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点亮烛光的人
——记市第四中学老师、民进市委委员狄敏
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衣着简洁、朴素,表情从容、沉静,这就是大家对狄敏老师的印象。至今,已步入中年的狄敏老师,在鸡西四中这块沃土上乐此不疲地耕耘了近三十载,他始终以质朴的品质和执著的热忱,不断地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 心系学生,情似海
1、教书是他的生命
狄敏老师对教书育人不仅仅是热爱,而且,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执着和痴迷,他几乎摒弃了其他爱好,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上课、备课、学习上,毫不夸张的说,教书就是他的生命。
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出色的教学成绩,狄敏老师连续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他深知自己的付出关乎孩子们的命运和人生轨迹,责任重于泰山,因此,不能有一丝的疏忽和懈怠,必须倾注更多的汗水与心血。
为了加强对高三学生的训练,大量做各种类型的作文是方法之一,狄老师每次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的同时,自己都和学生一道,写一篇同题作文,既能体会到学生在作文当中遇到的问题,又能给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他这个做法常年坚持不懈,难能可贵。
狄老师每年不断梳理高考信息,汇总考题要点,手抄资料系统整合,并融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给了学生最直接最便捷的知识信息和答题技巧。他首先对自己进行“题海战术”,大量做题,然后从中掌握规律,挑选出共性知识和个性知识,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精心筛选,然后,再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的题目,这样,学生省时省力,既摆脱了漫无目的题海挣扎之苦,又有的放矢力求高效。
很多学生下课时意犹未尽,对老师说:“我们能自己编排课表吗?每天多排几节语文课!”,这是学生对狄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谢。学生的学习有了方法和目标,而狄老师给自己增加的工作量更大了,但看到学生们的眉头不再紧蹙,他又感到内心十分欣喜。
2、育人是他的使命
狄老师不仅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费尽心血,对其他的孩子也同样尽心尽力。多年来,他一直非常热心地为同事家的孩子辅导高考作文,有求必应,不计回报,而且还主动问有孩子参加高考的同事:“如果你信得过我,就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我会很荣幸地陪孩子共同走过一段路程……”,这些孩子也非常珍惜狄老师无偿提供的辅导机会,认真求教,终于在高考中夺得高分。同事们对狄老师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却连吃顿饭的邀请都微笑拒绝了,而且风趣地说:“是你们给了我再次历练的机会,我要感谢你们和你们的孩子!”
因辅导有方,有好多外校的同行也纷纷把学生送到狄老师这里来学习,这些孩子虽然不是自己的学生,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成了那些陌生孩子的义务教师。四中校长说,许多家长亲自到校长办公室表达对狄老师的感激之情。在他的义务辅导下,这些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节节攀升。我们相信,孩子们在狄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他无私的品质、质朴的作风也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奉献是他的原则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狄老师一直遵循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是现实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差异的存在,其结果必然是使一部分学生得不到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狄老师的做法是“一个也不放弃”。
尽管狄老师在上课时竭尽全力顾及到每个学生,仍然有一些学生“掉队”了,怎么办?狄老师教课的班级中,有的是特长班,学生们既要学习特长,又要兼顾学业,如果语文学科弱势,那么,他们就很难找到强势学科了。他不忍心看着学生成绩下滑,他急学生之所急,苦学生之所苦,于是做出了别人很难做到、而且不能理解的决定,为学生义务辅导——办补习班。这在收费补习班屡见不鲜的当下,他的做法颇有些“不合时宜”和“另类”,但狄老师心中只有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更使人感动和钦佩的是,这种补习班至今从未间断过,狄老师说,只要学生需要,他会一直办下去。这些年来,狄老师不知牺牲了多少个周末和节假日,也实在记不清有多少孩子得到了他的义务辅导,只记得教师节等重要节日来自学生的短信爆满,发到空间里的留言无数。他曾经给三个音乐班的学生义务讲课,有一个学生问:“老师,你总是回家这么晚,爱人没有意见吗?”他笑着回答说:“她已经习惯了!”简短的话语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勤付出,体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 爱在校园,三十载
1、三十年事业,三十年辛劳
“我所教的学生在我这里直接受益,这不是我的终极目标,我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这就需要过硬的教师队伍,我希望与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谁说同行是冤家,在学校里我们是‘一家人’。”狄老师经常如是说。他是鸡西市首批到省参加培训的国家级骨干教师,他没有忘记自己还肩负着对本市教师的培训责任,在协助教研部门对全市语文教师培训的同时,更担负起了对本校教师的培训任务。于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他大量搜集、学习各地先进教学信息和经验,不断的充实提高,义务为鸡西四中每个高中语文教师讲授新课改理念,从基础、语法、篇章、作文、诗歌鉴赏、文言文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培训,让他们懂得如何更好的讲授语文课。一直以来,狄老师就是这样勤恳的工作着,奉献着。
