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地 那人 那事
——记鲁甸抗震救灾中的民进会员杨艳
杨艳(左二)与受灾群众合影
鲁甸“8·03”地震发生后,她第一时间进入震中开展救灾协调工作。时而酷暑难当,时而阴雨绵绵,震区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迫在眉睫!灾后的57个日夜,她一直在地震灾区默默坚守。她就是民进会员、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杨艳。
进发:步行数公里进入震中
“ 半年里转战盈江鲁甸巧家景谷,
无数次经历余震滑坡暴晒险阻…”
杨艳在朋友圈写下了一首小诗,来回顾最近这段奔忙的时光。配图是晴朗湛蓝的天空,阴霾终将过去,一切苦难都将通过人们的艰苦工作去慰籍、去抚平,杨艳就是参与者之一。
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时,杨艳正在昆明为儿子打点行装。她19岁的儿子刚考上大学,即将远赴国外求学。接到救援命令,她一刻也没有耽搁,深夜带领省级医疗队赶赴鲁甸地震灾区。
“妈,什么时候能回来?”面对儿子的提问,她无言以对,也来不及多想,迅速收拾行装奔赴灾区。
4日凌晨4:20,省级医疗救援队以及受国家卫生计生委派遣的四川医疗队在离龙头山镇还有十多公里的沿河村加油站集结。
此时,电话信号消失了,跟前方的领导失去联系,杨艳只好按照厅领导关于“把省级医疗队全部带进龙头山,李纪恒省长要求跑步进入重灾区”的指示,根据当地提供的龙头山镇灾情最重的行政村名单,果断地把省级和国家级医疗队进行整合,分成9个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由向导带领分别向龙头山镇受灾最严重、交通阻断、伤员急待救援的9个行政村徒步进发。
道路状况令人震惊。路面被塌方体完全覆盖,碎石、松土就是路,大的石头3人多高,挡住去路,只能绕行。山上不停的有碎石滑落,小石子、小土块落在脚下,打在身上,沙沙作响,余震频繁而强烈。
在这样的情形下,杨艳没有丝毫退缩。她舍弃了大件的行李,以手机微弱的光亮引路,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步行数公里进入了重灾区龙头山镇。“我们去的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地还算路程近的,最远的一支队伍走了整整8小时!”
驻扎:帐篷一住20多天
“选择了应急就选择了艰苦,
为帮扶弱困我们义无反顾!”
到了指挥部所在地龙泉村,没有生活物资,在最初的日子里,生活没了基本的保障。杨艳毫无怨言地投入到了统筹协调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中。
当天,仅有的食物就是饼干,吃完以后嗓子冒烟。好容易找来一瓶水,杨艳把它让给了年纪大的同事。到了晚上,她强忍着干渴倒在了临时帐篷的一个光床板上沉沉睡去。醒来的时候发现有人找了一个睡袋,不忍心叫醒她,就替她盖在了身上。
8月的昭通昼夜温差很大,白天热得透不过气来,晚上却冻得睡不着觉。作为在一线参与应急抢险的为数不多的女性,杨艳在帐篷一住就是20多天。尤其是头几天,每天白天投入紧张的工作,晚上与武警官兵挤在同一个帐篷。
由于道路阻断,车子被阻在途中,所带行李物品全部留在车上,晚上只能在没有铺盖被子的光床板上合衣而卧。在龙头山的日子,食品、饮用水缺乏,洗脸、刷牙、上厕所变得很奢侈;白天酷热、晚上寒凉,余震不断,碰上下雨时,帐篷上面漏雨、下面污水涌入,困难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杨艳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腰椎病复发,左脚小腿也浮肿了起来。“如果当时我跟领导说,领导肯定要让我回去养病。可是,作为一个从事应急工作近10年的老应急工作者,这种艰难的时候我能退缩吗?”凭着对职业的敬重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同情,杨艳踏遍了龙头山、火德红两个重灾镇的山山水水,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身体的不适。
她依旧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收集并上报信息,根据灾区需要及时调度卫生应急队伍、和消杀药品及器械,及时协调解决医疗卫生救援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向领导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救援:在黄金72小时发挥关键作用
“皮肤晒黑了心是红的;
辛苦了我们人民是满意的!”
