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胡冬生:从乡村走出的雕刻大师

发布时间:2014-10-09  来源:民进江西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从业余学习雕刻的小学教师到如今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胡冬生已经在雕刻的道路上走过了38个年头。今年6月,从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中传来喜讯,他创作的木雕作品《望海》获得铜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是我国工艺美术界最高级别大奖,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其实这并不是胡冬生第一次获此佳绩,2011年,他的木雕作品《怀抱中的笑脸》也曾获过百花奖铜奖。近日,记者对胡冬生进行专访,带读者一起走进他的木雕世界。

忙碌的雕刻家协会主席

  见到胡冬生时,他正在抱石纪念馆忙碌,这里正在举行江西(新余)第二届雕刻艺术精品展,作为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市雕刻家协会的主席,胡冬生正在向来访的宾客介绍展会的情况。这里展出的两百余件作品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种类丰富,内容多样,雕工精细,引得来参观的市民啧啧称赞。

  这其中也有胡冬生的3件作品,其中刚刚斩获百花奖铜奖的木雕作品《望海》格外引人注意,作品通过细腻的刀法,刻画出一位惠安女在海边的礁石上张望,盼望出海的恋人早日归来的情景,人物栩栩如生,展现出作者不俗的艺术表现力。

  另外两件作品也来头不小,以鲁迅为原型的《不屈的斗士》获得过第二届江西省工艺美术“杜鹃奖”金奖,而《和平之神》则用几种不同的雕刻手法在一块木板上表现出和平女神、橄榄枝和和平鸽的形象,蕴含了期待世界和平的含义,这件作品也曾入展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爱好雕刻的乡村青年

  虽然如今已是声名显赫,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样一位作品颇丰的雕刻家却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

  1955年出生的胡冬生是木匠之后,父亲和祖父都靠做木工养家。他从小就展现出不俗的艺术天分,画画很好,小学就包揽了学校黑板报的绘制,却唯独没对木匠活产生兴趣。从学校毕业后,胡冬生在南安一所学校任教,主要教美术。

  1976年,20岁出头的胡冬生在一次扩建校园的劳动中受伤,住进了医院,因为不想浪费时间,他随手拿起做版画的木刻刀,在木板上雕刻出了第一幅作品《天安门》,竟以10元的价格被同村人买走,而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30多元钱。

  从此之后,胡冬生的雕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每月都能创作四五件作品,出售给周边乡邻,慢慢地,经常有人慕名前来请他雕刻,那时候方圆60里的几个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他雕刻的东西,老百姓都认识他,胡冬生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

钻研雕刻技艺的追梦人

  虽然从小习画,但从平面的绘画到立体的雕刻,胡冬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他花费6000多元,购买、自学了《人体结构解剖》、《浮雕》、《园雕》等大量工艺美术方面的教材,并经常想方设法实地去观摩别人的雕刻作品,回来细心揣摩、不断练习。

  1984年,胡冬生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仅仅在村民的床前、厅堂出现,他辞去教师的工作,出来单干,并创办自己的雕刻工作室。上世纪90年代,他一直在合肥、广州、武汉、杭州、韶关等地参与大型市政雕刻工程的建设,也曾在四川、杭州等地跟随雕刻名家一道工作,偷师学艺。近年来,他还参与了新余市孔庙修复、抱石公园改造雕刻建设,并主持了龙池墅公园雕刻建设等公共项目。

  经过多年历练,胡冬生的雕刻功力越加深厚,风格也日渐成熟,作品逐渐走向外界。1994年,他的作品第一次被国外收藏家购买;1998年,他耗时1年多完成的《清明上河图》以17万元的高价售出;2005年,作品《甜在心头》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专家评价道:雕刻难度极大,足见作者功底深厚,生动表现了村姑采摘荔枝时丰收喜悦的心情。不久前,他雕刻的《百骏图》还被人以30多万元的高价买走收藏。

走向全国的雕刻大师

  凭着一把雕刻刀,胡冬生从乡间走入城市,将木雕这门古老的民间装饰艺术发扬光大。如今,他已跻身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家之列,作品被收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集》,不仅备受省内外木雕收藏者的青睐,还远走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等国家,成为当地爱好者眼中的佳品。

  胡冬生对雕刻艺术倾注了满腔热情:“雕刻是很受老百姓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小到家居摆件、大到园林景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我从业近40年,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每年完成各类雕塑作品百余件。”

  2011年6月,胡冬生经人介绍加入新余民进组织,从此,他与民进的书画家陈伯程、肖建民、周剑、肖建新等人共同切磋画艺,钻研雕法,同时接触到其他行业的知名人士,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2012年6月19日,新余市雕刻家协会成立,胡冬生作为创始人之一被推选为第一任主席,目前协会注册会员有150余人,汇集了一支实力强劲的雕刻家队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醉心个人创作的同时,胡冬生为我市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兴盛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和探索:“雕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仙女湖的七仙女、新钢的钢铁工人等题材的雕刻作品在上海、杭州等地非常受欢迎,当然,在立足本土的同时,雕刻创作还应该要放眼世界,多向国内外优秀雕刻家和雕刻作品学习,用世界的眼光描绘新余雕刻产业的宏伟蓝图。”

作者:艾欢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