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凭一面鼓两片钢板唱响城市与乡野

——记民进会员牛崇光

发布时间:2014-03-21  来源:民进宿迁市委会

放大

缩小

  从艺30多年,牛崇光整理说唱了30多部长篇传统书目,足迹遍及苏、鲁、豫、皖四省

  ——长篇苏北大鼓书目《一门忠烈罗家将》待出版

  或许,一些农村的80后,还记得在集市上,大树林荫下,说书的艺人拉开架势,伴随着节奏分明的鼓点声就唱起来了,围听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拍手叫好声不断。

  或许,不少的城市长者在腰间别着一个说书器,随着艺人抑扬顿挫地说学逗唱,自己宛若身临其境,与绿林好汉草堂结义、歃血为盟,与草莽英杰侠义情长、揭竿而起……

  这是植根于民间土壤的说书艺术,昔日活跃乡村遍野、寻常巷陌,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如今大多已经进了城市的书园子里。牛崇光告诉记者,现在他专职在项王故里景区为市民说书,他的长篇书目非常多,能连续演出600场。他还告诉记者,由他整理的长篇苏北大鼓书目《一门忠烈罗家将》大概有80万字,现在已经成稿并打印成册了,接下来就希望能早日出版。

苏北大鼓三十载 说书声拍案惊奇

  今年51岁的牛崇光家住市湖滨新区晓店镇陆庄居委会,18岁开始学习苏北大鼓,是苏北有名的说书艺人之一。牛崇光说,走上说书生涯,这是一种缘分。

  孩提时代的牛崇光,家在农村,读到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辍学了。当时的农村,电视是种奢侈品,说书则是备受欢迎的大众娱乐项目。村里几乎夜夜上演、场场爆满,即便走上十几里路也要听一段书。耳濡目染中,牛崇光对说书日渐着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自己的师傅周维岚。牛崇光说,那个时候年轻,学东西特别快,别人需要摸索一年半载,他三五天就学会了,就连他的师傅也很吃惊。学艺七八天后,他便开始去乡下挨家挨户磨练。

  一次次磨练,一年年积淀,牛崇光的说书段子日渐丰富、说书技艺日臻成熟,名声也大了起来。

  从艺三十多年,他整理说唱了三十多部长篇传统书目,其中《火龙春秋》、《五梅七枪反唐传》、《罗湘豹征西》、《九侠戏罗忠》等二十余部,分别由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齐鲁音像出版社和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畅销全国各地,早被苏、鲁、豫、皖广大观众誉为大鼓状元。

  现在,他整理的长篇苏北大鼓书目《一门忠烈罗家将》有80万字,已打印成册,待出版。

拜师学艺规矩多 百般考验磨毅力

  现在的牛崇光,早已不是18岁学艺的少年,他现在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宿迁市文联委员,宿迁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宿城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曲艺队队长……

  回顾这三十多年的奋斗,牛崇光告诉记者,在学艺期间,师傅立下的规矩和所经受的历练是他这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磕头,在那个学口艺讲究辈分的年代,只要遇到比自己辈分长的,只要师傅师爹吩咐,他就必须磕头。至今为这些师傅们磕了多少头,他自己也数不过来了。

  有时候师傅为了考验牛崇光的耐心,即便给一些师叔们磕过几遍头了,还让他磕。其实牛崇光比谁都清楚,这是师傅在训练他,因为在说书场会遇到各种情况,他们作为艺人,必须要学会忍耐。同时,这也是在训练他的毅力,要是没有这种精神,肯定就会不耐烦。

  牛崇光说,除了磕头,晚上喝酒的时候,也有特别多的规矩和学问。“别看这小小的倒酒,里面也有很大的学问,倒多少酒、接什么样的话都有讲究。”牛崇光说,那时候师傅们都能喝一斤多,但是每次只让他买二两酒,喝完了再去打酒,循环往复,“这个时候听不听话,能不能吃苦,师傅全看在眼中。”

  “说书这碗饭也不是谁都能端得起的。”牛崇光告诉记者,一开始有一些人对自己质疑,甚至嫌弃,但是为了争一口气,他必须唱下去,而且要唱响苏北大地。

首次登台不怯场 三十年不曾败场

  他深知,要想生存,必须要有长篇书目,因此自己下决心苦学,先后向师爷胡居千和师太爷“上海四大名鼓”之一梁帮州学书。经过几年苦学,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己已能唱《无艳春秋》、《凌霄汉》、《五梅七枪反唐传》等长篇书目,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也突飞猛进。

  牛崇光说,一开始说书时,只学到两个小时的书目。练了许久,师傅和师爷才让他上台。记得第一次上台的时候,他一点儿也不紧张,那些词句和情节早已倒背如流。他不仅在语速上模仿师傅师爷,就连动作都在模仿,这样他心里就有底气、有自信。两个小时唱完后,由师爷接着唱。那时,他也不能休息,要听师爷唱下面的内容,努力观看、学习,把下面的戏慢慢学会。