8月6日傍晚,一名即将临盆的孕妇由部队官兵用担架抬了十几里山路,躺在龙泉小学云大医院医疗队的病床上,一脸惊恐和痛苦的表情。地震使她失去了4岁大的儿子,她悲痛万分,3天不吃不喝。由于震后的龙头山医疗条件不足,能否顺利生产,牵动着杨艳的心。
她及时联系协调,将龙头山范围的妇产科医生找来进行转运风险的评估。鲁甸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经过详细检查认为,由于眼下路况不好,孕妇经不起颠簸,连夜转院风险较大。于是,杨艳果断建议暂不转送出山,并且在医生们通过静脉给孕妇补充营养、恢复体力的基础上,建议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失去儿子的悲痛,支持到天亮,待第二天转送伤员的直升飞机来,第一批安排转送。次日一早,孕妇经直升机平安转送出龙头山。
8月7日晚上七点左右,两个八宝村的妈妈抱着两个婴儿来到龙泉小学云大医院医疗队的帐篷,其中一个婴儿才出生15天、另一个出生21天。这两个从废墟中刨出来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烧,面部潮红,表情淡漠,不哭也不闹,只是沉沉的睡着。杨艳迅速协调龙头山范围的儿科医生进行会诊,评估转运风险。由于龙头山没有婴儿专用药品、器械,儿科医生建议当晚转送出龙头山。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杨艳立即联络指挥部前方工作组,请求及时提供公路保通信息,并优先安排转送两个孩子的救护车通过。晚十点半,两个孩子顺利转送出龙头山,到鲁甸县人民医院救治。
当然,这样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
“因为我们的医疗队及时进村,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杨艳说道。
坚守:工作艰苦 使命荣耀
“灾后防大疫我们责无旁贷!
卫生应急工作者无上光荣!”
武警战士走了,纷至沓来的媒体人又“挤进了”帐篷,狭小的空间人口密度再次激增。一有余震,大家就急忙往外跑,场面乱得一塌糊涂。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中,杨艳每天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白天到现场查看情况,晚上统计数据和写汇报材料。
受地震影响,龙头山卫生院门诊住院楼整体塌陷,丧失了基本服务功能,而且所有药品和医疗器械均埋在了废墟。震后乡、村两级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恢复,对灾区恢复重建意义重大。
8月7日,杨艳在上报总指挥部的《每日问题清单》中,提出了尽快恢复龙头山卫生院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建议。这条建议当天就得到总指挥部的采纳。之后,由成都军区援建的龙头山板房医院仅用5天时间就建成。期间,通过杨艳的协调,一批捐赠的病床、床垫、候诊椅、输液架、电脑及办公用品等医院急需用品也同期到达,并迅速投入使用,解决了板房医院的部分困难。
在深入灾民安置点和乡村卫生机构调研的过程中,杨艳还注意收集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感人事迹,并及时将诸如龙头山镇卫生院邵蒲院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卫生所3名乡村医生等基层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勇于奉献、默默坚守的典型事迹推荐给宣传组,使他们的风采得到及时的彰显和弘扬。
在坚守鲁甸灾区整整30天后,按照领导的安排,杨艳又去往同样受“8·03”地震影响、救灾工作难度较大、交通条件极差的巧家县,在那里工作了27天,跑遍全县16个乡(镇)。中秋节、国庆节期间,仍坚守岗位,直到发生“10·7”景谷地震,才从巧家撤离转战景谷。
1998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2004年起就从事卫生应急工作的杨艳说:“云南是突发事件较多的省份之一,也是最早成立卫生厅应急办的省份,应急体制机制比较健全,同时任务也很重。我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能够参与如此重大的灾难救援,和男同志一样坚守最前线,体力、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都经受住了考验,我觉得很光荣。”
记者见到杨艳时,她正受命准备赶往景谷县。朴素的衣着、齐耳短发尽显利落,皮肤晒得黢黑也遮不住满眼的神采。整个采访过程中,她的手机铃声不断,她一边处理事务,一边语速很快地用不着修饰的语言回答提问。
在灾区奋斗的日日夜夜,杨艳一直在用微信朋友圈文图并茂地记录着云南的大美、抗灾中的正能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和燃烧的工作激情。她说,这已经是她工作生活的“常态”,工作中,她总是把自己“放置”在最艰苦危险的行列;精神上,她享受辛苦付出换来的荣耀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