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笔为桥,连两岸浓情
——民进会员石兴文的书法情怀
石兴文挥毫泼墨写下“志存高远”
石兴文先生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退休教师。石兴文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勤奋好学。多年来他每天坚持练字、读贴,潜心研修书法艺术,他的作品以行书、行草见长。自1986年以来,石先生已在海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诸多作品,不少作品还获了奖,其作品多为世人喜爱和社会名流珍藏。
石先生虽然已迈入古稀之年,但丝毫不显暮气和世故,更多的是一种豁达、淡泊和从容的力量。他认为,书法作品既要有审美价值,更要有社会意义。因此,他的书作根植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辉映时代精神,对国计民生的殷殷关切,对民族文化的思索传扬……他用独特的语言,别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在点线的变幻与律动之间,尽情展现,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我国统战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故乡心头梦,翰墨寄乡思
“盈盈一水稻香村,缕缕千丝老屋情”,简短的字幅却慰藉着每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南宁市二十六中的孔老师是原黄浦军校第二期学员孔先生的侄女。孔先生在台湾四十多年来均无与家人通讯。改革开放后,孔老师通过广西同乡会找到孔先生,欲邀孔先生回乡看看。20世纪80年代末,正值宝岛台湾开放民众到祖国大陆探亲访友不久,而对于孔先生来说,隔开亲人的不再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是被政治色彩所裹挟的历史环境,让他感到近乡情怯。
为了表达对海峡的亲人深切思念,孔老师决定请石兴文先生写一幅字送给孔先生,内容是:“盈盈一水稻香村,缕缕千丝老屋情”。孔先生将它挂在客厅,天天看着,以慰思乡之苦。1992年,思乡情重的孔先生执意回到了故乡宾阳,住了近十天,还在南宁逗留好几天,了却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一幅字、一句话让萦绕在心头四十年的故乡梦得以实现,时任民进南宁市委会副主委的杨培轩得知此事后,对石先生大加赞赏:“你为统战事业立了一功,孔先生能衣锦还乡,意味着更多身居宝岛的游子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对促进两岸交流意义深远。”这件事让石先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深切的体会到了书法不只是为艺术而艺术,书法传统文化的交流,连接了两岸同胞深入交流的桥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两岸同胞共同感情,具有深远意义。
书海峡情深,盼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的愿望一直铭记在石兴文的心中 ,他通过书法传统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两岸人民深厚友谊的桥梁,承载了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
2008年5月27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拜谒南京中山陵。拜谒仪式结束,走出祭堂的吴伯雄随即在祭堂门口题字“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在博爱广场发表的演讲中,吴先生再次提到“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他说,我们抱着感恩的心情、抱着谦卑的态度,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谋福祉。我们看到救灾的画面,大陆好多领导亲自到第一线救灾,那种不怕危险、亲自救灾的精神,也是“人民最大”的具体表征。
此时,两岸关系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海峡两岸大三通定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启动。 一幕幕电视画面触动了石兴文的心弦。墨随心走,心随意动,常常是一个感觉萌发,立刻挥笔急就,生怕墨笔跟不上心念。回到书房,他即兴挥笔写下了“天下为公,人民最大”的大字条幅。
石兴文对吴伯雄访问中两次提及的这八个字十分有感触,于是萌生了将此书作赠予吴伯雄的念头。因不知具体地址,石先生抱着试试的心态写下了地址:台湾台北市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吴伯雄主席。
2009年1月6日,石兴文先生意外地收到了来自台湾国民党主席办公室的书信。短短一段话,言词谦恭而恳切,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两岸人民的深入交流,其深远意义跃然字里行间。收到来信后,石兴文立即打电话向民进南宁市委会原副主委委杨培轩汇报了此事,杨培轩难以置信,要求石先生把信件内容反复读了两次后,方才意味深长地说了句:“此事意义非同小可,这一次你直接把桥架到了最高处,又为统战工作立了一功。”
以书交友,翰墨结缘
2000年至2007年,石兴文旅居美国,期间有诸多书法作品发表于《华美商报》、《中华文萃》等发行于全美国的中文报刊,在华人中掀起了不小的浪潮,许多华人慕名而来拜访先生,并恳切邀请先生的书法以慰藉自己的故乡情。
面对海外游子对故乡的赤诚情怀,石先生几乎有求必应,挥笔而就“天涯若比邻”“明月何时照我还”“我根在中国”……每一份作品都包含着对海外华人对祖国和家乡人的牵挂,用书法抒发乡愁,用作品来寄托对伟大祖国的思念和祝愿,展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其成为维系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
石兴文表示,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和书法爱好者,愿意为弘扬传统文化,团结海外华人深入交流而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