蕾和公司领导班子亲自到相关高校选拔招聘大学生,先后引进4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公司发展打牢人才基础。人才招聘进来后,又为他们搭建良好工作平台,使其在历练中得到提高;创造学习进修机会,使其知识得到较好提升,为公司新老交替打好基础。解决了人才问题后,董蕾又开始思考企业文化建设,他认为,企业发展要有后劲,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一个公司不仅要有健全的目标和制度,更要有长远规划和理想。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建设,以道德文化为基础的理念文化建设,以实现道德文化和理念文化而制定的制度文化建设都是企业健康发展和成功的重要因素。2000年,“光明”电力公司文化建设部正式成立,2001年更名为党勤工作部,2003年,公司被省电网公司评为政治思想工作优秀企业单位。公司先后被授予市级、州级、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于2005年和2006年先后通过省网、南网“五项达标”。
董蕾非常重视职工福利,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工作条件,公司先后建盖了92套100平米左右的职工住房,当职工们兴高采烈地搬进新居时,董蕾却还住在水利局70平米的老房屋内。
这是怎样的一种谦让,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当职工们走进董蕾家的老屋时,一种对董蕾发自心底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电力部门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光明送进千家万户。村村通电工程,一期农网改造工程,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城网中西部电网完善工程,一户一表改造,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工程一个接着一个,一时间,楚雄电力人如火如荼发展电力的精神犹如灿烂星空的天幕,那种激情,那种热烈,那种气势,那种壮观,那种感染人的力量,足以使人亢奋,足以使人热血沸腾!
决策者睿智的决策,科学的管理,情感的投入,表率的作用又是另一番别样的情景。与光明相辉映的电力精神似一尊丰碑崛起在楚雄大地。
2004年,公司改制,更名为楚雄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董蕾任总经理。2006年,公司改制,更名为楚雄市供电有限公司,董蕾任副总经理。公司不断向前发展,旧貌换新颜。35千伏线路从18公里发展到213公里,10千伏线路从110.4公里发展到2800多公里,抄收电表从7000块到11万块,解决了6万无电人口的通电。职工发展到500多人,供电量突破2亿,购售电净收入由1997年的407万、税收120多万发展到现在的购售电净收入3400多万,税收820多万。数字是枯燥的,春风不语自风流,董蕾的精彩人生又恰恰在这些数字中。当自己培养的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时,董蕾退到了副总助手的岗位上,在他的身上看不到闪现的光环,只看到无数的担当与责任。
2008年11月2日,楚雄市部分山区发生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1.02”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楚雄市20条10千伏电力线路受损停电,91个台变停运,97个村民小组共计3849户用户停电。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董蕾,又是董蕾,毅然决定带队出发前往楚雄市受灾最严重的西舍路乡抢险复电。作为电力抢险前线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西舍路前线指挥部指挥长的董蕾,在历时11天的抢险救灾中,始终和抢险队员们战斗在一起,身先士卒,果断指挥,5天徒步行走200余公里泥泞陡峭山路,出色地完成了电力抢险任务,使灾区群众在最短时间内看到了光明,创造了电力抢险奇迹。当历经灾难的群众又一次看到光明时,董蕾突然觉得自己的双脚开始剧烈地疼痛起来,使劲剥下沾粘在脚上湿漉漉的泥鞋泥袜,董蕾发现自己的脚上长满了血泡,血水混着泥水将他的脚浸泡得生疼生疼。看着那一盏盏在灾区黑夜里闪射明亮光彩的电灯,董蕾的心里变得踏实而舒坦。完成了电力抢修任务的他,又被市委安排在重灾区(大竹林)安置点参加灾民安置调整和灾区应急处置22天。2009年10月17日,《楚雄日报》“精彩彝州、杰出模范”栏目板以“洪灾中的电力排头兵”为题,报道了董蕾在“11.02”电力抢险中的先进事迹。
筑巢引得凤凰来
1998年3月到2008年2月,董蕾当选为楚雄市政协副主席。十年间,董蕾除了尽心尽力做好政协常规工作外,把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促进楚雄发展方面。董蕾心里清楚,要成功引进外商就必须从自己熟悉的水电系统入手,而要让外商到楚雄投资,就得让外商全面了解楚雄的水电现状,放心放胆地对现有资源进行开发。然而,楚雄市没有较为专业的水电资源开发资料,董蕾想,就让自己来做这件事情,填补这个空白,只要对开发楚雄的水电有利,自己就应该为此作出努力。
深谙楚雄市水电状况的董蕾,心里装着一本水电资源的明细帐,一旦坐下来仔细思考,只感觉条条江河在心中流淌,寸寸土地在脑中萦绕。拿起笔,他开始一点一滴地梳理楚雄市水电资源。
黄昏里,夜幕下,董蕾在记述着自己走过的山山水水和水电资源。办公室,灯光下,董蕾开始奋笔疾书,穷尽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经历积累,他编写出《楚雄市水电资源开发评价》,资料一编写出来,就引起了楚雄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当这本资料传至“滇能公司”时,专业的技术语言和楚雄市丰富的水电资源引起了“滇能公司”的强烈兴趣,经过周密考虑,“滇能公司”决定到楚雄市开发水电资源。
筑巢引得凤凰来。“滇能楚雄分公司”的成功引进,既是楚雄市各级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也融入了董蕾的心血和汗水,为此,楚雄市政府颁给董蕾个人4000元的奖金以资奖励。
关注民生,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撰写政协提案。董蕾在任政协副主席期间,一共提写个人提案15件,其中有3件获优秀提案奖。
“民进在我心中”
“民进在我心中”。这是董蕾身为民进会员对自我身份和民进组织的最好诠释。2001年,董蕾加入楚雄的民进组织,凭着对民进组织的敬仰和热爱,他真挚地把民进“以党为师,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宗旨作为自己的信仰。对于董蕾来说,选择民进就是选择了一种处世立言的方式,民进在他的心里似一抹用心灵营造的温暖,又似一盏明亮的灯塔,点亮了前行的航程。
2004年,董蕾担任民进楚雄市委会副主委。自担任楚雄民进副主委以来,他不仅带头撰写个人提案,还为民进每年政协会期间的集体提案工作寻找线索,整理资料,梳理思路,提出新建议。针对民进机关建设,他主动承担任务,在指导机关行政事务建设的同时,亲自撰写相关上报材料,在他任副主委期间,在民进的参政议政和机关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提高民进参政议政水平作出了努力,为建设民进服务型机关做出了表率。
2009年9月,楚雄民进成立州委会,董蕾胸怀大局,积极配合上级部门为楚雄民进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做了大量工作,体现了民进会员的高尚风范。
董蕾是个充满智慧的男人,董蕾是个善于思考的男人,董蕾是个勇于担当的男人,他 用满腔热忱与智慧点亮了自己的光明人生。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