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上海妈妈”的爱

——记民进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医生、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冯琳

发布时间:2015-01-06  来源:民进上海市委会

放大

缩小

  “上海妈妈”

  接到通知可以去做高配后,冯琳说,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兴奋的感觉包围着她。当医院询问她是否愿意捐赠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放下电话,她就打车到了医院复诊。

  谈到采集前的心理状态,冯琳说,她从来没有犹豫和害怕过。这一方面由于她自己是一名医生,又多年从事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工作,对流程有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也是她多年的夙愿。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担心的话,那就是在采集期从12月8日推到12月16日时,她感到了一丝担心:“是不是患者病情出现了什么变化?”后来得知是患者舱位的问题,她才稍稍放心。

  如果说,捐赠造血干细胞只是一种偶然的话,那么,在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同时,给患者捐赠医疗费用则是冯琳爱心的更加主动表达。是她一贯传播爱心、送达幸运的自然结果。

  冯琳得知患者家庭并不富裕,为治病已经花费了几十万,她便通过朋友,悄悄地把红十字会奖励给捐赠者的5000元钱作为住院费捐赠给患者。冯琳说,“我在这边住院的钱,对方医生来取造血干细胞的来回路费,全部都要由患者负担。得了这种病,患者家属精神压力已经很大,物质上能帮人家一点就帮一点。”

  采访过程中,冯琳一直是微笑,只有一时她微微红了眼圈,那就是她谈起她救助的患者时。冯琳说,在采集前,患儿的妈妈发了一段视频给她。患儿在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前,由于要进入无菌环境,在这之前,要先给患儿洗澡。当看着那么小的孩子由于做化疗,头发掉光,面部浮肿的情形,冯琳说,她忍不住泪如雨下。“我也是一个母亲啊!”

  当拿着冯琳捐赠给他们的住院费时,患者家属非常感动,并写了一封信给冯琳,说“等孩子好了,带她去看看上海的妈妈。”冯琳说,她看了这封信非常激动,对“上海妈妈”这个称呼非常喜欢!她腼腆地说,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人家却称她为“上海妈妈”!今后怎么也得更加努力工作,尽可能做更多的帮助别人的事,要真正对得起“上海妈妈”这个称呼!

  爱需要传递

  采访中,冯琳给笔者讲述了关于中华骨髓库的有关情况,脸上的表情既有反复强调自己运气好的喜悦,又有对中华骨髓现状的忧虑。

  冯琳给笔者看了红十字会颁发给她的荣誉证书和铜牌,上面显示,冯琳是1996年中华骨髓库成立以来,全国第4634名捐赠者,上海第318名捐赠者。冯琳说,近二十年来,全国需要配型的患者数量巨大,仅有4000多人最后通过中华骨髓库得到了配型的造血干细胞。她说:“2000年我加入中华骨髓库时,我动员了我们班30名同学,当时有10多名同学响应,但是最后去做采样的只有4个人。” 据了解,目前中华骨髓库有100万名志愿者,但其中三分之一因年代久远,资料已经不全;三分之一会在采集前悔捐;剩下三分之一的有效资源中又有一些因为年龄或身体的原因不适合采集。

  冯琳说,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赠的行列。同时,社会对捐赠者的回馈也让她这个捐赠者感到浓浓的爱意。冯琳感慨地说起一个小故事:在体检合格后,冯琳住进了医院,每天打惠尔血,早晚各一针,提高全身白细胞数量,以供采集。由于打针的缘故,她那段时间经常感到全身骨骼痛。一次陪儿子去购买卡片打车返回,儿子见她好难受的样子,询问妈妈到底怎么了,她在出租车上仔细向儿子解释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过程和对患者的作用。当他们下车时,出租车司机坚持不肯收他们的车费,并且说:”你都无偿了,我也无偿一回。”司机的话让她感慨:社会上并不缺少爱和正能量,如果人人能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戾气,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理解,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爱和正能量才会在全社会得以传播。

  谈到关于未来的打算,冯琳说,我已经做了14年的志愿者工作,现在我自己有了亲身捐赠的经历。这些经历为我将来继续从事志愿者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经验。我想,我作为一名民进会员,要承担起参政党成员的责任与使命,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传承民进优良传统,更好地去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让更多人的生命得以挽救。我要对得起“上海妈妈”这个称呼,做一个真正的上海爱心好妈妈,让上海妈妈这份爱传递下去,惠及更多的人!

作者:江扬     责任编辑:张润天