2、三十年教龄,三十年酸甜
近三十年来,狄老师十分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他把教学经验、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汇集成书,供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他陆续编写了《新课改课文讲授讲座》、《高三备考作文及对策》等书,使其他教师受益匪浅。特别是在作文的教学上,狄老师不断用实践中的感悟来总结:从作文教学的“六步法”,到之后的“挖井法”、“辐辏法”、“推土机法”、“问题联想法”等一整套辅导方法,这些方法让更多的语文老师在指导写作的迷茫中看到了希望,有了抓手,也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更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他被学校的同行们亲切地称之为“语文大家”、“理论专家”和“写作名家”。每听到这样的赞誉,他只是淡然一笑,看到别人由于自己的帮助而获得进步,那种在肩上托举他人的快乐在狄老师的心中不禁油然而生。
全校的语文教师几乎都受到过狄老师不同方面的辅导,有的教师在狄老师的帮助下迅速成长、成绩斐然。常正群老师曾经和狄老师在同一个学年任课,狄老师从诗歌教学与诗歌创作、教案设计和授课方法等多方面对常老师进行辅导。后来,常老师到大连市开发区的学校应聘成功,便得益于狄老师的帮助。半年后,常老师要参加大连的教学大赛,狄老师还远在千里之外的鸡西为他进行电话导课。当时正是数九寒天,人们在供热较好的楼内都禁不住寒冷,而狄老师蜗居的小小平房中更是寒气逼人,严寒使他几乎握不住电话,双脚冻得又痒又痛,但他还是热心地为曾经的同行服务,他的心是炽热的。这件事一直感动着常老师,也感动着四中的每一位同行。
3、三十年教育,三十年收获
“以校为家”,是狄老师的真实写照。狄老师不仅把学校看成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情操和兴趣的空间,而且,对学校各方面的建设都非常关心,以学校的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大胆地献计献策。近几年,狄老师先后就新教师跻身重点校的培训工作、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阅览室的建设、学生读报栏的建立、学报《青橄榄》的发展、青年教师的心态调整和理想确立等问题,提出了大量的建设性意见,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和采纳。
狄老师不仅业务精良,而且时时关心着学校的发展,发挥了一名优秀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学校领导和师生中一直是好评如潮。这份付出让他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褒奖,曾连续多年被鸡西市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三、 默默无闻、写春秋
1、老黄牛精神在他身上体现
不断接受新技术以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是狄老师追求的目标。多媒体辅助教学刚刚进入校园的时候,很多老师也对此十分热衷,但却没有指导教师。狄老师自己潜心研究课件制作和程序编制,主动到各个办公室去,手把手地向其他教师传授计算机操作知识,几天之后,还进行反馈和检测,就像对待学生那样认真而热情,同行们回忆起此事,无不感动至极。
狄老师还是学校里的书法名家,软笔行楷和隶书自成风格。业余时间,他经常主动教其他老师写毛笔字,而且经常无偿提供纸张,乐此不疲地与同事们共同陶醉在汉字书写的乐趣中。每逢学校有重大活动,需要张贴标语或对联,狄老师总是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书写工作,他的认真与专注,他对名利的淡然、对资源的共享,在鸡西四中的校园内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2、淡泊名利在他身上展现
对于一直淡泊名利的狄老师来说,任何荣誉证书在他这里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他在意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近些年,绝大部分教师都住进了楼房,但狄老师一直蜗居在学校附近的矮小平房里,他开办了那么多面对校内、校外的补习班,辅导了不计其数的学生,但是,他没有从学生身上收过一分钱,虽身居陋室,却始终安贫乐道,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这种品质多么弥足珍贵啊。
曾经有一个考上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对狄老师说:“老师,我怎么感谢你呢?”狄老师说:“把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一张给我吧,作个纪念!”是啊,对狄老师来说,这就是对他的最高奖赏,最好的回报,就像一个耕耘者看到秋天的累累硕果,欣喜、欣慰、欣然。
3、顾大家,舍小家在他身上涌现
狄老师是孝亲敬长的楷模,但他从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令人十分钦佩。他和妻子一直悉心照料着90高龄的岳父岳母,数十年如一日,没有抱怨、没有牢骚、没有推脱,用消瘦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去年中秋节前后,狄老师的母亲病危,当时他正教高三毕业班,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白天依然振奋精神上课,课间一如既往地给学生辅导,毫不懈怠,上晚课时,细致入微的讲解,晚课后,丛恒山直接打车去鸡西矿务局总医院照顾母亲,次日,又照常来上班。每天,他在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牺牲自己的睡眠,去医院陪伴母亲度过了最后的一段时光。后来老人病故了,出殡当天,狄老师只请了两个小时的事假,安葬母亲后,随即返回工作岗位。母亲过世了,他却封锁消息,没有告知领导和同事。多年来,他不知帮助过多少同事,不知多少次给学校献计献策,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学工作贡献了很多很多,但他从不肯为学校、为同事带来点滴的麻烦。 事后,同事们都啧啧赞叹这位奇人,当敬业与孝亲难以两全时,他舍弃的是自己的休息、放弃的是自己的睡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狄敏老师用他真诚的赤子之心和爱生如子的情怀,诠释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