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快乐着你的快乐

——记民进会员、海城市奥兴影业中心董事长高兴

发布时间:2014-12-05  来源:国际在线

放大

缩小

  历经曲折 燃烧创业激情

  22岁以前的高兴曾立志成为厂里最优秀的女工,22岁之后的高兴却不得不面对下岗失业的茫然与失落。

  1990年,同当时所有不适应发展潮流的企业一样,高兴所在的服装厂在那一年成为了过去。留给高兴的只有随意扔在库房角落里的库存服装和6位同样遭遇下岗的姐妹。

  服装厂几乎凝聚了当时高兴的所有情感,以致后来走上多元化发展商业道路的高兴始终没有放弃服装业务。身边人对高兴“重情、重义”的评价由此也可见一斑。

  “要么赚钱养家,要么没米下锅”是当时摆在高兴面前的一道没得选择的选择题,而将积压在库房的服装卖出去则是高兴和她6个下岗姐妹的唯一出路。

  距离省会城市沈阳135公里的海城市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以西柳服装市场和南台箱包市场为代表的海城曾上演了无数时尚和创富神话。在这样一座城市里,厂里留给高兴的“滞销品”几乎没有市场。

  个性爽朗但心思缜密的高兴将库房里的“滞销品”归纳整理,扫去浮尘,做好分类。针对早市、夜市消费者更喜欢购买低价商品的消费习惯,她将一部分服装拿到海城早市、夜市去卖,另一部分则到海城市周边相对落后的村屯销售。在当时,虽然在城市里已经过时的服装样式,在乡村却还是“香饽饽”。

  就这样,当时在父母眼里还是个小姑娘的高兴带着6个姐妹,背着库存服装走街串巷,赶早市,出夜市,甚至到农村的大集上摆地摊,高声吆喝,逢人就推销。营销行业内“扫楼”这一流行术语被高兴演绎成了“扫街”、“扫村”、“扫屯”。 海城人思想解放、吃苦耐劳的民风特质在高兴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很快,曾经被废弃在库房里的“滞销品”被销售一空,高兴也在失业的迷茫中重新校准了方向。

  今天回想起当时的窘迫,高兴没有抱怨与回避,甚至是怀有一丝感念。在高兴看来,正是当时现实的无奈激发了她日后创业的激情和勇气。

  初涉商场在为高兴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让她在商业领域的敏锐和果敢初露锋芒。

  尝到自力更生的甜头后,高兴揣着半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资金南下广州,梦想成就一番事业。

  虽然无数次听说过广州遍地是黄金随手可得,但那都是别人的故事。对于初到广州的高兴而言,迷茫是当时留下来的最深刻的记忆。终于,高兴在火车站打听到了赚得人生第一桶金的机会。

  “当时广州的服装卖得好,但是不知道从哪里进货,当时我和两个姐妹就在火车站旁边,碰到背着编织袋、操着东北口音的人就问从哪里进货,销路好不好,价钱贵不贵。”

  经过两次尝试之后,凭借对时尚和商业特有的敏锐嗅觉,高兴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广州各种光鲜亮丽、款式别致的服装拿到海城销售,做起了服装生意。

  这边服装生意做得风声水起,那边高兴又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新的商机。

  1994年,高兴发现广州有很多蛋糕鲜花店,手工定制蛋糕配上一束鲜花是既前卫又高雅的消费模式。虽然在一些一线城市这已不算新鲜事,但高兴依然认为,在海城,这将是一项朝阳产业。于是,高兴出双倍工资从广州聘请了8位蛋糕师傅,创办了海城市第一家蛋糕鲜花店——吉利来蛋糕世界。

  然而,高兴超前的消费理念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两年过去了,高兴的“吉利来”生意惨淡,举步维艰。但高兴执拗地认为,只要是美好甜蜜的事物一定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第三年,高兴的“吉利来”终于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很快由一家变成5家,产品种类也从起初单纯的生日蛋糕到各类烘焙产品。

  今天,在海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吉利来”的招牌依然醒目,不但承载了海城人对甜蜜的记忆,也引领着海城市烘焙产品的流行趋势。

  与那个年代所有取得成功的人一样,高兴在奔波闯荡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并在这种经历中不断觅得商机。

  在完成了初始资本积累后,高兴先后创办了奥兴影业中心等多家企业,业务涉及食品、服装、影视等多个领域。凭借精耕细作、诚信经营,这些企业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辽宁省“青年文明号”、辽宁省诚信单位、辽宁省名牌食品、辽宁省消费者满意单位等荣誉称号。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