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张宗科:本土音乐的先行者

发布时间:2014-04-17  来源:民进四川省委会

放大

缩小

  张宗科,广安民进会员,国家二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理事、广安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广安市文联副主席、广安区文联副主席、广安区文化馆馆长、《广安歌声》报刊主编,广安市二、三、四届人大代表、市第四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广安区第四、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获广安市首届十佳“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从一个农家孩子到广安本土著名的作曲家,一路走来,张宗科已有近40件作品在中、省、市获奖,14件作品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制作成专辑在全国发行,更多的作品收入广州音像公司、成都音响公司、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多张公开发行的光盘中。不仅如此,他的艺术创作还涉及到舞蹈音乐,其代表作《桔子熟了》、《当兵的哥哥回村来》、《丰收情》、《花之韵》、少儿舞蹈《党的孩子》等先后在中、省、市、区大型文艺演出中获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张宗科的音乐才华来自于他长期以来对音乐艺术的深切爱恋和执著追求。

  1964年,张宗科出生在广安县观塘镇双碑村的张家院子,他从小就喜欢音乐。七岁时,他已经学会了演唱《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很多戏曲片段。八岁时,他拥有了第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一把花五角钱买来的口琴,利用它,很快学吹会了《东方红》,成为同学们眼里的“小天才”。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不但学会了吹笛子、吹口琴、拉二胡,还学会了识简谱。

  1982年张宗科考入广安县师范学校。9月8日报到那天,刚跨进广师校大门,校园里就传来了多种美妙的乐器声,他的心跳骤然加速,他的心仿佛伴着这里的每一个音符舞蹈。选修音乐后,在音乐老师的指点下,他开始系统地学习乐理;在乐器方面,他从学习弹风琴、拉二胡、小提琴开始,到后来主攻小提琴和键盘。这三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积极组织、策划、导演学校和班级的每次重大文艺活动,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到三年级时,他就开始学习歌曲创作了。

  中师毕业后,张宗科成了观塘初级中学的一名音乐教师。环境艰苦,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追求和钻研。薪水微薄,他不惜花大部分的工资买回了《作曲法》、《音乐作品分析》、《音乐转调手法》、《和声学》、《配器法》等书籍深入研究创作知识。教书、学习、创作、演出成了张宗科生活的全部内容,音乐就是他的生命。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他利用业余时间每半个月一次到重庆西南师范学院声乐系教授胡钟刚家讨教声乐知识。胡教授看到他勤奋好学、乐感特别好,对他很欣赏,悉心指点,倾囊相授。半年后,他又参加了中国函授音乐学院作曲创作班培训,五年的学习时间被他缩短到四年,在老师指点下创作的歌曲达100多首。期间他遍访名师,博采众长,向四川省音乐家协会《音乐世界》编辑部王广源、朱嘉琪两位资深作曲前辈学习作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86年,他在广安县举办的师生歌手赛中获得教师组二等奖;1987年,他的处女作《他的眼睛告诉他》、《战士的火焰》两首歌曲被南充地区艺术馆主办的《川北歌声》杂志刊用。

  1988年3月,张宗科调入广安县文化馆任音乐干部。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工作更加勤奋,经常担当组织演出、晚会策划、乐队伴奏等重担。1993年,原广安地区电视台策划拍摄的《这方热土》、《小平同志,家乡人民想念您》等多部专题片均由张宗科编配背景音乐。这些专题片送到中宣部,邓小平同志观看非常心悦家乡的发展、变化。

  1997年广安市举办“庆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晚会,由张云作词、张宗科作曲的《香港,你好》和《呼唤香港》两首歌曲由市电视台制作成MTV,在市电视台每晚7点35分的黄金时段连续播放达100天。1998年,中央电视台《田园大舞台》栏目组来到广安录制6个节目,其中《牌坊铁树》《美好的祝愿》《乡音乡情》等5个节目由张宗科作曲,面向全国观众播放达半个月之久。2001年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建党8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安举行。在《光辉的历程》、《光辉的旗帜》大型歌咏、歌舞文艺演出中,张宗科成功完成了合唱伴奏及各代表队的指导任务,他配合唱的《小平爷爷走过的路》、作曲的《渠江谣》等作品经四川电视台播放后得到全省观众的一致好评。

  《小平爷爷走过的路》这首歌在广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很多小朋友都会唱,朗朗上口,广安很多小学的合唱团都将这首歌作为了必选曲目,除此外他还写了一首童声合唱歌曲《还在邓家老院子》,获得全国“群星奖”。

  作为本土艺术家,广安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为张宗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他为自己是小平故里人而自豪。他说,邓小平是从广安走出去的一代伟人,是小平同志让中国走向了富裕,因此,广安的艺术家就是要歌颂一代伟人,歌颂自己的家乡,歌颂伟大的祖国。翻开张宗科的作品,聆听他的乐曲,无不感受到这位作曲家的赤子深情。《还在邓家老院子》、《乡音乡情》、《敬爱的小平好老乡》、《小平爷爷走过的路》、《唱起春天的故事》、《渠江谣》等充分表达出他对小平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祝福广安》、《渠江放歌》、《山水广安》、《广安之歌》、《桔子熟了》、《赤子之恋》、《美丽广安》、《广安,神奇的土地》、《中国步伐》等则体现出他对家乡、对伟大祖国的深情赞美。为使每首歌都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广安元素,他经常深入民间搜集音乐素材。下农村、上山区、坐轮渡、找渔夫,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为写《渠江谣》,他深入到渠江沿线搜集这一地域的民风民俗,历经曲折找老船夫唱号子,听老纤夫吼号子,并仔细记录下来,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创作时,他又考虑到曲子应与时代相吻合,让更多人能接受,于是他以渠江号子为主题,将这首歌写成现代意识浓厚、具有中国特色的摇滚通俗歌曲……

  三千多年来,广安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作出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如《云童舞》、《坐歌堂》、《莲花络》、《薅秧歌》等等。如何挖掘民间音乐素材,保留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广安音乐历史文化,张宗科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早在1991年《云童舞》赴成都参演时,张宗科就参加了对《云童舞》的整理加工。2004年至2005年,他再次组织人员对《云童舞》进行挖掘整理,在保持宕渠文化原型的基础上,通过他作曲及重新进行了舞蹈的编排,较之以前,《云童舞》的音乐旋律及舞蹈动作更加婉转优美,更具地域特色。2006年《云童舞》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广安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无数的广安儿女,无数的广安儿女也以赤子之情眷恋着自己的故土,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建设家乡、讴歌家乡,家乡也因为他们而变得更美丽。我想,张宗科的音乐也会随着故乡的风飘向全国,飘向世界。

作者: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