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时代的瞭望者和记录者

——记民进吉林省传媒联合支部主任、长春晚报社副总编李非

发布时间:2014-07-04  来源:民进吉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说起吉林省民进传媒支部主委、长春晚报社副总编李非,熟悉她的人对她的评价就颇为矛盾,有人说她风风火火,做起事来像“男人性格”,什么棘手的事情到她手里,三下两下就解决掉了;有人说她心思细腻,极重感情,因为这个原因,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下属称她是最合格的“大管家”、“好姐姐”。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使李非和她曾经领导的部门成为长春晚报最聚人气、最出成绩的部门。

坚守梦想 新闻战线展风采

  1996年,李非进了长春晚报,成为编采合一的记者、编辑,从此与新闻结缘。从记者、编辑,到部门副主任、主任,到如今的长春晚报副总编辑,她一干就是18年,这18年中,她供职的长春晚报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她对新闻的执著、对这份报纸的挚爱之情从未变过,并且随着岁月的累积,与日俱增。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记者要首先是个杂家,不仅要有要有政治家的眼光,还要有活动家的周旋;不但要有士大夫的礼数,还要有英雄的豪气;不但要有文人的悲天悯人,还要有法官的冷静理性。在李非身上,你很容易感知到这些素质,她是一个很“全面”的新闻人,采访、撰稿、编版、组织、协调、公关,很难有事情能难倒她。

  在多年的媒体从业生涯中,遇到的难事、难题,已经很难一一历数了,但回想起2002年那篇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独家采访,她仍记忆犹新。2002年,曾经一度震惊考古学界和新闻界的老山汉墓墓主人的头骨被悄悄运抵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知道这个消息后,她和王晓奇、王猛两位同事意识到这是个好新闻,时任长春晚报执行总编的王晓奇要求,大家要排除万难,把这条新闻做深做透,保证全国首发。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把新闻做深做透不难,但一家市级媒体,要保证全国首发,这难度可想而知。当天,她就多方联系专家,约采访时间,当晚,她一夜无眠,查资料,普及考古知识。因为有了充分准备,采访组的工作得到了吉大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他们没想到,对大众来说,相对“冷门”的考古学,面前的这位女记者居然像半个专家。采访很顺利,但作为晚报,稿件要在第二天早晨才能与读者见面,当晚,吉大的专家打来电话,告诉她,北京的媒体得到消息,也要采访此事,来的媒体也包括电视、广播等媒体。为了争取首发权,她在繁重的稿件任务之外,与吉大的专家沟通、协调,最后保证了长春晚报在全国的首发,在这次拼新闻、拼时间的“战场”上夺得了最后的胜利,为吉林省媒体赢得了良好赞誉。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西汉美女在我市展露芳容》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东北三省晚报好新闻特等奖。

  作为一名媒体人,她不仅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还具有出色的策划组织能力。2006年,在与《平顶山晚报》两地联手报道河南人在长风貌中,她积极策划报道了《跨越2060公里 河南人在长春的幸福生活》,获得东北三省好新闻奖;同年,青藏线开通,她组织联系并报道了《青藏线全体验》系列报道,在同城媒体中获得好评;同年,她又联系了众多网站、网民及几十位文化、演艺、体育界知名人士,带领报社同事,推出了《网络首次升国旗》系列报道,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系列稿件见报后,中共省、市委宣传部领导也对该活动给予好评,该报道获得东北三省好新闻一等奖。

  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是她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她不断学习的结果。她常说:“时代瞬息万变,几天不看书,心里就发‘慌’。”她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利用各种机会参加业务学习,在她看来,新闻记者要做时代的瞭望者和记录者,必须时刻使自己站在时代前沿。

转岗管理 工作生活赢口碑

  由于业绩突出,2006年,李非被任命为副刊部主任,对于副刊的定位,她认为,副刊体现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要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干预现实生活的能力,还要有闲适流畅的阅读效果,因此,她将副刊宗旨定位为民生、服务、清新、便捷、互动,力图打造具有新闻性和服务性的副刊版面。她提议开设的版面,均已成为长春晚报今日的品牌版面。

