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上海妈妈”的爱

——记民进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医生、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冯琳

发布时间:2015-01-06  来源:民进上海市委会

放大

缩小

冯琳

  不久前,民进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医生、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冯琳向一位白血病患者捐赠了造血干细胞,成为上海民进会员中首位成功捐赠造血干细胞的人士。带着对捐赠造血干细胞者的景仰和神秘,笔者采访了冯琳。

  初见冯琳,很难想象她是一位已经38岁的“上海妈妈”。中长直发、打着耳钉、一脸明媚的笑容,不时与笔者分享手机上的照片和朋友们发来的微信,热情、乐观、有活力,活脱脱一个时尚女青年。当笔者说明来意时,冯琳略带一点羞涩,表情变得庄重起来。她反复向笔者强调说,自己能够成功捐赠造血干细胞,是因为她的运气好。

  “我的运气太好了!”

  “我的运气太好了!”这是冯琳挂在口头上最多的一句话。一个向别人捐赠的人,反而觉得自己的运气特别好,是不是让人觉得有点疑问甚至矫情?冯琳见笔者不明白,定了定神说,不是所有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人都有这种捐赠机会。她加入中华骨髓库14年,才遇到一名与她配型完全吻合的患者,实现了当初成为捐赠志愿者时许下的愿望。如果这次配型不成功,随着年龄的增大,能够捐赠骨髓的机率会越来越小,过了四十五岁,基本上就再也没有捐赠的希望了。冯琳说,当初一起加入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十余年的成员里,她是唯一有这样好运气的人,可以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个生命。

  1998年,20岁出头的冯琳进入上海曙光医院血液科实习。在实习期间,她接触了很多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其中不少是比她大不了一两岁的同龄人。很自然地,年轻的冯琳与这些患者成了朋友。当她实习结束时,突然传来其中一个白血病患者去世的消息。那时,冯琳才了解到由于我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还很不完善,每年有众多患者因为找不到可以匹配的资源而不幸去世。怀着“救人一命”的想法,2000年,冯琳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不久后,因其医生的身份,她被吸收进了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成为一名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的志愿者。

  当笔者询问家人有没有反对她捐赠时,冯琳调皮地一笑:“我丈夫本人也是一名捐赠志愿者。”原来,冯琳与丈夫相识于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在日常公益活动中,两个充满爱心的人走到一起,成了俱乐部最早的一对志愿者夫妻。后来,两个人又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俱乐部宝宝”。

作者:江扬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