  1983年前后,说书行业迎来了最红火的年代。年少执着的牛崇光靠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及出色的说书技艺,在乡下集市上连续说书200多场,场场内容不重复,而现如今,他已经可以600场不带重复的。至今他还记得,自己学的第一本书是《鸡宝山》,那也是他曾经最“拿手”的绝活。

  牛崇光回想起来说:“从来没有败过场子。”他还告诉记者:“比如说,今天三棵树逢集,别的艺人在,我也在,于是双方都开始说书,有的说30分钟后,就没有人听了,全都到我这边来听书了,有些人还到三棵树逢第二个集说书,但就算是再厉害的人,也很难再到第三个集。”

  牛崇光告诉记者,他的书目中悬念极强,行话叫“抓扣夺帽”紧。为了能留住听众,他特别擅长即兴创作,因长篇书目不能完全靠死记硬背,要靠自己即兴发挥,说白与唱篇都要靠自己脱口而出。

  在舞台上,他领悟到,一个说唱艺人必须要以表为主,以唱为辅,以说表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平平淡淡,深切道出人间真情。

一面鼓养活全家 到徐州专业录书

  这一路走来,他非常感谢说书这个行业,因为这让他们全家的生活质量提高,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没受一点儿委屈。

  “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开支全凭我这口艺。”牛崇光告诉记者,慢慢地随着自己的名气大了,说一场书的收入在60至100元不等,这样的收入在那时已经很不错了。

  “那时一到说书的时候,满场都是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000人。”说起往事,牛崇光神采飞扬。如今的牛崇光闲暇时总会把大鼓拿出来,自己说唱一段,没事的时候哼上几句,就会心情很愉悦。

  走街串巷、东奔西波,牛崇光把唱大鼓书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和艺术追求,足迹遍及苏、鲁、豫、皖四省。他既唱流传下来的名家名段,又自编曲目,完善唱法,丰富了大鼓书的形式和内容。深厚的唱工、精彩的演出让牛崇光成了当时老百姓非常喜爱的大鼓艺人。

  1992年可以说是他说书路上的转折点,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了徐州一家公司的专业录书员,那时候的收入更稳定,而且不低。那时由他演唱的《刘秀走南阳》、《云台中汉》、《走马春秋》、《战军山》等作品的磁带和光盘销售2000多万盒(碟),他的收入也从以前的一天百元千元,逐步增加。

  在徐州录书的时候,他经常为了寻求一本好书,骑自行车到安徽、山东等地拜访老艺人,“有些老艺人特别注重传承,要不是那苗子,他们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看家宝贝拿出来。”牛崇光说,说不完的兴衰成败,唱不完的家长里短。鼓点起时,说尽前朝兴亡事,钢板响处,唱透人间悲欢情。

  牛崇光在苏北大鼓的艺术舞台上取得了重大的成绩。200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表演《胖科长减肥》,荣获表演奖。2012年由他创作并亲自演唱的《垓下悲歌》,在江苏省第七届曲艺节中获表演奖、节目奖和创作奖三项大奖。2013年11月由他创作的《虞姬辞楚》,获江苏省曲艺界最高奖项“芦花奖”。

鼓琴曾连台说唱 艺术要一生坚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电影、卡拉OK、DVD、网络等新兴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精彩多样。他从一开始录磁带,到有声光盘、声影光盘,再到有专业人演绎,而他只是贡献声音。

  这些转变,也让牛崇光觉得他要为自己的未来闯一闯。那时在徐州也有些小插曲,他和我市其他两位行家一起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2004年,牛崇光的三仁音像正式成立,加上他们原有的名气,公司一直开得很红火。牛崇光告诉记者,这也要得益于自己以前的努力和名气,还有他们三人的分工,他们有大鼓,也有扬琴。琴鼓连台,他们一直信心满满。2009年之前,可以说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光盘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现在那些长者腰间别着说书器,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与曾经盛极一时的公司告别,2012年三人分道扬镳。

  近年来,牛崇光特别积极参加各级文化部门组织和举办的各种公益性演出活动;积极参加宿城区举办的“周末书场”演出;并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使苏北大鼓后继有人。

  “现在可以说是最美好的时代,可这门老行当怕是没有传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牛崇光有些辛酸和无奈。他曾收过两个徒弟,但后来都下海经商了。这也不怪他们,因为现在的大环境下,已经很少能有年轻人像他们一样,为梦想如此付出了。

  “若干年以后,当我们的后辈听着这些段子,知道宿迁以前还有说书这样的文艺创作,我便满足了。”牛崇光如是说。

  采访结束时,牛崇光告诉记者,只要有听众,有人爱听,他还会继续说书献艺,他会在项王故里景区等待着大家的光临。

作者: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