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拯救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挑山工”

发布时间:2013-10-10  来源:民进广元市委会

放大

缩小

  8月19日下午3时许,广元民进会员、广元市麻柳刺绣有限公司董事长汤龙,站在曾家山清爽怡人的千年古麻柳树下。“投资麻柳刺绣和白花石刻,是一种担当。下步公司将开发曾家山古村落。”和汤龙交流,是感受一次创业之旅,也是一次思想碰撞盛宴。

人生“四连跳”再三寻思投资广元两“非遗”

  42岁的汤龙出生在巴蜀文化汇聚的“川西坝子”,蜀人乐观通达的地域特征,在他事业的跳跃中不时闪现。

  汤家四代行医,在当地小有名气。他从小就跟随祖父、父亲学习中医。“小时候看见父亲针灸,长长的银针扎进病人肉里,病人不疼反而很享受,那个时候就产生了兴趣!” 汤龙说,自己第一份职业属电子信息业,与中医“风马牛不相及”。 

  “当时有失落感没?”

  “失落感没有,对前途没考虑那么多,觉得和同事一起工作轻松快乐就好……”

  1996年,成都通讯业迅猛发展时,他把目光瞄准了市场潜力巨大的川北。

  “96年广元手机市场亟待开发,从筹资组建公司,到做到当时通讯市场极限,差不多7年时间。”汤龙说,当年他带的30多个学徒,如今已遍布四县三区,都靠通讯电子业成了老板有了自己的家。 

  2002年,一个来自天津塘沽保税区的投资信息,让汤龙又一次捕捉到大商机。

  “和96年的通讯业一样,全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当时正兴起,4S店没有权利经营进口汽车 ……”到2005年,国家对进口汽车政策进行调整,汤龙再次回到广元经营进出口贸易。在朝天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区招商引资部门推介下,他 再三寻思,投资了广元独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白花石刻”。

“新挑山工”投资“非遗”是不可割舍的缘

  “汤总,你的工厂好久开始生产嘛?我们都在等噢!”古麻柳树百步开外传来一中年妇女的声音。来者是当地刺绣十二传承人之一的胡永蓉。她是来“风情街”帮亲戚家修房的。

  胡永蓉听说乡里要组织麻柳刺绣专业合作社,通过汤龙的公司做出口,看到汤龙她就打听起麻柳刺绣工业项目何时投产。得知年底大汤麻柳刺绣项目将投产后,胡永蓉说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的姐妹。

  汤龙说,在2008年以前他就结缘了“麻柳刺绣”、“白花石刻”。受中医文化熏陶,他对民俗“非遗”文化情有独钟。虽然家里人以投资风险大为由极力劝阻他投资“非遗”,但终没有掰回他的“犟性子”。

  “‘非遗’的本质是什么?”

  汤龙说是农耕文明。用民进中央副主席冯骥才的观点来说“非遗”文化属母性文化,是中华文明的DN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的‘残片’,如何让这些文明‘残片’融入广元现代文明建设,是关键。” 

  背负着让广元“非遗”氤氲化生,喷薄不息的理想,2012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在民进他详细拜读和收集了冯骥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古村落保护性开放的观点,并运用于麻柳刺绣、白花石刻项目设计、建设……

  “再读冯骥才《挑山工》感觉完全不同!”望着远方的群山汤龙说。

从“非遗”到古村落让资本冲破商业的藩篱 

  了解完麻柳乡刺绣项目内容后,汤龙驾车来到市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门店。外圆内鱼“非遗”标志,在商业气氛浓郁的城区分外厚重。门店外墙上装饰着青石雕板画。画上雕刻着古代麻柳刺绣依存的村落文化生态:刺绣的绣女,栽种蚕桑的农人,挑水灌溉的农夫等。

  汤龙介绍,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规划看分为:工厂、古村落、门店展示。

  “开发古村落是核心!”汤龙说,古村落文化是“根性文化”,曾家山古村落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麻柳刺绣的根扎在农村。其次,曾家山古村落原本就是民间文化的“博物馆”,每一个古村落都是 广元一部活历史。村落中,人们创造了地方独有、不可取代的村落地域文化。

  对下步古村落开发,他选择了整旧如新、整旧如旧、整旧如初中的整旧如初。“‘非遗’开发重在传承保护,没有定式!”

  民进四川省委副主委、广元市委主委、广元市副市长赵爱武说,麻柳刺绣和 花石刻是广元地域非物质文化的代表,广元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建设“美丽广元 幸福家园”重要历史时期和“文旅兴市”的重要时刻,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有着深远的历史社会意义。

 

(责任编辑:张润天)

作者:邝庆林 王国琼     责任编辑:zhangru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