  以讲述老长春人、老长春事、老长春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风物遗迹等内容,展示长春历史文化的《老长春》版,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展现长春文化的时空长卷,长春民俗的历史档案。以图片形式反映市民生活和社会生活细节的《城市细节》版,以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的内涵、有趣的局部、被人们遗忘的冰点,展示细节、关注底层百姓生活,得到了读者的普遍褒奖;在长春建城210周年之际,她组织并推出了《城市记忆》图片专版,此版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中共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亲自批示,盛赞该项工作做得好,并责成市委宣传部、市地方志等相关部门配合晚报,不仅要将报道深入,更要将其出版。在读图时代以简洁、生动的内容来缓解现代人生活、生存压力,思考社会生活的《漫宴》版,在全国已有相当的知名度,2008年,《漫宴》版在“第四届全国新闻报刊优秀漫画专版评选”中获得铜奖;2010年,在“第五届全国新闻报刊优秀漫画专版评选”中获金奖。

  她不仅对办版有清晰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领导,她识人善任,使处于新闻“二线”的副刊部人才济济,而这些在采访、写作、音乐、绘画等方面颇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极富个性,经常有其他部门的主任问她:“你是怎样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的呢?”对此,她的回答很简单,一是给予舞台,二是包容个性。

  其实,她做的远远不止于此。在副刊部每一个记者、编辑看来,她就是“自己的姐姐”,而她也把部里的每个人当做兄弟姐妹。家在外地的记者、编辑在生活上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如租房、买房、父母生病等,她会四处帮着看房子,搜集信息,侃价,联系医院找大夫;女孩失恋了,她陪着聊天到深夜,想尽办法帮其解开心结,甚至有时候当起“红娘”。

  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管家”,“管”着一帮不会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在报社,经常有上夜班的工作人员,要是觉得饿了,问哪有吃的?得到的回答往往就是“去副刊找去”,她总是在办公室准备各种面包、牛奶、饼干、方便面等零食,并定期更换,用她的话讲,储备吃的是因为媒体的工作性质,经常有人采访归来或是加班赶不上饭点儿、或忘记吃饭的,可以及时补充能量。

加入民进 参政议政谱新篇

  除了工作上的出色表现,李非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2008年,她加入吉林省民进,在2010年成立民进吉林省媒体联合支部后任该支部主任。她无论在社情民意或提案方面,都积极参与,撰写多篇有份量的社情民意,并被聘为民进吉林省委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在她的带领下,她所在的民进吉林省直媒体联合支部也被评为“2012年度民进省直工委先进支部”、“2012年度省直撰写社情民意先进支部”。

  2009年,建国60周年之际,她组织联系长春晚报推出“纪念建国60周年之人生细节系列新闻报道”,采访报道了民进吉林省委会6位会员,向全社会展示了民进会员的风采。

  她与民进长春市委会联合组织策划的《百年人民大街特刊》历时8个月,刊出40余期,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百年人民大街”在这座城市的现代意义,报道推出后在读者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市政协对该报道结集出版。

  2010年,她组织联系长春晚报与民进长春市委会推出了“踏查长春”系列活动。该年度,踏查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大马路”,并与吉林省政协、南关区政府共同在省政协主席会议室召开“社情民意座谈会”。2011年度,她组织踏查了“满铁附属地”历史街区,召开了两次座谈会,踏查成果由长春市政协文史委结集出版文史资料《长春满铁记事》。2012年,踏查了“中东铁路附属地”历史街区,踏查成果由长春市政协文史委结集出版文史资料《中东铁路记事》。与此同时,由李非携手民进组织策划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民间记忆》系列报道、《纪念长春解放六十周年》系列报道也得到了各方好评。

  2011年青海玉树地震后,看到灾区的报道后,她很受触动,组织联系长春晚报与民进吉林省委会共同发起捐衣捐物活动,共收到七八成以上较新衣物五百余件,及时发往玉树,并跟踪其发放情况。

  为提高长春社区的文化品位,方便居民养成阅读习惯,2012年,她组织联系全国各出版社、长春晚报、民进吉林省委会创建社区书屋及校园书屋,当年共建成七所社区书屋和三所校园书屋,共投入图书近20万元,取得极好的社会效果。

  面对成绩、面对荣誉,李非总是深情地说:“新闻是我的梦想,长春晚报给了我放飞梦想的舞台;长春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是我的根。回报他们,是我的责任。”

作者:赵娟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