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远 燕子犹长吟
——忆《小燕子,穿花衣》的作者,黄石民进会员王路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小燕子>>,是词作者黄石民进会员王路(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作家、诗人、学者)1955年在黄石工作期间,有感于当时黄石秀美风光和如火如荼社会主义建设情景而作。儿歌<<小燕子>>于1956年在<<长江文艺>>六月号上发表,随后与曲作者王云阶合作将儿歌改编为电影<<护士日记>>主题歌,由著名演员王丹凤演唱。半个世纪以来,一首《小燕子》唱遍大江南北,唱到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小燕子》的歌声。“雨过花残香未消”。听到《小燕子》的歌声,人们就会马上想起王路老师。那通人性的小燕子就是王路老师的化身,《小燕子》的歌声就是他的声音在回响。
王路,1921年腊月生,河南确山人,1986年离休,享受副地级待遇。是黄石民进早期的骨干会员之一,2000年3月在家溘然而逝,享年80岁。生前曾任湖北师范学报编辑部责任编辑和历史系副教授是全国苏轼学术研究会会员、《周易》研究会会员。一生躬耕教育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路先生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也是不断奋斗、向往光明的一生。幼时即遭不幸,未出世时父亲因病亡故,跟随母亲与祖父一起生活。五岁时因祖父同情革命,他因此受牵入狱。上小学时已显露文艺天赋,并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战火纷飞的岁月完成中学学业。大学时,为报效祖国,弃文而学工科,投考西北空军机械学院,因身体原因,入学不久便辍学,后入河南大学医学院,也因病辍学,再转入鲁苏皖边区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先后当过教师、报刊副主编;后又投笔投身革命,进入前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先生创办的湖北革命大学深造,成为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和文艺骨干。毕业后,进入湖北大冶专署工作。因喜欢教育,又转入大冶师范教书。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在大冶师范、鄂城三江师范,鄂城一中、太和高中等地任教,并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文艺社团,下乡演出,宣传革命思想。难能可贵的是在教学之余,坚持文艺创作,写出了一批教育有影响的文艺作品。
上世纪50年代是创作的丰硕期。小说《刘大汉种瓜》发表在长江文艺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被改编成连环画册,广为流传;1956年创作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获得长江文艺最佳儿歌奖,后被电影《护士日记》作为主题曲,由著名作曲家王云阶先生谱曲,著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演唱。从此,《小燕子》唱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影响着数代人,至今依然传唱不衰。
王路先生象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未能逃脱那场历史的浩劫。反右时,因刚直不阿的品性,被错划为“右派”,自此,便厄运缠身,妻离子散,政治上也遭受压迫与歧视。“文革”浩劫中,再度遭受冲击,所著文稿被抄,被迫流放到偏远山区任教。但他自始至终,不为逆境所屈服,不为“批斗”所吓倒,依然胸怀坦荡,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爱国爱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横眉笑对莫须有,冷眼旁观底事无!
严冬过去,燕子春归。王路先生的错案也终得以平反、纠正。虽然此时他已韶华早去,但他却以百倍的精神,迎来了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1980年,正是湖北师院急需各类人才的时候,王路先生应学生的邀请,欣然来到湖北师院任教。先后任湖北师院学院报编辑、历史系教师。他辛勤耕耘,创作和科研硕果累累,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笔耕不已。这一时期,他以苏东坡和《周易》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未能报国惭书剑》——漫话苏轼的人生观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寓惠州思想管窥》、《浅谈苏轼的“骂”与“谑”》、《不要买椟还珠——前、后赤壁赋小议》、《秦始皇统一文字置疑》、《西周兴起的大事记之一—一浅释〈易经〉乾卦肴筮辞》、《〈需〉筮辞与古代兵法》等。部分作品被市社科联评为优秀论文奖。由于晚年眼疾复发,几近失明,对《周易》的很多研究无法进行,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与损失。
虽然不能进行科研研究,但王路先生没有因此而虚度时光,离休之后,一直坚持致力于中国的旧体诗词的写作与复兴。著有《弃拾集》,在诗词界影响较大,与四川都江堰《玉垒》主编陈道谟先生结为莫逆,多篇诗词被《词刊》杂志选发。他的业绩被辑入《文艺家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辞典》、《湖北专业技术界名人录》等权威性典藉。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